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传统文化的雕像──论白嘉轩与隋抱朴宗元,姚明霞阅读《白鹿原》似乎让人感受到《古船》的影子。陈忠实也承认在写作《白鹿原》时受到过《古船》的影响。把这两部长篇放在一块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有许多相似和联系,特别是陈忠实和张伟都离开权威话语的阐释,站在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的《白鹿原》自问世以来就被看作是一部“民族秘史”,有着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与关中的地域文化共同塑造了《白鹿原》的精神内核,其中儒家文化对其影响尤为深远。小说的核心人物白嘉轩是传统儒家文化坚决的捍卫者和守护者;小说中最重要的权力场域——祠堂更是完全依照儒家文化所派生出的宗族思想来运行的。儒家文化对《白鹿原》的塑造是全方位的,既参与了其人物性格的养成,又赋予了小说鲜明的历史意识。研究儒家文化对《白鹿原》的塑造,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小说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尤其是文坛的极大关注。历经荆棘丛生、吉凶难卜的道路终于走上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奖台上,贾平凹浩叹这是“上帝的微笑”,足见出《白鹿原》的艺术分量。《白鹿原》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提供的艺术信息是相当丰富的,但一个令人欣慰的重要信息却被人们忽略了: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以来的悲剧艺术在小说领域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们看到鄂温克人独特的文化风俗和坚守的民族精神。本文首先从小说的女性视角入手,体味女性视野下的魅力与忧伤;其次,穿透女性视野,品析其"死亡"描写后的鄂温克族文化忧虑;最后,探讨处于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撞击中鄂温克族的生存发展道路,并对当下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通过《白鹿原》中女性的整体形象分析陈忠实等男作家的男权思想。我们认为,《白鹿原》中多角度地再现了一夫多妻制,表现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潜意识推崇;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女人的物性和工具性,并且用美貌、贤良等男权审美标准评判女性,女人的凶死命运也表现了宗法制度仇视女性的价值倾向。《白鹿原》还采用了典型的男性化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小说从历史的跨度上囊括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期,写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和两代人的命运史。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里,民主政体处在探索建设之中,封建制度逐步走向没落与解体,社会现实中充满了新与旧的冲突。《白鹿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文化在人的身上所烙刻的印迹,领悟到人、历史、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小说里的主人公是如何在新、旧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中去适应、调和的。  相似文献   

7.
肖洛霍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白鹿原》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通过对《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看到陈忠实在小说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审美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受到了肖洛霍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本文旨在说明《洪范》就是这种真正的文化哲学。在批判了汉儒所建立的《洪范》学模式的错误取向(五行灾异论)后,探讨了《洪范》所蕴含的文化科学的意义:它把传统的宗教经验合理化为伦理文化;它指明了文化的五种物质要素和五种精神要素;它通过对殷代的宗教和政治的历史反思,创立了以“社会公正”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洪范》成为殷周之际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都体现着自己的风格特色。陕西作家的作品,语言特色尤为突出,其中又以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代表。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使用了原味十足的本土词汇,具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使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色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0.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是当代“反思”文学长篇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小说旨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抗中展现知识分子的尴尬与无奢,体现出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即力图在西方文明的澎湃浪潮中寻找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活动变人形》及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基本矛盾。将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反思小说置于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新的反思,以期确证一个声音: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激活传统文化菁华的基础上,借中西交流的好风,建构一个个人自由充分实现、社会需要充分满足的文化语境,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红旗谱》和《白鹿原》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具有史诗般品格的两部巨著,它们在审视历史、表现民族命运和民族精神、塑造人物形象、探索民族风格方面各尽其妙,各臻其美,但《白》在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等方面又有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白嘉轩是陈忠实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倾注全力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熔铸并寄寓了作者对我们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复杂而深刻的思考,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华夏子孙的深远影响。白嘉轩从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中走来,经历了关中地区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正质负质在他身上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艺术再现。面对这样一个丰厚、复杂的审美对象,我们很难用一个"好"或"坏"字来进行简单的判断,从而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陈忠实笔下的白嘉轩,是由白、鹿两大牲组成的白鹿原上白家的一家之长。他有高…  相似文献   

13.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四妹子》《长袍先生》《梆子老太》等是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品,陈忠实在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独具魅力的秦地物质生活民俗文化。通过对陈忠实小说与秦地物质生活民俗关系的探讨,能进一步了解关中地区其它民俗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陈忠实的《白鹿原》展现给我们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巨变 ,作品在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方面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1992年出版的《白鹿原》是一本长篇小说,它也是我国小说中家族母题叙事中意义重大的文学作品。其重要意义在于在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它是一篇在母题小说中具有人性的救赎和叛逆的模式,而且它还揭示了在我们中国的家族制度崩溃时最常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特别的现象——家族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分流和抗衡。因此研究《白鹿原》的家族母题叙事,完完全全可以从小说里面看出当时旧中国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当时旧中国下面的封建家庭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7.
老舍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情结,又具有强烈的国家关怀:作为一个旗人,他时刻反思着满族的历史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又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红旗下》是能够同时体现老舍民族情结和国家关怀的典范文本。  相似文献   

18.
厄德里克在长篇小说《爱药》中,描述了后殖民时代和工业时代期间,印第安人在本民族文化和白人文化双重文化的影响下流离失所的生活状况。本文通过探讨印第安人寻求部落文化的回归,渴望夺回失去的土地以及民族身份的追寻三方面揭示印第安人在生存的边缘仍旧坚守本民族的传统,维护部落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猫城记》的创作旨意在于:呼吁团结振兴,抵御外侮。《骆驼祥子》的创作意图在于:埋葬个人主义和精神颓废主义,呼吁振作国民精神。《四世同堂》的创作主旨在于,为中国文化做出“正面的证据”。《龙须沟》的创作是出于作家心灵的主动和意识的自觉,是老舍把自己融于国家和民族新生命的真实体现。老舍的作品注重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老舍文学创作的活力来源于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和对民族振兴的强烈企盼,老舍文学创作的生命与民族命运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20.
霸上(又作灞上)作为关东各地出入长安所必经的交通要冲,在历史时期长安附近的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确切位置说者不一,所处交通地位迄今亦未得揭示。拙稿属草之后,适又获读李健超同志《霸上与长安》一文(载《西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李文否定霸上在白鹿原说,并指出汉唐时期霸上的位置曾有移徙。对此,拙见相同,今略为补证。然李文承袭杨守敬说,仍认为“霸水东西通得霸上之名”,我以为不然。故觉拙稿所论仍有必要。一、《水经注》的矛盾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