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一元二次方程’课例大家评”活动中 ,我的课例作为“有特色”的四篇课例之一 ,发表于该刊 2 0 0 0年第 7期 ,接着在第 1 1、1 2期又集中刊发了全国各地众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四篇课例的评论文章 .所刊文章既有对课例的由衷赞美 ,又有对不足之处的中肯批评和合理建议 ;既有理论上的深入探讨 ,又有实践上的各抒己见 ;既从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所刊课例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和点评 .读之使人感到如春光般温暖 ,又如久旱甘霖般畅快 ,久久难以忘怀 .现就我个人的观点并结合大家的评论谈谈我对这次活动以…  相似文献   

2.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8期,发表了课例《不等式的性质(第三课时)》,让读者点评.并在当年第11、12期刊登了所收40余篇点评稿中有代表性的14篇.笔者反复阅读了这14篇文章,找出了其中共同讨论的或当今课程和教学论广泛关注的一些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统计分析结果与大家探讨.1 统计分析的初衷对一个课例的评析,往往因不同评论者的不同观察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诸多文章中集中反映出来的观点和看法却一定代表了某种共识,这种共识体现着不同教师的教  相似文献   

3.
近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刊)2010年第8期刊登了《一节“用含30°的直角三角板拼多边形”的活动课》供全国数学教师参与点评研究,并于第11期刊登了11篇研究该课例的文章.细细品味这11篇文章,对该课例的点评观点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容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4.
在高三进入第二轮专题复习之际,《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年第3期“课例点评”栏目以吴文尧和王坤、黄安成老师的两篇高考复习课教学课例,作为“课例大家评”素材,“引发大家对高考复习课解题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一“为中学数学教学服务,为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品提升服务”的互动举措,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相似文献   

5.
仔细揣摩课例《让学生尝试“由失败走向成功”的研究过程———一节研究性教学的课堂实录》(见《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 0 0 3年第 9期 ) ,深感其“平淡之中见神奇” ,更觉得其“厚实”、“大气” .在欣赏、感叹之余 ,冷静一想 :课例中的学生是由失败走向了成功 ,课例中的老师也因此而成功 ,但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走向成功 ,这不正是本次课例大家评的根本目的吗 ?基于此 ,我们需要分析课例成功所在 ,探究其成功原因 ,寻求课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 成功之处无疑 ,课例中教师教学的成功 ,正在于学生“由失败走向成功” .而学生的成功则在…  相似文献   

6.
课例“圆的面积”(《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版2006年第1~2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刘冬梅老师不仅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后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这也是每个教师提高教学艺术,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笔者在此就课例中的几个问题提几点意见和建议,与广大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7.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 0 0 0年第 3期刊登了史芝佐老师的课例“余弦定理 (第一课时 )”以及安凤吉老师的点评 .从课例本身看 ,史芝佐老师对这堂课是进行了认真准备的 ,特别是在余弦定理的引入这一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这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另外 ,由安凤吉老师的点评我们更可看出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极大关心和鼓励 .正是基于同样的出发点 ,笔者也愿以此课为例 ,并从更为一般的角度对数学课上应当如何设问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事实上 ,自己刚刚完成并向《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投寄出了一篇稿子《数学方法论与数…  相似文献   

8.
我第一次见到数学欣赏这个名词是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当期第二篇是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与柴俊博士合写的文章《欣赏数学的真善美》。我对这篇文章爱不释手,看过很多遍,里面的很多内容几乎能背下来。  相似文献   

9.
本刊在今年的第1期上发表了同一课《数字与编码》的两篇课例与评析,提供了进行同课研究的好材料,这是通过实例引领教师学习研究的好方式。反复学习了《数字与编码》的两篇课例与评析后,我为两位老师的教学创新之举感到由衷的佩服,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很多,总体上认为是既异曲同工,又同工有别。  相似文献   

