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正>"governance"(治理)一词源于古希腊语"kubernan",原意为控制、引导和操纵,柏拉图将其引申为对人的统治与管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控制、管理、整治"。可见,治理的本源还是管理,但其更突出管理深化的要义。治理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治理从主体上强调多元共治,从理念上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从运作上强调各利益主体的合作和协商,其最终目标是求同存异、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2.
“参与治理”是加强民办高校与各利益相关者互动合作、促进品牌化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选择.与“人力资本控制模式”和“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这两种民办高校治理模式相比,“参与治理模式”在治理主体、治理依据、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等方面更具优势.在“参与话语”下,需要重塑民办高校治理模式,即从优化民办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教职工和学生的合作治理关系等结构性要素入手,进行综合性的治理改革,以实现民办高校的“善治”.  相似文献   

3.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其技术教育在经历了中央集权管理、合作治理以及多元互动治理三大阶段后,基本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当前印度技术教育强调政府、高校、市场、社会的共同治理,并分别扮演着“守门员”“执行者”“催化剂”及“仲裁者”角色。在未来,印度在持续优化当前技术教育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应着重关注治理体系从“治理结构”到“治理效能”的深层转移,强调信息技术与技术教育治理的有机结合,尤其要关注妥善处理各治理主体“利益冲突”的技术及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于协作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同区域和不同区域间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为了避免各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以太湖水污染治理为例,集中对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利益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发生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协作参与各方应该如何从转变理念,强调合作共赢、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利益约束机制和健全利益共享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实现协作过程中的主体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5.
由于协作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同区域和不同区域间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为了避免各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以太湖水污染治理为例,集中对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利益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发生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协作参与各方应该如何从转变理念,强调合作共赢、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利益约束机制和健全利益共享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实现协作过程中的主体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该蕴含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价值理念之中.网格化管理虽然在改变服务手段与技术上凸显优势,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不足与局限.而网络化治理在价值理念上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信任合作与协调机制,尊重多元与差异.因此,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实现从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张海峰在《职教通讯》2008年第10期撰文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办学行为必须满足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多方的利益诉求,因此创建多元治理结构是历史必然。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创建是落实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需要: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创建是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创建是实施工学人才结合培养模式的需要。治理结构创建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回收”、“下放”和“转移”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主要方式。为了确保多元主体利益的有效实现,1.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必须形成多元互动机制。从宏观层面讲,多元互动是指政府、学校、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终结”催生出了“乡村软治理”的学术命题.乡土文化日渐式微背景下的乡村软治理,在治理主体、法理基础、治理手段、治理对象、治理效果等方面都相对于传统乡村硬治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乡村软治理强调政府的“官治”与村民的“自治”相结合,在协商民主的平台上倡导多中心治理模式,重视农村合作组织等第三部门的“黏合剂”作用;政府权力从基层向上收缩,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下移”到农村社区;软法和软权力成为乡村软治理的法理基础;更多地采用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柔性”执法手段;治理的对象从有形的物、制度等向无形的“人心”转变;最终在农村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村、村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将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湘南学院学报》2019,(2):85-91
依据公共物品理论、城市治理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从理论上探讨以城市品牌为导向的体育赛事治理的主体要求.研究认为以城市品牌为导向的体育赛事属于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培育多元化治理主体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城市政府、赛事所有权人和赛事组委会、赞助商、社会组织、城市居民、媒体以及赛事参与者和赛事观众是以城市品牌为导向的体育赛事核心利益相关者,也是核心治理主体.以城市品牌为导向的体育赛事治理中强调多元治理主体合作、共同参与和共享.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教集团所面临的外界环境的复杂性、治理主体的多诉求和深入合作的高难度需要多方参与和共同治理.资源共建共享是职教集团深入合作发展的逻辑起点,基于资源的使用权构建职教集团治理体系能促使职教集团内部治理从“单兵作战”转向“共建共享”.职教集团合作共享的重要内容是知识技术技能与教学物质资源.职教集团治理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尊重职教集团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联合设计合作共享治理机制.合作共享为职教集团治理从“共治”走向“善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协同治理是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方法,在西方的经济、社会等公共管理领域显示出其优势。协同治理强调在管理公共事务中公共机构与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共同参与、达成共识、集体决策和执行以满足公众的需要、促进公平和提高效率;它强调共同愿景和权力协同,强调制度设计和过程改造;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文章在厘清社区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和分析了协同治理的内涵和特点,将协同治理引入社区教育,提出了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基本逻辑和实现路径,为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一个基本特征为多样化的社会主体合作,通过多主体合作机制达到手段柔、成本低、效果好的治理目标,故应当如何进行多社会主体合作自然成为必然要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观察并分析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总结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中的多主体合作机制,并将其抽象为社会协同治理中多主体合作机制所必要的五大要素:共同目标、政府主导、利益共享、制度建设、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3.
传统管理与现代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概念性差别,一般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高校垂直监管,高校治理比较关注和其制度运行存在利益关联的群体利益诉求,在多元利益群体参与中,平衡高校管理价值,提升其管理效率。高校实行多元化参与治理模式,对高校群体利益冲突、决策信息不对称以及学术原则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极为有利。现代大学制度下我国高校从“管理”到“治理”的改革,一方面需要改变其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还需要管理体制的支持与变革。  相似文献   

