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齐《隽修罗碑》,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十二月刻石。碑高五尺,宽二尺三寸,分三部分内容:上截高七寸,为碑额,题“大齐乡老举孝义隽修罗碑”12字,4行,行3字;中截序文和赞词,17行,行21字;下截为题名,共计四列,每13人或多或17人不等。碑阴刻《维摩经》,计11行,行23字。此碑,清乾隆年间在山东泗水县城东50里韩家村天明寺出土,嘉庆七年移至城内学宫。1954年毁。此碑书法,极似魏碑中的《侯太妃造像记》和《比丘道匠造像》。康有为认为,具有“峻朴”的特点,是齐、周隋碑中的“绝出新体者”。  相似文献   

2.
王同顺 《文教资料》2001,(2):145-153
书法碑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貌自立于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之林。它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书丹镌刻 (或直接奏刀契刻上石 )构成汉字群体的优美造型 ,并形成各自的风格、面貌。简而言之 ,就是刻在石上的书法艺术。书法注重笔墨情趣 ,讲究用墨、运笔、结构、章法、气韵等表现手法 ;碑刻则是讲究刻字的刀法 ,保存书法的笔法 (笔画线条 )、笔势、笔意和结构的形神。许多古代名碑上同时署有书者刻者的名字。如焦山碑林中唐《魏法师碑》为“清河张德言书 ,东海徐秀日方镌” ;宋《陆游踏雪观瘗鹤铭题…  相似文献   

3.
易文芳 《初中生》2018,(18):19-21
相隔近三十年,去年国庆节,终于再次重游郴州苏仙岭.在迷蒙的晨雾中,拾阶而上,竹林幽径,绿草苍苔,晕染出一片凄清. 山崖上的三绝碑已在小院深锁,不得而见,我只能望门兴叹,寂寂而返. 三绝碑,因秦观的词、苏轼的跋、米芾的书而著称,并称“三绝”.留于碑上的,是秦观的《踏莎行》: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相似文献   

4.
史晨碑     
<正>东汉隶书。此碑为并刻于一石的两碑。又称《史晨前后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立,隶书。前后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阴刻而分。碑正刻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世称《史晨前碑》。碑阴刻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世称《史晨后碑》,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内容为记载当时尊孔、祭孔活动史实。因补垣通沟工程,立市种梓事务,置守吏等乃次第进行,非一时之活动,故在《后碑》"史君飨"三字后至末字前后之差别较大,但两碑笔致皆出自  相似文献   

5.
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工厂第二子弟小学出了一位名扬四海的“书法女神童”,她,就是年仅8岁的陈晓彦。她被书坛前辈誉为“隶圣”,载入了中国名人录,并被载入92年版《中国人物年鉴》。在中国书坛上,陈晓彦创下了“四最”:年纪最小获奖,最小办个人书法作品展,最小出版专著,最小有作品刻碑、镌楹联。至今,她已在各种书法大赛中获奖二十四  相似文献   

6.
《郑文公碑》全称《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又称《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因是碑的形制,后世多以“碑”称。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兖州刺史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郑羲所刻。碑刻两处:初刻在平度天柱山巅(习称上碑),重刻于掖县南方云峰山(习称下碑)。两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最高处,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字体略小于下碑。《校碑随笔》载,碑文为20行,行50字,总计约1000字。因石质较差,今文字磨灭较甚。下碑在今山东莱州市云峰山,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300厘米。碑文50行,行23~29字不等,共1300多字。字体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两碑碑额均为正书2行7字“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由字体与郑道昭在云峰、天柱等山题诗、题名的风格,推为郑道昭所书。  相似文献   

7.
碑刻拾奇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碑刻是《泰山刻石》,它藏在泰山脚下的岱庙里,是公元前209年丞相李斯奉秦二世之命篆写刻成的。中国专门收藏碑刻最早最多的地方是古都长安,现存由汉到清的碑刻共计三千余件,由于碑石林立,故称“碑林”。碑刻如按刻文内容分,可以分为:德政碑、纪功碑、墓碑、神道碑、祠堂碑、界碑、宗教碑、告示碑、庙碑、节孝碑、建置碑、遗址碑等等。走进碑林之中,奇碑趣刻俯拾皆是:父子碑———“鹅池”是兰亭有关王羲之的一块碑石。相传王羲之写这块碑时,刚写好“鹅”字,忽闻圣旨到,连忙搁笔接旨。其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  相似文献   

8.
诗人逸事柳宗元(773-819)是唐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大书法家柳公权(778- 865)因任河东郡公,亦被称为柳河东。二人都擅长诗文,书法也称绝一时,但其命运不同。柳宗元屡遭黜罚谪降,柳公权官至太子太师, 二人并无往来。元和十一年(816 年),岭南节度使要筹建一方大鉴禅师碑以纪念禅宗南派创始人惠能和尚,特意请柳宗元撰文,柳公权挥毫,两个“柳河东”联手,遂成名碑,并传为佳话。其碑当年就立于广东韶关曹溪,北宋苏东坡称此碑“妙绝古今”,可惜后来失落,仅有拓本传世。  相似文献   

