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嵇康留给后人的艺术财富,一是音乐中的千古绝响《广陵散》,二是文学中著名的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与嵇康最为友好,同为“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  相似文献   

2.
一封绝交书使人们对嵇康和山涛的关系产生好奇,曾经的好朋友为何就此绝交?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与山巨源绝交书》、《世说新语》等文献中的嵇康和山涛,了解山涛的为人,理解嵇康和山涛之间的友谊。这种相互间的友谊是坦诚的,不同寻常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不是用言语,而是用心。他们是真正的心灵上契合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竹林七贤是以阮籍、嵇康、山涛为核心的名士群体,而对山涛的评价历来毁誉参半。在"贬山涛"一类文章中引用较多的证据材料:一是嵇康所作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二是背叛竹林之游,出仕司马氏。文章从挖掘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真实目的即借山涛自明心志、探寻竹林之游的长者地位、分析山涛的政治才能,以还原山涛重情重义的仁者形象。  相似文献   

4.
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一般认为嵇康与山涛就此绝交。但卢弼《三国志集解》、徐公持《魏晋学史》、林家骊《嵇康与山涛“绝交”说质疑》(《史》第五十二辑)都提出了质疑,认为两人并未绝交。以下试从献角度进一步申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年纪最大,官也当得最大。山涛推荐嵇康去当官,嵇康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在信中说山涛让他做官,就是让他拿上屠刀,如果不是和他有深仇大恨,是不会来逼他去做官的。  相似文献   

6.
论山涛     
魏晋名士集团“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向被评论家所贬抑。比如,赵明同志说:“在《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文章中……(嵇康)还在嘻笑怒骂中嘲讽了山涛之流的趋炎附势,明白地表示了自己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栩栩然展现出在黑暗政治下一位孤傲愤世、刚肠疾恶之士的形象。”①这是对嵇康写《绝交书》的缘由及对山涛其人不甚了了的论  相似文献   

7.
生活于魏晋时期的山涛与嵇康曾同做竹林游,为金兰之交,然后来,二人在政途分道扬镳,一人为司马氏所杀,一人为司马氏重用,《与山巨源绝交书》看起来似乎是二人友情的终结标志,也似乎是二人人生抉择高下不同的一个标志,然笔者认为,嵇康《绝交书》之本意非为与山涛绝交,二人也并未真正绝交。二人的人生选择虽然不同,但在恪守道统上,却是殊途同归,但二人在实现儒家内圣外王之理想上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嵇康只有内圣,未成外王,而山涛则是在那样一个华丽血时代不可多得的一个儒家内圣外王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8.
<正>尽管名列"竹林七贤",但相对于傲世不羁、旷达肆意、纵酒狂放的其他六贤来说,惟"好读书"的向秀俨然乖宝宝一枚,也是知名度最低的一位,论才华,不如阮籍、嵇康两位带头大哥;论做官,没有山涛、王戎官当得大;论个性,比不上与小猪干杯的阮咸;论喝酒,更是干不过无酒不欢的刘伶。向秀研究《庄子》很有心得,他在乡下讲《庄子》时,山涛偶然间听到了,惊为天人,两人结为忘年交。后来,山涛将向秀介绍给了嵇康与阮籍。在长期的交往中,向秀逐渐被  相似文献   

9.
史载“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这句话出自嵇康的前好友,后来因嵇康的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出名的山涛之口。有山巨源之言为证,可以基本判定嵇康是魏晋时的美男子无疑。嵇康的悲剧就是不仅有一副风神俊秀的美貌姿容,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作为一本小说集,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其中,竹林七贤是一个很典型的人物群体,这七个人分别是嵇康、刘伶,阮咸、阮籍、山涛、向秀、王戎。《世说新语》这本书对竹林七贤每个人所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也是值得研究的。阮籍放荡不羁但又有情有义,向秀却通达平和深谙道学,阮籍精通音律,刘伶嗜酒如命,山涛清心寡欲,王戎有些吝啬,嵇康才华过人。  相似文献   

