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评价义和团所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历来众说纷纭。而正确评价这一口号,对于我们认识义和团运动爆发时的社会阶级关系,对于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科学地总结义和团运动的经验教训,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扶清灭洋”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一次单纯的农民反帝运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面对中国社会亘古未有之变局与困境,中国人民面临着三大根本任务:一为反帝,二为反封建,三为资本主义近代化,三大任务相辅相成。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命运不得不与反帝反封建反复纠缠。对义和团运动的讨论与评价也因此充满了矛盾和分歧。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义和团运动包含着众多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存在着“反帝”和“反文明”的冲突与错位。将义和团置于近代化视野下而不是置于政治引领下是其是,非其非,是理性评价义和团应有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3.
一十九世紀末,世界已经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就成了他们最“理想的黄金国”,帝国主义列强企图把中国瓜分豆剖,变成他们共同宰割的殖民地。1895年甲午中日战爭结束以后,这种侵略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帝国主义列强接踵而来,强行划分“势力范围”,夺取“租借地”,修筑铁路,开办工厂……,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淪为殖民地的深重危机之中。就在这时,中国人民为了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在义和团的旗帜下,爆发了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发展起来。由于刽子手袁世凱和帝国主义的疯狂镇压,1900年初,山东的义和团向直隶省(今河北省)发展,并迅速地在天  相似文献   

4.
前言 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的烈火迅速燃遍中国大地。辽宁(时称奉天)境内是义和团主要的活动地区之一。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别是沙皇俄国对辽宁地区的掠夺,是辽宁境内义和团兴起的重要原因。这一点,连沙俄侵华重要头目维特也供认:义和团运动在辽宁的爆发是“起源于我们夺占关东半岛”(关东半岛即辽东半岛)。  相似文献   

5.
:百年以前 ,在中国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是中华民族空前危机的产物。辽宁地区是义和团在东北三省中最为活跃的地区。以沙俄为打击重点是辽宁地区义和团运动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中“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火革命口号的具体分析,阐明义和团战士的三次历史行为并确立其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为进一步认清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斗争性质及其伟大历史作用提供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空间。  相似文献   

7.
1900年,以华北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在“扶清灭洋”的号召下付出了血的教训。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景廷宾所领导的起义提出了“扫清灭洋”的战斗口号。这一起义,既可以说是义和团的再起,又可以说是义和团从“扶清灭洋”转到“扫清灭洋”斗争的开始。它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民主革命高潮的前奏。  相似文献   

8.
由廖一中主编,全国近70位专家学者参加编写的《义和团大辞典》于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爆发于本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尽管此次运动是以华北为中心,参加者以农民为主体,而且爆发时间短促,但是运动所及却广达中华大地的乡村和城市,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运动应当以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颁布“宣战”上谕为界限,划分为“扶清灭洋”和“奉旨灭洋”两个阶段。“扶清灭洋”口号体现了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性与盲目排外等愚昧落后性的对立统一。“宣战”以后,尽管义和团运动并未改变反帝爱国的方向,但大多数义和团向封建统治阶级报名、挂号,先后打出了“奉旨”旗号,其行动已基本上听从清政府的指挥,甚至以封建统治者的臣民自居,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从而使后期的义和团运动带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义和团所表现的愚昧落后性,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由“扶清灭洋”阶段发展到“奉旨灭洋”阶段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奉旨灭洋”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利用和控制,并使义和团运动的高潮实际上又成为其失败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由于东北遭受帝国主义特别是沙俄帝国主义的侵略尤为深重,1900年春,在山东、直隶义和团运动的推动下,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投入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先后以义和团、忠义军、六合拳为中坚,前赴后继,誓死如归,对帝国主义和腐败卖国的清政府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1.
1900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撼世界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义和团初起山东。1899年冬,传播到河北中部。1900年春,义和团在保定地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直隶义和团活动的中心。1900年5月,义和团控制了保定地区,聚集了一支强大的反帝革命武装,粉碎了代表帝国主义利益的清廷军队的反革命“围剿”,直接推动了  相似文献   

12.
一九○○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以“威雄惊万里,风雨喷长空”的声势,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为五十年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奠下了一块基石。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所激发的,锋芒主要指向帝国主义的,最后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又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因此,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教训,不仅有助于正确地评价义和团运动,而且可以使我们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本文试就这一课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伟大的义和团反帝运动六十周年。六十年前,当义和团运动爆发时,正是世界资本主义各国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更加反动,资本主义强国的财政寡头,一方面加强对本国人民群众的剥削,另一方面力图把世界大多  相似文献   

14.
在义和团运动中,一批长期与农民运动为敌的封建官僚,突然改变了态度,他们站在义和团运动一边,做出支持农民运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事情来。李秉衡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既对农民群众的反帝斗争有所支持,又积极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并最后死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战场上。如何评价这样的封建官僚,成为史学界长期讨论的一大论题。有些同志认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支持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是历史的偶  相似文献   

15.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之所以爆发在19世纪末的中国,不是偶然的,是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挽救民族危机斗争的继续,也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反教会斗争的总汇合。为了论证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本文以史料为根据,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加以论述。(一)国际上的原因第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早在甲午战争前夕,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半殖民地中国,就已经成为列强争夺的主要对象。当时英国在华势力最大,几乎独占了长江流域,并将70%以上的对外…  相似文献   

16.
八十多年前,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民族的独立,掀起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直隶义和团是当时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先锋和主力,狠狠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及其走狗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  相似文献   

17.
(一) 1956年4月间,翦老应邀在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国近代史讲座”上讲义和团运动.这一天,春光明媚,政协礼堂座无虚席.翦老从义和团运动的国际形势讲到国内形势;从义和团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讲到八国联军,从慈禧太后对于义和团的阴谋暗算,讲到义和  相似文献   

18.
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现择要评介如下: 一、义和团源流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源于白莲教。如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它是白莲教的一个派别。”另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与白莲教无关,是源自咸丰、同治年间直隶、山东交界的乡团,或与白莲教并立的民间宗教、秘密结社等。方诗铭在《社会科学辑刊》一九八○年第四期中甚至提出“义和拳(团)与白莲教是两个‘势同仇火’的组织。”我们认为,义和团实际是中国人民反帝力量的大汇总。它成份复杂,源流繁多,有来源于白莲教各支派的,也有来自乡团及一些秘密结社和拳会团体等。二、义和团起因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义和团运动六十周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潮。这次运动给帝国主义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在中国反帝革命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或“西太后”。她在八国联军之役逃亡西安时期的罪行,虽是她四十八年统治期间的一个片断,然而,却是她一生的罪恶史中最为黑暗的一页。敲骨吸髓的盘剥,骄奢淫逸的生活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一八九九年爆发了以反帝为主要目标的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一九○○年,日、俄、美、英、法、德、奥、意八个帝国主义国家,悍然发动了对中国又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