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仪礼·乡饮酒礼》:“坐税手,遂祭酒。”是谓酿酒祭神。街L记·乡饮酒义》:“祭德,祭酒,敬礼也。”义与《仪礼》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伍被语:“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裴驷集解引应动语:“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也。”又《孟子苟卿列传》:“荷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骏衍之术迂大而园辩;爽也文具难施;淳于尧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日:‘谈天衍,雕龙爽,炙我过宪。’田骄之属首已死齐襄王时,而苟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苟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苟卿,苟卿乃适楚,而春申君…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今年第二期《读者论坛》载有署名金晴太的《加强核对杜绝谬误》一文,批评浙江日报的“思想漫谈”《莫效齐桓公忌医》“把‘齐桓侯’错为‘齐桓公’”。它说:“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君齐襄公之庶弟公子小白”,“齐桓侯是齐君田午,战国时代的人”,“公与侯一字之差,用到忌医这个历史故事上,就差了几百年时间”。对此,我想谈几点意见: 第一,上述“忌医”的故事,一般都根据《史记·扁鹊传》,说战国时名医扁鹊及时看  相似文献   

3.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4.
明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又有诗咏道:“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见杨允孚杂咏诗《日下旧闻考》)。这些记载都描绘了一幅旧时北京冬季人们从事数九、画九的一幅风浴画面。  相似文献   

5.
贴黄之制,据顾炎武考证始于唐代。《日知录集释》记载:“宋·叶梦得《石林燕语》日:‘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亦黄纸也。’”①“宋奏札意有未尽,别以黄纸贴于后,亦谓之贴黄。”②唐宋贴黄,一行于皇帝敕旨,一行于臣下奏札,内容不同,但都是文书制度。降至明代,贴黄则不仅是文书制度。明代贴黄分为两种:其一是作为文书制度;其二是作为人事档案制度。  相似文献   

6.
封面链接     
《编辑与发行人》2005年9月刊赖特·里德集团将往何处去?今年9月,赖特·里德集团同时提升阿特·布里斯班和希拉里·施奈德为高级副总裁,共同管理集团的报纸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这次人事调动将对集团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为集团现任总裁、64岁高龄的托尼·里德此前曾表示:“综合考虑,我认为这两人是我的最佳继承人。”把布里斯班和施奈德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托尼·里德是想表明他对内容和技术是并重的。布里斯班今年54岁,调查记者出身,长期担任报纸主编,提升前为《堪萨斯城市之星报》发行人。施奈德44岁,银行投资业出身,集团数字平台的领…  相似文献   

7.
戏为论诗绝句三十一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候人一曲起南音, 燕燕楼台感慨深。  万古中华两诗祖, 玉钗敲断作长吟。  《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又曰:“有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博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帝载卿云事总疑, 黄歌断竹绝微辞。  何须写集三千卷, 万世留传两字诗。  存世之上古诗章,如《卿云歌》、《帝载歌…  相似文献   

8.
悬鱼与振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及汉代文献中,棺外覆以“墙”、“帷”、“柳”、“荒”等构成的屋形棺罩,墙帷外设置名为“”的装饰物,是周人特有的丧葬制度。《礼记·檀弓上》说:“有虞氏瓦棺,夏后氏暨周,殷人棺停,周人墙置霎。”所谓‘月人墙置霎”,是以饰棺之具的墙、为例,说明“周人又为饰棺之具,盖弥文矣”(陈浩《礼记集说》语)。周人饰棺之具的情况,《礼记·丧大记》记载道:“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素锦褚,加伪荒,钮六。齐五采五贝。黼二、黼二。画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戴六,披六。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画荒…  相似文献   

9.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语出《管子·形势解》。辞:拒绝。成:成就。大:深广。厌:厌恶、排斥。圣:本义为“通”,此指学问技术有特殊成就。这里,管仲用连类取譬的论述方法。从高山大海形成的原因,推及为政为学者博采众取、礼士勤学对成就事业的重要作用。管仲是春秋前期齐国贤相,曾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后来,李斯在给秦始皇的奏章《谏逐客书》中,也采用管仲这种连类取譬的论证方法。批驳秦始皇下令逐客的错误主张,李斯在奏章中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  相似文献   

