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衰退的根源在于启蒙运动以来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遗弃,因此他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在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基础上,引申出“实践”、“内在价值”、“整体性”、“传统”等重要概念,建立了他所期待的历史的、多层次的现代德性论。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让德性重新占据社会生活的中心,以拯救西方社会道德危机是麦金太尔一厢情愿的努力罢了。但不能否认,其现代德性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儒家化的仁、义、礼、智、信五大范畴中,康有为把“智”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出“智学复兴”的现代化变革思想;他着眼于人,进一步将“智”推衍为人的生存境界:“识见”,人只有改变自己的化识见,才能成为现代“新民”。由此康有为开启了以国民思想改造为根基的现代化变革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跨入近代史的门槛以来,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与洋务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与革命派,相继用当时所理解的西学改造传统儒学,企图实现儒学的近代化,从而将中国社会由中古引向近代.其中康有为与孙中山所领导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最大,实际上是现代新儒家之滥觞.为此,反思孙中山对儒学改造的实践及其留给后人的史鉴,将有助于了解当今新儒家所从事的所谓“内圣开出新外王”事业的得失成败与命运.继康有为之后,孙中山对儒学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造:一、宇宙生成论:“生元”与“太极”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西医之一,作为后来的革命家、政治家,他拥有较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他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进化而来的,宇宙进化已经历了“物质进化”、“物种进化”、“人类进化”(《孙中山选集》141页;下引只注页码)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葛洪 《教育研究》2015,(2):139-146
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急剧转型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不仅是人类社会迄今依然尚未完结的最为深刻的教育革命和社会革命,而且是以型构现代国家集体生活秩序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政治道德乃至社会政治道德革命。根基于作为中国传统政治道德根本准则的平等主义精神,则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精神领袖的"君主立宪派",一体化地型构"大同"社会政治道德体系,尤其是教育政治道德体系,以选择新型社会政治生活模式,建构新型集体生活秩序的终极旨归和政治诉求。尽管"君主立宪派"所倡导的实用性、实利化主智型新式教育,以满足私欲、涵养私德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但由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尤其是平等主义社会政治道德理想所主导的群体进化思想,乃是晚清"君主立宪派"思想家以公利思想和公德观念为基本内涵,系统型构新式教育政治道德体系的思想逻辑,由此决定了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构成了"君主立宪派"所型构的现代主智型新式教育体系的政治道德本质。  相似文献   

5.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包括人性观念的变更。封建社会儒学把人的本性规定为礼义道德,这种思想可以称为道德人性论。儒家道德人性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它成了束缚、扼杀人性的工具。康有为认为封建社会这种儒学背离了孔子本意,在恢复、弘扬孔子儒学正道的旗号下,他以自然人性论对儒家道德人性论进行了批判,否定了封建社会正统儒学“性善论”、“性善情恶论”、“存天理、灭人欲”等固有观念。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开风气之先,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嬗变过程,它不是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而是对传统文化转换创新,发挥其现代潜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共振,最大程度满足了现代化的道德吁求.杨时的道德教化思想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对崇高理想人格观、重义轻利节操观、主战斥奸爱国观和仁政惠施民生观的伦理阐述和道德教化,为当今社会现代化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个体一贯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可以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回报,就是说,“德”要与“得”相对应。这一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早有论述。就理论依据而言,不仅社会给予的道德权利和个体承担的道德义务的一致关系是“德”“得”对应的有效论证,而且道德行为的价值性或社会贡献通常是“德”“得”对应的重要理论支持。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式微;建立“德”“得”对应关系是解决危机的一种可行路径。为了保证“德”“得”对应关系的实现.必须营描良好的社会环埔.同时环霉右翱苏柏制寄他拍但暗  相似文献   

8.
传统道德本质上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特殊主义”道德,现代道德本质上是超越人的自然联系的“普遍主义”道德,因此道德的现代化转型可以视为现代道德对传统道德自然基础的超越;道德的这一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和价值体现;人本化、普遍化、主体化、公共化和理性化是其基本内涵;在中国境遇中,这一道德转型尚未完成,推进自然道德的消解和现代道德的整体生成,是道德建设的现代性目标。  相似文献   

