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一年级有篇课文叫《乌鸦喝水》。故事大意是:一只乌鸦口渴了,要喝瓶子里的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喝不着。它看见旁边的小石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入瓶子里。水升高了,乌鸦也就喝着了水。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乌鸦聪明,在于它不能直接喝到水时,看见小石子能动脑筋,想出办法来,从而喝着了水。假如我们把学生比作乌鸦,知识比作水。学生要掌握知识,那么我们教师的任务,是端盆“水”让“乌鸦”  相似文献   

2.
《乌鸦喝水》(五年制和六年制小语第二册)是一篇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一只口渴的乌鸦想办法喝到水的故事。在教学时要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寻求解决同题的办法。乌鸦开始时为什么喝不到水和后来是怎样喝到水的,这不仅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在教学时应把“想办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一、“想办法”查找喝不到水的原因乌鸦之所以遇到水却喝不到水,主要原因有四:水少,瓶高,口小,嘴短。这四个原因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一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在教学时可提出下面  相似文献   

3.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便知道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无不为它的聪明拍案叫绝,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乌鸦是否真的能喝到水.可能你会想:当乌鸦把各种形状的小石子投进瓶子里后,石子间不可能没有空隙,如果空隙较大而瓶子里的水又很少,那么即使乌鸦把瓶子填满也无法喝到水.那么瓶子里到底应当有多少水,乌鸦才有可能喝到水呢?下面我们来从数学角度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从乌鸦爷爷小时候巧用办法喝到瓶底的水之后,“乌鸦喝水”的故事传遍了各地,乌鸦爷爷被评为“智慧爷爷”。从此,乌鸦爷爷天天去各地的乌鸦学堂讲课,给乌鸦宝宝们传授各种知识。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在课本获知《乌鸦喝水》的故事,说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在它的面前有一瓶水,但是由于瓶底很深,里面的水又很少,乌鸦的嘴根本够不到水,于是乌鸦想到了一个办法,叼来许多石子,然后将它们一一放进瓶子,随着石子的增多,瓶里的水慢慢升上来了,于是乌鸦便轻松地喝到水了. 当时老师把这篇文章当童话来教,我们也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没有谁会觉得具有“恶棍”之称、代表着凶兆和血光之灾的乌鸦会有这么聪明. 然而,事实上,这则故事却是真的.众多的科学研究都表明,乌鸦足智多谋,相当聪明,是天空中绝对的灵长类.  相似文献   

6.
《乌鸦喝水》是篇童话。笔者认为 ,这篇课文中有两个精妙之处。一、词语承接之妙课文围绕“到处找水喝”—→看见有水喝不着—→“喝着水了”来结构全文。乌鸦看见水却喝不着 ,是因为“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同时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 石子” ,这并非是一个巧合。由此可以看出 ,作者用词承接之妙。因为水不多 ,只有借助许多的小石子才能使水位达到一定高度 ;同时 ,只有小石子才能投进小的瓶中 ,这也就是说 ,乌鸦要喝到水 ,需要凭借许多小石子 ,相比之下 ,如果瓶子旁边的石子既大又少 ,乌鸦也就不能想出办法喝到…  相似文献   

7.
习作内容 :打破思维定势 ,大胆发挥想象 ,改写《乌鸦喝水》。训练目的和要求 :1 以故事内容为依据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启发学生多向思维、求异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2 能根据自己的所想、所画、所说 ,写一段通顺的话 ,把故事“改”得更精彩。作前准备 :录像带(《乌鸦喝水》)、投影片(乌鸦在想办法)以及乌鸦头饰一只。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一、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充分感知。1 组织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录像带 ,讨论 :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 ,它会怎么想呢?先说后写。(提示 :它看见一个瓶子 ,里面有半瓶水 ,可是瓶口太小 …  相似文献   

8.
小青蛙喝水     
动物小朋友们在一起交谈喝水的经验。“哇—哇—”小乌鸦先开口说,“说起喝水,我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最富创造性的了,大家都知道是那样子的———哎,小学课本里有《乌鸦喝水》对吧?”小狗和小猫一起笑道:“不就是拣小石头放到瓶子里吗?!这确是一个好经验。那你知道我们怎样喝水吗?告诉你吧,我们用舌头,把水舔起来喝到肚里。”小猪、小鸭子等说:“其实喝水是很简单的,把嘴伸到水里就行了嘛。”这时,小青蛙发言了:“看来喝水得用嘴,大家都会这么想。其实,不用嘴也能喝水……”没等小青蛙说完,小猫笑问:“是打点滴,或鼻饲吗…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课文——《乌鸦喝水》。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但“聪明”的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我们创编了一节科学课,就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展开研究——在水中投入石子和沙子,就能让水升到瓶口吗?  相似文献   

