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试论耻感及其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自觉,是荣辱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耻感与荣誉感相对应,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都有着根本性影响。本文力图对耻感和荣誉感进行简要分析,着重对耻感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及其功能进行论述,并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阐述了耻感的养成对当前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高职院校要提升大学生的耻感,必须结合时代要求创新耻感教育方法。高职院校耻感教育方法创新需要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是耻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增强耻感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中的学生参与,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耻感教育方法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流辨——兼与杨昶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廉政思想进行源头上的考察,必须把握廉政实践活动和廉政思想认识两个概念的区分。廉政实践活动与廉政思想认识的产生呈现出不同步性。“廉”作为一种为政道德实践活动,已经萌芽于上古原始社会末期,而廉政思想认识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周初“六廉”的提出,是廉政思想产生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虽对廉政思想做出了不同解释,但廉政思想一直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思想家所继承和弘扬,从而为当代社会加强廉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及其生存质量的相关性,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照护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选取190例就诊于南昌市四所三甲医院的脑卒中住院患者,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IS)、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及一般资料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得分为(58.84±6.815)分,生存质量总分为(71.43±8.651),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总分与生存质量总分呈负相关(-0.519)。结论: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患者病耻感水平越高,其生存质量就越低。  相似文献   

5.
对二语学习中的焦虑源探究大多数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研究的,本文主要是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以耻感文化为切入点,从负面评价、面子、性格、高权距四个方面出发,探究英语学习者的焦虑源。  相似文献   

6.
掌握思想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思想实际,不断充实内容。当前,应对学生进行耻感、感恩、公德、苦难、审美、责任等六大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对于促进全民健康、健康中国建设,还是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马拉松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文化认同与文化异化理论,分析了马拉松“热”的内在机理,探讨了马拉松“冷”的问题表征及内在原因,提出了促进马拉松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马拉松“热”的内在机理是:马拉松经济文化价值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精神文化价值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健身文化价值与全民健康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冷”的问题表征是:“同质化”“淘金热”“猝死”等,其原因是马拉松文化异化.建议:政府方面,加强指导、服务与管理;市场方面,促进标准、规范和创新;民众方面,注重健康、安全、文明.  相似文献   

8.
日本文化被称为"耻感文化"。在这种文化里,存在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化现象,如:重"义理"轻"人情",强烈的集团意识等。了解日本的传统家制度对理解这些文化现象有很大的帮助。日本传统家制度特色是重视家业的延续和繁荣,漠视血脉的延续。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代日本的稻作经济、封建庄园经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古代母权制遗留也导致了人们对血缘的淡漠。这种对血缘的淡漠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羞感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意向与人的超动物性的爱、道德、美感等精神体验联系在一起。女性羞感尤为独特,它具有“居间”的特性,在他人的“注视”中得以产生,在“转回”中,呵护女性个体价值,促使美的诞生。羞感在爱的调节下对性本能进行规制与降服,架构起了从快感通向美感的桥梁,并与“美的德性”连结,引导生命趋向高贵。  相似文献   

10.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核心,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地位决定了它在地方高校“区域文化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河洛“礼乐文化”“大一统意识”“丝路文明”“河洛郎”等文化元素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河洛地区的文化遗址与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等构成丰富多样的育人载体。以研学共进提升文化育人的协同能力,以空间共建拓展育人场域,以成果共创创新文化表达,有效建构河洛文化育人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1.
“育新人”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高校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场所,可以着力从办学方向、理想信念教育、学生主体、宣传教育、机制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承担起新时代“育新人”的重要职责,努力成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2.
清末直隶师范学校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环境以及各种制度上都特别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理念上,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在课程上,增设修身课、经典研习课,加大文史类课的比重,增开礼仪教育课;在教师方面,增强师范学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校园环境方面,加强师范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在教育实习上,强调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的史料分析,还原了隋末唐初、明代少林寺僧参与政治与军事文化的历史事实。“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记忆,进一步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二者文化价值取向趋同,一致指向“匡扶正义、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精神层面。“十三棍僧救唐王”培育了“明代僧兵抗倭”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而“明代僧兵抗倭”演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余华小说《兄弟》展现了羞感从审美价值滑向市场价值的过程及其原因。因羞感的丧失而产生伪羞感和献媚,献媚又导致了羞感美的丧失、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社会道德的沉沦。而“艺术羞感”的丧失则导致了《兄弟》艺术水准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之根本在于德育,倡导通过课程设置、礼仪活动、环境熏陶和道德实践的途径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化,以使生徒明人伦之理和求圣贤之道。朱熹“德育为先”理念受所处时代的限制,最终服务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但其“德育为先”理念中所渗透的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等价值取向以及独特的德育实施途径对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儒家“五常”思想承载了丰富的创新创业品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儒家“五常”思想中汲取精髓,深入挖掘其中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资源,积极将儒家“五常”思想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全过程。儒家“五常”思想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在修身立业、财富积累、人际交往、终身学习、信誉至上等观念的培养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儒家“五常”思想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观念、思想和文化上与时俱进,实现“三个转变”,设置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分析快乐体操的价值与发展的局限,提出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认为:快乐体操对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培育价值明显;但存在内容不完善、器材缺乏多样化、育人价值体现不足等发展局限;需要以深化内涵为基础,以创新内容为核心,以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以丰富器材为突破口,以完善评价体系保障的多维度创新;研究以快乐体操滚翻类动作教学辅助器材创新为例,发现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思想界自“五四”运动以来,始终在关注“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出路”问题。张君劢比较中西印三方文化之后,认为用近代欧洲人文精神补益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立国之道”的根本途径。这样一种主张,不是“中体西用”,而是“东西补益”,乃“现代中国”的必由之路。以“佛教”传入和欧洲人文精神汲取为条件,促成“儒学复兴”,造就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未来文化的走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20.
职业素养是当前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更是师德建设的重点。本文从系列新闻报道《大国工匠》入手,以其传递出的“一念执着,一生坚守”的职业信念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核心应是职业素养教育,而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则在于职业院校教师双师职业素养的培育。提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应秉承“一念执着,一生坚守”的精神,尊重学生、尊重职业,以身示范,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浸润学生,使他们成为深具职业道德和职业潜能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