9.
《爨龙颜碑》是南朝宋大明时期所刻的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形成的一种书体,其用笔如昆刀刻玉,风格鲜 明,布势精工,堪称绝碑。  相似文献   

10.
看过电视剧《墨海新蕾》的人都知道,它反映的是回族小姑娘陈俊学书法的真实故事.现就读于湖南师大附中初二的陈俊,三岁半开始学书法,五岁起在全国和国际书法大赛中崭露头角,至今已获得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102次,她的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名家墨迹》。被刻在泰山、黄山、武当等八个碑林中,被珍藏在博物馆里,被当作政府和社团的正式礼品馈赠给国际友人……于是一个个炫目的光环纷纷飞来套在陈俊的头上:世界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际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书法协会会员、“全国希望之星”、“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一熟悉陈俊的人都知道,…  相似文献   

11.
该文试图从书法入手,并结合文章所反映的史实对P5043号卷子加以探讨,从而提出以下假设:卷子出于欧阳询之手,因敦煌官吏僧俗请为唐太宗立生祠而作,用于刻碑纪事。对此卷子的考订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该试图从书法入手,并结合章所反映的史实对P5043号卷子加以探讨,从而提出以下假设:卷子出于欧阳询之手,因敦煌官吏僧俗请为唐太宗立生祠而作,用于刻碑纪事。对此卷子的考订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老子“三绝”否定科学技术的传统观点进行了质疑,从老子的本意出发,对“三绝”的真谛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老子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三条经纬之一,坚持“三绝”的学术思想,就能辅助万物自然生长。所以老子说,“绝学无忧”。老子的“三绝”技器观,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是解决人与自然种种矛盾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4.
大足石刻书法是大足石刻的有机组成部分,真、草、行、篆、隶五体完备纷呈,北碑、南帖融会贯通,民间书法、名家书法交相辉映,其创作、批评与审美艺术以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神秘的宗教和古老的书法赋予了独特的思想内涵,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柏可 《老年教育》2010,(4):48-48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力主恢复和继承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在被贬涪州(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闻之,专门请黄庭坚挥毫落墨,由他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工程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目“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认为杜诗与《诗经》、《离骚》乃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6.
兰州白塔山“禹王碑”(即岣嵝碑),系酒泉郡侯建功(升庵)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十五日摹立。原树在金城关金山寺北峰禹王庙内,“文化大革命”中移藏白塔公园北高峰之牡丹亭内。1980年又移植在白塔下之禅院东侧。一、“岣嵝碑”概说岣嵝碑(即禹王碑),或传为夏禹王所手书。最早的一块碑石,在湖南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读gǒulǒu又读作jūlü)峰上。峰在衡山县西(一称云密峰),自古称为衡山的主峰(因此衡山又称作岣嵝山)。峰上有碑,字形怪异,难以辨认,后人因而猜测为大禹王治水时所刻。最早提到这块碑的,是唐代的韩愈(768—824年)和刘禹锡(772—842年)。韩愈  相似文献   

17.
陈周 《语文知识》2000,(5):20-21
1999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有一则报道,北京一动物园中,有一块专为已经灭绝的动物而设的墓地。墓地的中央建有纪念碑。记者在介绍的时候,把“碑文”说成了“墓志铭”。这是不对的。碑文,是刻在碑上的文字,一般刻在碑的背面。如天安门广场上的  相似文献   

18.
“大千体”书法具有结体险峻、用笔灵活、章法整肃和气韵朴茂的特点,它们是张大千在继承中国历代书法优秀传统基础上,重点学习碑派书法“尚朴”,追求个性自由抒发“尚意”,与绘画相得益彰和适应时代需要产生形成的。“大千体”书法在碑学书法“壮美”的共性中更具有“华美”的个性,学习欣赏“大千体”书法要充分认识其特点,才能把握其质朴、华美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正《铁弥勒像颂》,全称《大唐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行书,林谔撰,房妻高氏书。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立,23行,行58字。原石在山西交城石壁山永宁寺,于宋元五年(1090年)毁于火,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重刻;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又毁于火,金泰和四年(1204年)又重刻之。清道光末,碑亭倾圮,碑断为六石。碑石屡废屡立,足见其重。此碑书法简古,笔力惊绝,有虞世南书风,人称珍品。《告华岳文》,全称《祭西岳神告文碑》,隶书,韩赏撰,韩择木书。唐天宝元年(742年)刻,20行,行15字。额篆书"开元十三年六月十九日建"11字。石完好无缺,在陕西华阴市(原华阴县)岳庙内。韩择木以隶书驰名盛唐,  相似文献   

20.
汪青云 《教育艺术》2000,(11):33-35
陶博吾先生是位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的艺术家。他的诗,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格调高雅、个性强烈。他的书法不受千古法度技巧的束缚,作书时任其纵横交错,自由舒展,笔笔中锋,内气充盈郁勃,意趣天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