14.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苏南地区“三大球”赛事开展现状,探究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后认为:政府是赛事治理的核心利益者、市场是赛事治理的主要利益者、社会组织是赛事治理的次要利益者。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苏南地区“三大球”赛事治理中应当加强利益主体间调控、保障与监督,才能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全面推动“三大球”振兴计划。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任务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教育治理,区别于传统“教育管理”的本质在于脱离了单一主体(政府)的单向性管理运作,转而走向多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学生、家长等)合作共治教育的新路,意味着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复合化,治理手段多样化。我国的“双一流”建设必须重视价值引领,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社会内部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并非都是非善即恶的,还存在着因“善的多样性”而导致的行为冲突。通过对玉林“狗肉节”事件及政府治理行为的分析,表明这种善与善之间的价值冲突,使得政府在价值判断上无所适从,在行为选择上左右为难,在治理方式上陷入管制的泥潭。政府应树立价值冲突常态化的理念,承担起道德平等维护者的职责,以民主协商作为行为机制,以合作共治作为行为方式,将价值上的对抗冲突主体转变为理解合作的治理主体,建构互动合作的共治机制,从而实现善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7.
人机协同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其在教育治理领域的应用图景和发展路径,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路向。人机协同教育治理将治理主体从自然人扩展到智能机器,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优势互补、高效合作的现代化教育治理,在变革教育治理主体结构与关系,提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教育的能力,赋能微观教与学问题求解等方面前景广泛。但其发展面临治理主体的传统管理思维固化与应用智能机器能力不足、智能技术落后于教育治理发展需求、治理机制不健全以及人机不协同导致治理效能损耗突出等障碍。为更好实现人机协同教育治理,需加快治理思维从"经验治理"向"智慧治理"转变,治理能力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变革"转变,治理技术从"串联发展"向"并联发展"转变,治理机制从"泛智"向"善智"转变,协作方式从"框架合作"向"精准合作"转变。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创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要实现可续发展,其办学行为必须满足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多方的利益诉求,因此创建多元治理结构是历史必然。治理结构创建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回收”、“下放”和“转移”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主要方式。为了确保多元主体利益的有效实现,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必须形成“多元互动”、“有效制衡”和“多方评估”等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一、治理与治理能力"治理"一词来源于西方公共管理和政治学领域,是指"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用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不同于统治和管理,它突出强调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即协商精神。"治理能力"则是治理主体在联合行动中,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高治理效率、实现  相似文献   

20.
大学治理是“治理”在大学这一特殊领域内管理方式的体现。大学治理有其特殊的本质含义,它的实现必须以民主社会为前提,以公民精神为基础,以绩效为导向,以大学的理念为核心。我国目前在实现大学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关的制约因素,表现为我国大学的民主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大学的各利益相关主体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精神、正确的大学绩效观尚未形成、正确的大学理念尚未得到真正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