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质教育》2010,(4):F0004-F0004
“中国地质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暨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0年10月24~25日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代表共90余人。  相似文献   

2.
地质学就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言是研究地质过程和时空结构。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具有灰色特征。在地质教学与实践中结合这一特征,有意识地结合教师科研工作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一、地质问题的灰色性(一)地质科学的特点自然科学的不同分支因其研究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研究地球,主要以研究固体地球的外层──岩石圈为对象的地质学,也有其独特的认识和工作特点:1.研究对象认识的复杂性。地质现象或某一地质体的产生和存在都有漫长的几百万年计的历史。它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影响而诸多影响因素又造就了各…  相似文献   

3.
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武汉地质学院和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对地质职工教育研究会及地质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几年来,我们地质矿产部系统的职工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得到了逐步的加强与深入的开  相似文献   

4.
一、地质工作与地质人才之“互动共存”关系 温家宝同志在《中国地质工作50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地质工作大转变、大发展以培养地质人才为起点,成效明显;今后地质工作发展和提高,离不开一代代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学新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代表着近代科技移植于中国的一般模式。中国地质科学留学生构成了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的主体。在中国近代成就卓著的地质学家中,有留学经历的占72%;他们不仅把近代地质科学系统地引入中国和向国外介绍中国的地质地貌,还创建中国近代最早的地质科学社团和研究机构。开展中国地质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等。1909年成立的中国地学会,是中国第一个地质科学学术团体。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从个人的学术研究,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学术研究;1913年成立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领导机构。科学社团和科研机构的建立是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最重要的标志,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体制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质教育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讨论会是地质教育界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有来自15个部委、总公司、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中专校及生产单位的学者、专家、领导共108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是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共商我国地质教育的改革与  相似文献   

7.
全国中专水工、农水两专业地质课程组会议,于1985年11月13日至21日在南宁市广西水电学校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二十一所学校的代表二十三人。会议收到了关于地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实习方面的文章或专题资料共十三篇。 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灵渠水利工程,考查了南宁、桂林地区的典型岩溶地貌;听取了广西水电学校教育改革的情况介绍,观看了该校基本情况及有关地质教学的电视片,丰富了会议内容,大家受益不少。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质行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和基础,也正在逐步走向信息化。信息化使地质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未来地质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将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趋势,地质高等教育有必要从信息化角度进行教学改革。 一、地质工作信息化概况 地质工作信息化主要与以计算机为主的有关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深刻地  相似文献   

9.
由地质矿产部联合有关部委酝酿筹备,经国家教委同意、民政部批准,中国地质教育协会于1991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召开了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理事会。出席成立大会的代表共79人,他们来自国家教委、能源部、冶金部、化工部、水利部、地矿部、中国科学院等15个部委和近50所院校。地矿部部长朱训、副部长张文岳,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湖北省副省长韩南鹏以及湖北省教委的负责同志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地质素描是野外地质工作获取原始资料的一种手段与基本技能。 地质素描吸取了绘画技巧和地质制图中运用图例概括地质结构的方法,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来反映地质现象的形态特征和规律,在记录和阐明地质问题等方面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感觉。有些要用冗长的文字才能叙述清楚的地质现象,通过较为简单的素描线条便可一目了然。地质摄影虽然也能获得这种效果,但往往由于受光线、气候等条件的限制,不如地质素描重点突出,形象鲜明,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教育》2016,(1):F0004-F0004
2015年10月23—24日,“深化地质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研讨会在江苏徐州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主办,中国矿业大学承办。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社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40多个单位的12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质教育》2014,(4):F0004-F0004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于9月27~28日在吉林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企业界代表100余人。会议的主题是“全面深化地质教育综合改革”,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孟宪来主持。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韩晓峰致词.对会议的召开表示庆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地质资料的社会需求亦不断增加 ,地质调查工作数字化已成为当务之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使用数字地质填图技术 ,我国地调部门也开发并试用了野外地质信息采集系统 ,将这一新技术引入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中去 ,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教育局委托中国矿业大学筹办的秦皇岛地质实习研讨会于1992年8月1日—6日在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地质、有色金属、教育、水产和煤炭系统的16所院校共23名代表。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沈通生、总公司教育局高教处和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给地质类专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我校地质类专业改革的目的应该是发展,这是由地质市场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和专业本身的需要共同决定的,不是个人主观愿望。如何改革才能实现发展的目的?需要我校每一位地质类专业教师的关心,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一、地质市场分析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地质消费市场、人才市场和科技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供大于需,供需矛盾突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地质勘探事业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对地质院校(…  相似文献   

16.
利用计算机编制各类地质图件是应用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课程教学中的切身体会,论述了应用型地质工程专业"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对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指标进行了探讨。认为"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应围绕MAPGIS为代表的专业化地质制图软件开展。通过回顾地图学基础知识、补充地质图件编制方法来完善教学内容,通过开展研讨式教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促进考核指标多元化、提高平时成绩权重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地质科技人才的自我培育,即根据地质科技人才规律培养自己,使之发育成长为地质科技人才。一、关于地质科技人员的成才规律地质人员成才(以下简称“地质成才”)条件一般分为主体条件与客体条件,简单地讲,地质成才在于地质成才主客体条  相似文献   

18.
《地质之光》是徐迟写的报告文学,报告的是李四光的事迹.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七七年第十期,已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第六册,节选的是该文第五、六部分.为了便利教学,现介绍参考材料如下: 李四光是科技战线上的一面又红又专的旗帜,是老一辈地质科学家的代表,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第一次把运动、把应力(压力、张力和扭力对物体的作用)、把力学带进了动态地质学,在地质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正在全国开展的地质找矿大讨论活动,就是要在地质找矿战线上开展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观念大转变,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地质找矿大突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是关键。目前地质科技人才队伍的青黄不接,严重制约地质找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加快地质科技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勇于冲破传统束缚,勇于突破固有模式,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创新培养人才,为地质找矿突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本文以安徽省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现状为例,进行了比较、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瓦斯地质学》是瓦斯地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瓦斯地质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地质基础,野外地质实习可以增加学生对地质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得抽象的地质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作者探讨了如何对瓦斯地质专业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实习,提出了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实习路线和实习任务的规划、教师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的知识点、将地质实习和瓦斯地质专业相结合。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得学生的野外地质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