10.
乌鸦喝水     
自从乌鸦用扔石子的方法,从瓶子里喝到水后,其他的乌鸦都学着用扔石子的方法来取水喝. 一只乌鸦从一个荒凉的地方飞过,它累得口干舌燥,就下去找水喝.找了好半天,它终于找到一口井.看见那清澈的水真想把水立刻喝完,可是井太深,它够不着.  相似文献   

11.
乌鸦口渴了,想喝水。它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的水太少,它喝不着。乌鸦看见一个小朋友正在用吸管喝饮料。于是,它想了一  相似文献   

12.
<正>《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寓言故事《乌鸦喝水》,说的是某日有只乌鸦口渴了,它很想喝到瓶中的水,但是瓶颈很高,瓶里的水又太少,无法喝到水。聪明的乌鸦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它叼来一些小石子丢入瓶中,随着小石子一粒粒地增加,水的体积被挤压,水面逐渐上升,乌鸦终于喝到了水。不难想到,水上升的体积,就是所有石子体积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乌鸦喝水》这则通俗易懂的寓言,以乌鸦动脑筋想办法找水喝的故事,讲了一个简单的科学道理:石子沉到瓶底,占有水的地方,水就会升高。同时说明了凡事要动脑筋,也就能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文章写得波澜起伏,趣味横生。文章共四节,可称四段。就故事的情节说,则可分三段:(一)乌鸦找水喝,引出矛盾;(二)乌鸦找到了水,但是喝不着,揭示了矛盾;(三)乌鸦想出了办法,喝到了水,解决了矛盾。文章开篇便揭开了贯串全文的主要矛盾: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主观上是“口渴”,客观上是无水,矛盾便展开了。“到处”一词明言乌鸦找水的地方很多,找的面很广,暗示正常有水的地方如“河流”、“池塘”等处都没有水,为下文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伏下了一笔。要不然,河水奔流,池水盈盈,乌鸦怎会目及一个占地很小、水量微不足道的瓶子呢?同时,告诉人们,乌鸦嘴渴的程度之  相似文献   

14.
乌鸦口渴极了,它发现了一只长颈小瓶里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很小,乌鸦喝不到水。后来它想了一个办法,把一颗颗小石子投到瓶里去,瓶里的水升高了,乌鸦高兴地喝到了水。这件事被伊索写进了寓言,传遍了全世界,乌鸦也因此出了名了。  相似文献   

15.
《乌鸦喝水》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的一篇看图学文。它包括三幅图和一篇短文,讲述了乌鸦口渴了找水喝——找到水、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的故事,表现了乌鸦遇到困难能动脑筋想办法的特点。教学低年级的看图学文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  相似文献   

16.
乌鸦喝水     
1.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3_/J、兔阿姨对乌鸦说:“喝水可以,但请你先算出这道题。”2.它发现小兔阿姨家门口有一碗水,便飞了过去.、4.乌鸦想了想,终于写出了正确的数。小朋友,你能写日{这两个带分数吗?辫爨一案一。《乌鸦喝水@顾东春 @蔡迎宏  相似文献   

17.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算不上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我初步确定以朗读体悟作为本节阅读课的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找水喝”到“喝着水”这一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读懂故事阐述的基本道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18.
<正>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飞飞停停,停停飞飞,终于发现刚刚收获的麦田里有一个装着水的瓶子,于是一个俯冲,落到了瓶子旁边。瓶子里的水只有一半,乌鸦伸了几次嘴,都无法接触到水。怎么办呢,乌鸦低头想了一会儿。哎呀,小时候爸爸总是讲先辈用小石子放进瓶子里取水喝的故事,自己怎么把经典给忘记了?乌鸦环顾四周,打扫过的麦田里没有小石子,看来只得飞到远处去捡了。为了能喝到水,乌鸦拍打着翅膀向山边飞去。  相似文献   

19.
唐怀彦 《物理教师》2002,23(1):60-60
乌鸦喝水的故事家喻户晓 .人们总是赞美乌鸦的聪明 ,但是 ,在这个故事中 ,乌鸦投石入瓶 ,一定能喝到水吗 ?下面我们用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例 1 .一只容积为 3× 1 0 - 4m3 的瓶内盛有 0 .2kg的水 ,一只口渴的小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 0 .0 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 ,当乌鸦投入了 2 5块这样的小石子后 ,水面升到瓶口 .求 :( 1 )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 2 )石块的密度 .分析 :此题把石块理想成规则的石块 ,石块投入水中后无缝隙 ,因此 ,只要瓶中有水 ,乌鸦就能喝到水 .这时 ,乌鸦只须投入石块占有瓶中无水部分的空间 ,水面就升到瓶口 ,乌鸦就能…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讲了一只口渴的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水的故事,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为了便于一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材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画的是乌鸦面对口小水少的瓶子急于喝水而不得的无奈;第二幅图嚼的是乌鸦喝到水后的怡然自得,笑逐颜开。课堂教学可充分利用这两幅图,围绕乌鸦的“急”与“笑”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