10.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40):16-16
“你明明叫张三,为什么一跟外国人介绍自己,就要倒过来说是‘三·张’呢?”法国教育部汉语督学白乐桑认为,中国人向世界推广汉语不要盲目适应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亿万富翁为最初的冒险掏钱,月球旅行不可能平民化。最初的付费者为技术和设计掏钱,使其成本不断下降,最终普通人也能体验太空之旅。”曾将两位富豪旅客送上太空的美国太空保险公司CEO埃里克·安德森说。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实践中验证黄金法则的作用《圣经·马太福音》中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儒教的经典文本《论语》也记载着:“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它所表达的推己及人、爱人如己的思想,就是在世界各主要宗教中都能找到的所谓“黄金法则”。虽然笔者并不是宗教信徒,但对一些表述在宗教经典文本中、却又并不仅仅只限于宗教信仰本身,而是放之于大众社会(或者说俗世世界)也不无益处的普世思想,还是认为值得借鉴的。如果遵照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去多角度地看…  相似文献   

12.
大学士福锟生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锟,镶蓝旗满洲宗室,爱新觉罗氏。光绪十一年十一月由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光绪十八年八月补大学士,光绪二十一年间五月休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死,谥文慎。据光绪十八年造报的《镶蓝旗满洲大臣年岁生辰册》记载:“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宗室福锟,五十九岁,道光十四年十月初五日时生。”照此册所记福锟在光绪十八年时59岁推算,其生年应是道光十四年,与此册所记其生年完全相同。但这毕竟还只是据同一件档案作出的推断,要确定其所记福锟的年岁生辰无误,尚须再求得佐证。光绪十二年军机大臣奏呈的《遵旨查开王、大臣年…  相似文献   

13.
档案是在长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独有的文化财富,是汇积起的国家记忆、社会记忆。有鉴于此,美国档案学者F·杰拉尔德·汉姆认为:记录、保存文化的档案是人类举起的一面折射历史的‘镜子’,“如果我们没举着那面‘镜子’,如果我们不帮助人们理解他们居住的世界,如果这不是档案所有的内容和任务,那么我不知道我们所做的还有什么意义”。①档案馆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档案馆的社会使命就在于保存这面“镜子”,用于折射历史、反映历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保存社会史实、保存社会记忆是档案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档案馆存在和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临时抱佛脚”是民间流行的一句俗谚,流传已久。明代张谊对此俗谚的来源做过解释,他在《宦游纪闻·抱佛免罪》中说:“云南之南一番国,其俗尚释教。人有犯罪应诛者,其国主捕之。其人恐,急奔往某寺中抱佛脚,知悔过,愿削发为憎,不敢蹈前非。主许之,竟贳其罪,遂髡发环耳,披禅衣,守禅教。故其国人为僧者多。常有人入中国,皆自称番僧,而莫知其故。俗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盖本诸此。”张谊认为这一俗谚起源于“云南之南一番国”,不可信。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抱佛脚”的说法,如盂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  相似文献   

15.
在古籍中对于黄帝伐量尤有许多记载。这在出土文献中也有不少发现。李零先生在《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学人》第五辑)一文中将《鱼鼎匕》与《十大经》联系起来,使我们对于黄帝伐量尤的有关传说有了更新的认识。《鱼鼎匕》铭文云:曰:诞有昆屁,坠王鱼鼎。曰:铁哉!出游水虫。下民无知,参会尤命。薄命入羹,忽入忽出,母处其所。(铭文尽量用通行字写出。其中与本文讨论有关的字,如昆成、黄尤在铭文中分别作“烛尸”、“玄妃’之形。)其中“参蠢(量)蚊(尤)命”李零先生以为即《十大经·五政》:“黄帝于是出其钻俄,奋其戎兵,…  相似文献   

