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阅读文学经典能以审美的方式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构建。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减少,不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文学经典具有教育性,阅读文学经典是激励青少年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具有人文性,阅读文学经典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寻找精神的家园。文学经典具有工具性,阅读文学经典,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将文学经典置于思想史的场域中考察,或利用思想史的角度理解文学经典,不同于运用单一理论方法讨论文学文本的阐释策略。思想史语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1)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如何凸显在我们现在的精神生活中;2)我们思考这些价值观念的基本方式;3)反思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文学经典所作出的一系列选择。从思想史视野切入文学经典阐释,便于:1)揭示经典产生及传播过程中的精神价值,2)反思文学史上某些作品的"被经典化"问题及其意识形态功能,3)对照现有文学经典史,找寻文学思想史上的失踪者,4)感知文学交流进程中那些思想史文本的独到价值。一句话,文学文本只有在思想史语境中才能更好地确认其价值与意义。拓展经典阐释的学术思想空间,以思想史语境式的解读与分析,得出有益于当下社会及人生的启示价值,才能称得上是有生命力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阅读史是民族精神的发育史。一个人学生时代的文学阅读是一生经典阅读的基础。各级学校的语文教师或文学教师,又是一个人文学趣味最直接的指导者。如何提高课堂文学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持续的阅读兴趣,日益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实践,有助于推进民族国家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文学建构式、重构式改编获得成功的原因即尊重原著精神,而解构式的改编则基本不被大众所认可。因为解构式的改编往往采用过分扩大英雄人物七情六欲,甚至瓦解人物信仰等方式迎合大众。事实上,"红色经典"文学改编应该既要把握住原作所表现的核心精神,又要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红色经典"的生命力,将"红色经典"文学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是指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由文学巨豪创作的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艺术智慧。外国文学经典作为其一部分,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髓,成为探索外国民族精神必不可少的路径。世界上除中国以外的外国文学经典中蕴含着其他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这是对人类文明起源问题的思考,对美学、美德的认知。在当下外国文学经典的生存发展正受到来自新媒体文化的侵害,但其所蕴含的经典内涵深刻地影响着新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当下文学经典深陷"去经典化"的泥淖而遭粗暴"大话"、"改编"和"戏仿",文学经典如何抽身再经典,重释文学经典、厘定经典的品性和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文学经典在时间上是历史的、连续的、永恒的;在从空间上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具有话语张力性、审美指向性、形上超越性以及净化、审美、文化等特点和功能。当前去经典是经典适时的自我调整,足以相信在经典、去经典和再经典的否定之否定后,文学会开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载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文艺领域的消解。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于校园文学社团而言,其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开展校园文学社团的重要性也被逐渐的突显出来。经典诗词承载着我国民族的精神与智慧,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在优秀的经典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能够成为学生终生的文化资产。本文重点围绕高中校园文学社团的开展,并以学校和文学社团自身两方面,针对有效开展校园社团活动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文学”至少有六种含义,即人们至少可以在六种意义上使用它;在其中任何一种意义上,与“世界文学”相对的概念都不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真正含义是具有特定民族独特精神性格的文学。但在中国,“民族文学”常常被视为一种与普遍性文学相对的特殊文学(如,与汉民族文学相对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学才是“民族文学”),这是错误的。长期以来被广泛引用和宣讲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也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这句格言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1.
儒学经典的欠缺,使大学生终究成为“失根的兰花”。作为人文课程的教师,有责任借助于儒家经典,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的教育,以全方位提升其人文品位。儒家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浓缩,是中华民族“软实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那些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对中国文学和读者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载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文艺领域的消解。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在当代我们应通过回归原著、建立合理有效的传承体系、净化文学的社会环境、倡导老辈学者和古人的读书方法和习惯等方式,弘扬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坛与外国文学经典的联系,几乎不逊于与自身文化传统之间的关联。外国文学经典为当代中国作家提供了另外的观察向度、文学标准和技法尺度;对经典作家的反复阅读成为他们寻求精神呼应、眺望文学星空的重要方式。经典译文给当代作家丰富的语言滋养,他们在对经典译文的主动学习中打磨、发展现代汉语。与此同时,如何创造性转化对经典的阅读经验,进而超越经典,亦成为当代中国文坛的焦虑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史中,围绕着经典的写作可以说是一个铁定的惯例,如果我们反逻辑去思考,这一理论的形式逻辑关系和既成的文学史事实就可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问题之一是围绕经典写作文学史是不是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之二是经典是如何造就的,是否具有正当性?由于文学史写作思路、方法、模式等方面已固定化,目前呈现的当代文学史文本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学史的真实性是有限的或部分的,我们很可能是在虚假的"历史想象"中接受文学教育,形成我们的文学认知模式。当代中国文学史如何写作?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就可能成为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文化闻对话、交流日趋加强。先秦典籍英译,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毋庸置疑地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主流力量。在经典作品的传输过程中,不同翻译策略面临各自的“悖论”。阐释辜鸿铭“归化”翻译策略产生的背景、原因可知,在多元系统指导下,任何一个现象,都不能孤立的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与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进行典籍英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力图跳出"经典性"和"经典化"的研究模式,以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化为考察范围,对我国二十年来的文学经典论争进行回顾评析,继而尝试对未来经典研究做出抛砖引玉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论述中华民族在创造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的实践中积蕴,经化经典的总结,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伟大民族精神,并经历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率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着、发展着。剖析国内外新形势,阐述在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