9.
一、换一种异向思维方式看待传统。二、儒学传统对现代社会的主要阻力——儒学传统的基本层面;对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张力作用;主要阻力作用。三、儒学传统对现代人性的主要负面效应——“内圣外王”传统对现代领导人的濡化;“官本位”价值观念对现代人的腐蚀;“克己复礼”、“天人合一”传统定格对现代人求同思维、保守心理的浇铸;“中庸之道”、“均安”道德对国民惰性无为、平均主义社会心理的浸淫。四、转化传统文化二难选择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是一位从传统中脱颖而出的激进政治家,他那视天下为己任的救世倩怀,惟我独尊的道德优越感,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康有为从反传统开始,最终又回归传统。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现代化、商业化、都市化,使人们过分看重物质而造成精神缺钙.如何正确昭示道德的现代价值,使人们能够勇敢践履道德,不断提升道德水准和精神品味.争取过与物质生活相匹配的道德生活,享受道德人生,是时代对个体的也是对社会的道德期望.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有着天壤之别.飞速的变化和多元的选择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变动的特征,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体验.现代性的诞生使人们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的愚昧和盲从,带来了理性的解放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现代社会中,人们享受着物质充裕、财富积累、科技进步、人性解放等现代性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意识被冲击,信仰、良心、人性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福乐智慧》作为维吾尔文学传统经典,蕴含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价值.尤其是在人性与道德方面所包含的先进思想对改变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法化是权力的法化;它强调刑的作用,把刑与法合二为一;它受到儒家伦理的深刻影响,把道德与法混同起来。现代法化是追求权力的法化,是蕴涵着契约精神的法化,自然法成为现代法化对于现实法律的评价标准。传统法化对法制现代化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儒家思想的性善论以及“中庸”、“和谐”的伦理观与我国现代司法实践有着密切联系,消极影响表现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法制精神的实现。实现传统法化与现代法化的整合,应从社会经济层面和社会精神层面两部分考虑,并以“现代资源本土化”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表征人类从传统向现代演化发展的普遍性叙事方式,“轴心期”奠定了演化发展的文明基础。“轴心期”中西文明型塑了具有不同超越视野的文化传统,孕育形成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不同路径。近代以来中国重塑“新道德”再造“新社会”重建“新国家”,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的现代化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特征,是德性和理性、国强和民富、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文明传承和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这条道路不仅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且还重塑了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拓展了实现途径;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重估了人类传统文明的现代价值、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中存在着诸多社会治理理念,随着政治语境的变迁,它们都面临着现代转型问题,中国传统义利观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对于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型问题,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康有为和严复曾进行过积极的理论思考,这种思考充分体现在他们各自对于求富规划的建构当中。通过分析康有为和严复的求富规划,我们认识到他们对中国传统义利观进行了颠覆性处理,不过他们两人在对待重商主义问题上却都持有一种支持-反对的摇摆立场,充满着浓浓的暧昧情味。遵循康有为和严复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型逻辑,我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思想转型的机制、特征和不足有了一个更为真切的客观认知。基于这种客观认知,我们能够取长补短,进而有助于提升当前中国社会治理质量。实际上,康有为和严复以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型思考为节点,展现了一幅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的现代转型图像。  相似文献   

16.
论教师权威的现代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关注整个人生世界和意义世界,唤起和激发主体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与追求。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社会是以教师作为媒介来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为人处世能力(道德)的重要系统。在传统社会,教师以师道尊严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培养其道德习惯。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师权威遭遇挑战。但是,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社会道德的诠释者”,其社会职责、职业伦理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担负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7.
以科尔伯格为首的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猛烈地抨击了传统道德教育理论,即道德灌输理论。一时间,“灌输”成了愚昧的独裁专制作风的代称。其实,人们这样对待传统德育理论是不公正的。赫尔巴特是传统德育理论的开山祖师,他的道德哲学,即他对道德的认识,决定了他所倡导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他的道德哲学是五种道德伦理观,他认为每个人都应有“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等五种永恒的美德,这是“巩  相似文献   

18.
在武昌起义爆发至清帝逊位期间,即狭义的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著述不限于《救亡论》与《共和政体论》。依据他这一阶段的著述,康有为提出的“虚君共和”主张内容较为复杂,存在很强的张力,学界有关康有为以英国为“虚君共和”典范、其有关思想不过是他君主立宪主张翻版等传统观点,尚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依据“共和”国体与政体的内涵,康有为的失败似乎也不在于“虚君”,或可以说名在“虚君”,而实在“共和”。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与现代:传统道德资源的断裂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道德危机.其根本原因乃是传统道德资源在现代社会的断裂,这导致现代道德教育缺乏合理的道德哲学,从而陷入困境.使现代道德教育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是对接传统道德资源,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充沛的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它是人类社会治国经验的总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二者地位,物质制约性,以人为本,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制精神,道德与法律调整范围等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