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非预设性教学形态,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形态的弊端而创设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它不仅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是在教学实践层面的课堂革命。这种教学形态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形态的根本区别在于:(1)课堂的重点难点及问题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先设定,也不由‘教参’决定,而是由师生双方互动生成,更具有现场性、动态性。(2)思维流势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对撞,生生相互对撞,师生互相接纳,生生互相接纳。(3)淡化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追求学生学习质量,师生、生生双方互动的质量。这种非预设…  相似文献   

2.
根据"预设"的含义,把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全预设性、半预设性和非预设性三类。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非预设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交流阶段、辩论阶段和认同阶段,并提出在"非预设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增强人本意识和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3.
以课堂为主阵地,促进学生"生成性"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长远发展;建构开放式教学不仅是对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转变,而且是促进学生"生成性"自主发展的需要,但这需要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按时序可分为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预设性问题包括质疑性、支架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等类型,创设预设性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成性问题不可预设,只可灵机创生,可以采用借题发挥策略、顺水推舟策略和追根究底策略,机智解决生成性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相似文献   

5.
新教改需要教师作多方面的转变,即要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由读死书转向让学生活读书,由注重知识向提高能力转变.由纵向沟通为主向以纵横沟通相结合转变。  相似文献   

6.
生成性课堂是一种具有动态性和多变性的教学方法,与传统课堂相比,生成性课堂更显得人性化、科学化,更符合当代教育的需要。“生成性”数学教学课堂中,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它还包括了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交流、共同探究等过程。因此教师应该以生为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采用变式教学方法、预设教学情境、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构建“生成性”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生成性教学是应新的课程改革之需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相对于预设性教学和既定性教学而言,生成性教学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情境性、隐蔽性和偶发性等特征。也就是说,实施生成性教学,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发课堂隐蔽因素,以促使教学活动实现互动,使生成的偶然性向必然性转化。教学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  相似文献   

8.
王进杰 《青海教育》2003,(10):78-7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仅从知识传授者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新变化:如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统一规格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等等。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将由重知识传递向重人的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的表演向重学生“学”的指导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洼化转变。因此,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每位教师都要不断努力学习,以适应现代教师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在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发生了转变,“教”与“学”变成了一个师生互动、交流、共享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信息瞬间万变,很多问题非课前预设所能及。那么,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课前预设、课堂动态生成以及如何运用教学机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把握好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谈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应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同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更要重视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流、合作,学会探究。理念的转变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随之改变。教学是有规律的,课堂需要预设;教学是动态的,必然会生成。如果课堂没有预设,就不会有生成。课堂的生成是在预设基础上完成的。因此,一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课前预设的优劣。  相似文献   

13.
刘升锡 《山东教育》2002,(10):42-42
调整教学关系,增强阅读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首先要调整教学关系,实现三个转变,即在师生关系上,实现由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在教学关系上,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在讲练关系上,实现由以讲为主向以练为主的转变。其次,要以兴趣为先导,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同的年龄段对读物有着不同的兴趣,我们要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看得懂、积极健康的读物,给他们创造一种阅读的环境,待他读进去之后,就会发现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身的需要。第三,导之以法,…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讲授者、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也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课堂教学在预设中更追求生成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时通过评价语来积极引导,但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目前,基础教育整体仍处于转型期,包括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旧教材向新教材的转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具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学生由消极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转变。教师是新课程的具  相似文献   

16.
张丽芳 《福建教育》2006,(11A):46-46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对课前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预设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  相似文献   

17.
1.建立积极的教学环境的条件之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发展,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不要只看结果,要重视过程的转变,多采用研究——研讨为主的组合交流的授课方式,平等融洽师生关系,教学方面更有个性化,这样教师有了一种新型的角色——促进者。这个角色的特点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课例说明】“非预设性教学”是我校特色的教学方法,也是省里立项的“十五”重点课题。“非预设性教学”是针对传统的“预设性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教学不是由教师事先预设,而是以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合作来完成;课堂思维流程的引发不是由教师单向带动,而是师生对流、生生互动生成;教师不以知识的传递者、权威者的身份,而是以学习的组织者、高级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哲学讲求的是悟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将哲学原理咀嚼以后再“喂”给学生,学生或许会消化得很快,但往往丧失自我的咀嚼能力,表现在大量题例和材料中往往迷失“哲学的方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倡导动态生成性教学理念,这种新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弹性的预设方案,使教师通过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预测,并在教学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进一步优化预设,从而达到理想的动态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教学预设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教学需要预设。有人认为,新课程以生为主,以学为主,还有必要进行预设来人为设置限制学生发展的教学框架吗?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载体的新课程强调人的发展,这与精心进行教学预设并无矛盾。正相反,进行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需要对个体生命与班级生命的真实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谋划最切实际、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策略。这种预案的价值远远超过所谓的传统备课,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