10.
本刊2010年第3期刊登了两篇供大家点评的数学复习课解题教学课例,一篇是王坤和黄安成老师的《反代置换法的应用》;另一篇是吴文尧老师的《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点到平面的距离”教学实录》.截止5月10日,共收到来自一线教师及教研人员的点评文稿30余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课例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值得改进的问题以及课例对复习课解题教学的启示等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评析,其文稿质量和研究成果令人欣喜,来稿我们将分两期(第6期和第7期)选发.我们希望这一组课例和大家评,能对广大教师的数学复习课解题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产生积极影响,能对大家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研能力的提升带来一定帮助.我们向所有参与这次“课例大家评”的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拜读了黄安成老师的许多《课例》佳作,尽管数量不少,但无一雷同,深感于黄老师教学功底的扎实、教学技艺的高超、教学造诣的深厚.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3期(王老师与黄老师合作)的《反代置换法的应用》(以下简称“反代”)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黄老师以前发表的《课例》都是以新授课为题材的,而“反代”则是以高三复习课为题材.当今的数学高三复习课,由于内容多,考题难,压力大,  相似文献   

12.
近日阅读中学数学教学的刊物 ,发现几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尚宇林的《浅议启发式教学的误区》(《中学数学月刊》2 0 0 1年第 3期 ) ,叶晓俐的《过程教学的几点探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 0 0 1年第 4期 ) ,刘斌的《数学思维训练中的误区》(《数学教学通讯》2 0 0 1年第 4期 ) .笔者在此愿意从整体上做一简要的分析 .由以上所列举的题目可以看出 ,这几篇文章所论及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 ;但是 ,从整体上说 ,它们又具有这样的共同点 :并非是空洞的理论分析 ,更不是对于潮流的盲目追随 ,而是立足于教学实践对一些热门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  相似文献   

13.
:本刊 2 0 0 0年第 7期集中发表了同一课题———“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篇课例 ,让广大数学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参与点评 .这一举措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截止 9月 10日 ,我们已收到近百篇点评稿件 .这些来稿 ,普遍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 ,从各个侧面对四篇课例的得与失进行了分析与评议 .经过认真审阅 ,我们从中选出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稿以较大版面分两期发表 ,以飨读者 :本期的点评将侧重于对四篇课例的综合评析 ;下期的点评将侧重于对每一篇课例的单独评析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同一课题、不同课例的“课例大家评”活动 ,能激发广大读者对概念教学乃至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教学个案的分析和评议 ,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教研选题 ,人人都能上手写作 ,人人都能从中受益 .今后 ,本刊将继续开展不同形式的“课例大家评”活动 ,欢迎更多的数学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参与 .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第6期刊出的4个“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课例,首先给我的感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具体地说,4个课例都重视情境的创设,注重数学探究,同时又没有丢掉“双基”训练.可以说,这表明我们的中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既继承了以往数学教学的历史经验,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并没有像有的评论那样全盘否定以往的数学教育,完全另起炉灶.当然,由仔细分析不难发现,4个课例所体现的新的数学教学还需深入一步.现结合新课改实践谈两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刊在 2 0 0 0年第 7期刊登了我和胡成奎、澹台全鹏、张春强三位老师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课例 ,并在2 0 0 0年第 1 1、1 2期以较大篇幅发表了各地老师的评析文章 .读了这些“点评” ,再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课例 ,虽谈不上“千疮百孔” ,但错误和不妥之处确实不少 .下面谈谈参与这一活动的感悟和收获 .一、由课例的教学过程可以提炼出“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学习的结构图示  二、“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课堂设计 ,凸现一个中心、两个基点、三个层面一个中心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和学 .两个基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一般形…  相似文献   

16.
读罢东江老师《尚未成功的课例》,(刊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年第1~2期.下称《课例》),余音缭缭,回味无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民间俗语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可谓淋漓尽致.如果这堂课确是从“学思维”角度来设计的,那么结局尽管偏离了...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数学月刊》一直是我中学数学教学教研的良师益友.在她的培养下,我的教学教研水平不断提高,所上公开课多次获奖,还有五、六篇论在省级报刊发表.我爱《中学数学月刊》,我爱她的内容——短小精练,爱她的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有两篇章,我读后感受颇深.一是1999年第8期的章“解题与选题一例”,它开创了中学数学教研从“做”到“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8期,发表了课例《不等式的性质(第三课时)》,让读者点评.并在当年第11、12期刊登了所收40余篇点评稿中有代表性的14篇.笔者反复阅读了这14篇文章,找出了其中共同讨论的或当今课程和教学论广泛关注的一些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统计分析结果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年第1~2期“2010年高考:我的优质训练题”征文选粹中有这样一道题(第59页):  相似文献   

20.
课例“圆的面积”(《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版2006年第1~2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刘冬梅老师不仅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后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这也是每个教师提高教学艺术,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笔者在此就课例中的几个问题提几点意见和建议,与广大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