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片段 片段一:说桥的知识 生:说到桥名,别看字少,里面的学问可不少,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单名桥。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枫桥”在苏州,唐代张继写有《枫桥夜泊》一诗(大屏幕显示全诗,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流传甚广,几近家喻户晓。人教版、苏教版等小学语文教材均将这首诗收入其中,作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诗,各种教参和教学辅导用书一直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渔火”意思是: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笔者在教学中也曾一直认为是这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瞬间     
夜泊枫桥,面对绵绵江水,诗人回首着过去,虽然有寒窗十年苦,却无春风得意时。一声声喟然长叹,包含的仅仅是无尽的悔恨?  相似文献   

4.
最近看了《〈枫桥夜泊〉诗句新解》,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新解说:早年间,古运河支流由西北至东南,流经寒山寺前。河上有两座拱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寺西面300米处,还有座“乌啼桥”。据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月落乌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桥那个方向落下去了。“愁眠”也另有解释。运河两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渔船停泊在枫、江两桥下过夜,正好遥望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有着落了。这个新解虽然也能解释得通,但却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三点导读     
《夏天》是一首书写乡愁的诗,但却以“夏天”为题。诗人的故乡应是四季分明的地方,诗人却客居长年都是夏天的他乡,所以,在炎热的夏天就向往有着“初绿江水中的橹声/以及乍暖还寒时节/兰草上结着的/清瘦的相思”的风和日丽的故乡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寒山寺,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古老的寺院。苏州,过去称姑苏。唐朝诗人张继,当年在姑苏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诗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乌,据许慎《说文解字》日:是乌鸦。此处应泛指鸟)正是由于这首情景隽永的诗篇广为流传,把不起眼儿的桥、不起眼儿的寺、不起眼儿的船、不起眼儿的水提携的名声大振,举国皆知。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戏说乾隆》里的“乾隆皇帝”还站在枫桥上对这首七言绝句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段片段一:说桥的知识生:说到桥名,别看字少,里面的学问可不少,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单名桥。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枫桥”在苏州,唐代张继写有《枫桥夜泊》一诗(大屏幕显示全诗,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生:双名桥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双名桥。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有关桥的纪事的,如“洗耳桥”;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忘恩桥”;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的,如“集仙桥”。……片段二:说桥的故事生:我的家乡有山有水,自然有桥。家乡有座金溪桥,大家看:(展示自己的画《金溪桥》,…  相似文献   

8.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脍炙人口的名作。因为这首诗,才使本来不出名的姑苏城外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封桥”亦因此诗更名为“枫桥”了。“封桥”为什么演化成了“枫桥”呢?明人卢熊在修《苏州府志》中说:“(枫桥)旧作封桥,王郇公(王珪)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  相似文献   

9.
<正>一年秋天,唐朝诗人张继从北方坐船南下,前往苏州。一天夜晚,明月皎(jiǎo)洁,秋风萧瑟,船在古运河上继续航行,到了枫桥,才停泊在岸边过夜。后半夜时,诗人一觉醒来,穿好衣服,跑到船头一看,月亮正朝乌啼桥方向渐渐坠(zhuì)落下去,严霜满地,天气颇冷。东南方不远处有一座南梁时兴建的著名的枫桥寺,因唐初诗僧寒山曾经在寺里住过,故又称为"寒山寺"。再过去是一座江村桥。枫桥和江村桥同跨运河支流,  相似文献   

10.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  相似文献   

11.
怪味写手     
在刚刚过去的美丽秋天中,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的惆怅,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落寞,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迈,有“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的飘然出尘……秋的倩影飞越山林,飞过明月,被无数的人收藏在心中。当然了,芝麻王也是秋天发烧友中的一名。在一片皑皑的白雪中,让我们一起做个多彩多姿的秋天梦吧。  相似文献   

12.
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从一个“影”字联系诗行贯通诗意来想像诗人的形象,揣摩诗人的情感。“影”关联的是“月”,诗人应该是站在船上面朝半轮秋月,流淌的江水中拖着他长长的身影;联系第四句“思君”来看,诗人是在对月怀人。“影”随江水流,思念也如江水绵绵不绝汩汩滔滔,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情之真,思之深。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虽然含有古代重要文化常识(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留”),但“折柳”既然是“关键”,就必然与上下诗句有密切联系。纵向联系,贯通诗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写低沉的笛声,随春风散满洛城,“暗”字暗示着夜深人静笛声低沉;“此夜曲中闻折柳”点明所吹乐曲为《折柳曲》,“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折柳曲》引发的情思是思乡之情。我们能不能利用知识积累来横向联系,触类旁通,理解诗意呢?回顾含有“杨柳”一词的诗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岸,晚风残月”……...  相似文献   