11.
江泽涵 《教师博览》2013,(12):20-20
<正>山涛,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尚书吏部郎。这一年,他又要高升,朝廷让他举荐一人继任。嵇康在七贤中最有才学,也最放任随便,并且敢于蔑视权贵。山涛很敬重他的人格,就真心诚意地上书推荐。可嵇康这人啊,不仅没有感激,还写了一封绝交信——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文风犀利,是史上第一篇真正体现文人独立性格的讽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与山巨源绝交书》(以下略为《绝交书》),李善注引《魏氏春秋》说;“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恶焉。”既然是这么一回事,嵇、山之间的纠葛便是首先要说到的。 嵇康和山涛的决裂或有政治上的原因可寻,不过,至少有两方面的理由不容我们把二人绝交的原因单纯归结到政治冲突上去:一、嵇康虽说是沛王曹林的女婿,但政治上是否坚决拥曹尚属疑问;二、《绝交书》所陈列的不能出仕的理由,“都是环绕着自己傲世避俗的生活态度立论。”对于当时的政治问题则几乎是避而不谈的。在嵇康,“天要下雨,娘要嫁  相似文献   

13.
山涛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名士之一,也是蜚声文史的“竹林七贤”中的核心成员。但相对于嵇康、阮籍等名士而言,山涛的地位和重要性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本文拟结合时代背景,从山涛被忽视的原因谈起,分析其性格、为人、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14.
嵇绍为嵇康之子,其生年根据其父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历来被认为是嘉平五年(253),但因未曾考证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时间,故而导致对嵇绍生年判断的失误.关于其被山涛举荐的时间,史书未有详细的记载,但《世说新语·政事》篇注与《汉晋春秋》《资治通鉴》记载竟相差9年.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推论,嵇绍生于正元二年(255),并于泰始十年(274)被山涛举荐成为秘书丞.  相似文献   

15.
嵇康与向秀     
由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组成的“竹林七贤”是我国魏晋时期的一个很松散的名士集团,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士风。七贤中的嵇康,是个深沉内向,多才多艺的悲剧人物,向秀和嵇康既是学问上的对手和知音,又是生活中的密友,嵇康和向秀的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庄子和惠施。据《晋书》的说法,嵇康被处死主要是因为得罪了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有一天贵公子钟会邀请了当时贤俊之士,“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相似文献   

16.
嵇康与《广陵散》□彭印川嵇康(223—262),“竹林七贤”之一(另六人为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音乐造诣相当高。嵇康善弹琴,时人向秀说他“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思旧赋》,见《晋书·向秀传》),他...  相似文献   

17.
顾名思义,《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封申明要与受信人断绝交往的信函.绝交的理由是“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而嵇康不愿,怪对方太不了解自己,没有继续交往的必要.且话说得极尖刻,要山涛“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可这里有一个疑点,此信开篇有“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一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从中可知,事情早已过去,山涛也只是与人“议”及此事而已,并没真的去做.事隔一年之后,作者竟一本正经地奋笔疾书,声称要与之绝交,总觉得于情于理都显生硬.山涛中途变节,脱离竹林名士集团到朝廷做官嵇康固然不喜,但并没因此而否定其人品.事实上,此后两人非但没有绝交,而且关系还很密切,有史为证:“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深信自己死后,山涛能照料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是假!  相似文献   

18.
嵇康 (2 2 3~ 2 62 ) ,字叔夜 ,谯郡 (治所在今安徽亳县 )人 ,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 ,与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合称“竹林七贤”。嵇康的音乐造诣相当高 ,他不但善于弹奏古琴 ,而且长于琴曲创作 ,并对音乐理论有突出而卓越的贡献。嵇康善于弹奏古琴 ,演奏技巧娴熟而老练 ,在当时有口皆碑。与他同时代的向秀在《思旧赋》中说嵇康“博综伎艺 ,于丝竹特妙”(《晋书·向秀传》)。嵇康说他自己可以“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达到“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的境界 (《赠兄弟才入军诗》之十四 )。嵇康虽然有如此高妙的弹琴…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鉴赏》2004,(3):F0002-F0002
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成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后世画家顾恺之、陆探微等仰慕他们旷达不羁的风采,作有《竹林七贤》,可惜今已不存。所幸1961年在南京地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初以来,对竹林七贤的研究空间由文学领域正在向哲学、历史考古等专业发展,具有逐渐扩张的趋势。《事文类聚别集·礼乐部》注引的《魏记》内容,承袭了《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记"内容。"竹林之游"包括以嵇康、阮籍、山涛为核心的"七贤之游"与以嵇康、向秀、吕安为核心的"嵇康之游"两个阶段。竹林七贤的价值取向有偏重儒家与偏重道家审美两个方面。竹林玄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儒道兼综和重视庄学人生体验两个类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