16.
编辑学研究的误扩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概念的讨论正在深入,这无疑会对编辑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准备谈一谈由“编辑”概念引出的“编辑学”概念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诸家指正。 文化缔构与编辑学 《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认为:关于编辑活动的释义存在着缩小和扩大两种倾向,“缩小的倾向,往往把编辑活动界定为‘六艺’,或‘六艺’加信息”,“扩大的倾向是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了”。书中没有引用这两种倾向表现者的原文、原话。如果我没有猜测错的话,那么,“扩大的倾向”当指包括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以下简称王文)在内的一些文章的主张。因为,王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着眼于文化的。 我赞成《导论》的“编辑学是研究和探索编辑现象与编辑活动规律的科学”的简单定义(对其“详言之”的内容却不敢苟同,容待下文评说),也认为确实存在着缩小和扩大“编辑活动”释义的两种倾向。但《导论》认为“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就是“扩大的倾向”,却是大谬了。道理很简单:编辑活动本身就参与了文化的创造、传播与积淀。所以,鲁迅在《<译文>复刊词》中说,出版家(包括编辑家)“大抵是‘传播文化’的”;斯坦利·安文在《出版概论》中特地引用了约翰·莫利的《回忆录》中的一  相似文献   

17.
媒介:公民素质的提升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诗蒂 《新闻界》2005,(4):67-68
一、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安东尼奥·葛兰西在他的国家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学说。他认为,这两个“社会”是构成国家上层建筑的两大对立的阶层结构。同时,这两个“社会”也是认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所谓政治社会即国家,它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存在的,而市民社会则是在近现代政治民主进程中壮大成长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与政治社会双雄并峙,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局面。它们分别代表着“‘私人的’组织的总和”与国家统治权力和管辖职能的行使者的利益。而且政治民主的力量越是强大,市民社会的作用与地…  相似文献   

18.
彭秀芳 《大观周刊》2011,(37):216-21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门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成为道德教育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和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哥白尼对天文学的不懈追求,自己说是源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涨和鼓舞”。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追求真理,学习知识,钻研学问都需要情感。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语文教学就是情感教育,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对电视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严肃的“新闻台”的认识层面,认为“新闻是电视传播业中时效最强、效果最明显,也是基本的部分。”而娱乐节目则被视为“旁门左道”、“不务正业”,削弱了电视的“严肃性”和电视媒介应该承担的责任感。电视媒介是不是只应具有严肃的面孔?美国名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特持这样的批判态度:“我要用具体的实例来证明,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除此之外,我还想证明,为了加入伟大的电视对话,美国化机构正竞相学习电视的术语。换句话说,电视正把我们的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很有可能,到最后,我们会接受它并且喜欢它。”因此,笔认为,娱乐节目不仅仅是给观众以欢笑、休闲和快乐,同样也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娱乐的电视能否承载严肃的化责任?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能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的问题……化责任的严肃性,不仅仅在于它如何承载思想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钱国宏 《新闻与写作》2002,(12):15-15,16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改革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在新闻改革的序列中,导语改革应该说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场革命,用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取代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已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呼唤。 新闻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和日本。在20世纪初,我国新闻界也开始使用新闻导语。关于世界第一代导语,美国新闻学家休曼下的定义是: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统宜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之答语,能概括于第一节内最妙……此为新闻文体最大法律。自休曼提出“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的概念后,此后近半个世纪,新闻事业一直受“五个W”写导语框子的束缚,直到20世纪50年代,纽约时报编辑主任特纳·卡特利奇才提出“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一词。他在《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中说:“我们认为,再也没有必要,也许永远不会再有必要把传统的新闻‘五要素’都写进一个句子或一段中——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与何因”。从特纳的阐述中我们试给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下这样的定义:“新闻导语,就是筛选一个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得既要生动有趣,又要富有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