13.
江边     
我与笨笨有一个约定:心烦的时候就去江边吹风、喝酒。 烦恼那天我们去了江边。几罐“蓝带”下肚,苦涩的酒浸透了两个男孩的心。躺在江边的草坪上,吹凉凉的风,看纯净的天,听澎湃的潮,吐出浓烈的酒气。一起沉默,一起感受,一起品味泪的苦涩……“笨笨,我们好久没来江边吹风啦!”终于,我打破了沉默。“正如我们好久没有醉过了一样。”“可能我们在这好久的时光中太快乐了!”“也许吧!但是,它在今天结束了。”“结束了……”“我真不知道该去如何面对,考得这么差……”“难道我会比你好吗?”…  相似文献   

14.
对君酌     
是秋,残月如弓。“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窗外月枕明”轻吟如此。清辉撩起我悠悠的思绪。蓦然回首,缓缓举杯,邀向你啊,远方的诗人!长亭外,古道边———你那玉碗中琥珀光晕的残月划过时空与我的相碰,碎作点点银光质如金玉,索破苍穹。久违了,诗人!别矣千年,你依然风采不减当年,宽衣博带,美髯飘逸,含笑望我。激动的我流下眼泪语无伦次:“我知道,我就知道你会来宽慰我,你不也是千古流传‘李白揽月溺水’来逃避江尘之间的吗?”“哈哈,哈哈哈……”诗人听罢仰天大笑,以指揩泪,不语就坐。诗人取下玉壶,“来,来来来,莫使…  相似文献   

15.
父亲     
父亲回来了。老远就闻到了他身上那种特有的香烟味,不时传来的一声高过一声的咳嗽,更是让人心疼。“爹,我回来了。”我边喊着边放下书包。“嗯,冷吧,去炉旁烤烤吧。”父亲冷峻的脸始终紧紧绷着。良久又是沉默,只是从未忘记去招呼他那也许一辈子也不会更换的“朋友”——一杯浓茶和一盒极便宜的烟。凌乱的头发,缕缕白发扎眼地翘起,深陷的眼窝,那双装满忧愁的眼和紧皱的眉头定格在我心中,无论怎样也难以磨灭——父亲又苍老了许多。我的心陡然一酸,一种热乎乎的东西“挣扎”着要出来,我却抑制住了。门外的落叶声又把我的思绪扯得好…  相似文献   

1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张继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大历年间以检校词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他的诗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一些反映旅途情思的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尚雕饰。《枫桥夜泊》这首七言绝句,借枫桥夜色抒发了诗人旅途愁情,情致清远,历来为后人所称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这首七言绝句的精华,“愁眠”是全诗感情的聚焦点。夜深了,一条船停泊在枫桥边,诗人就客居在这条船上。秋风萧瑟,枫叶纷纷飘落江…  相似文献   

17.
月圆中秋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情感之所系。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孟浩然的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可是,再次诵读这些古诗词的时候,不免感受到诗人、词人通过笔墨  相似文献   

18.
敏感又博感的诗人,莫不多情,更且“自作多情”。正因“自作多情”,才会“误会”、“幻觉”万物皆有情,不但领诗人的情,更且以情报情,有所回应。一般诗人能赋万物以人性,已属不易,但真正“自作多情”的诗人,才能更进一步,使万物受而知报,领而知还。李白的“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之所以伟大,正因诗人将自身提高到“与自然莫逆,作造物知己”的博爱与自信。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张继路过苏州,秋夜停船于枫桥之下,写了名的《枫桥夜泊》诗。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把枫桥附近的秋夜景色和诗人的旅途愁思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为读创造了一个充满美感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月亮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自《诗经》始历史上不少诗人便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曹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思贤衷肠;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飘逸情怀;苏轼“明月儿时有,把酒问清天”的放旷胸襟;李清照“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闲愁……无处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月亮意象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淌在墨客骚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大体蕴涵如下情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