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一个俄国文学青年,写了一篇描写乞丐生活的短篇小说.他拿着稿子给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看,请求指教.读到小说中描写一个吝啬的绅士施舍给乞丐一个小钱的句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很不满意.原文是:"他把一个小钱投到乞丐的手里."于是,他便把这一句改为:"他把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钱落在地上,叮叮当当地滚到乞丐的脚边."  相似文献   

2.
据说,俄国有一个文学青年写了一篇描写乞丐生活的短篇小说,去请教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有一句是写某个吝啬绅士给乞丐一个小钱的:“他把一个小钱投到乞丐手里。”陀氏看了不满意,改为:“他把一个小钱投向乞丐,钱落在地上,叮叮当当地滚到了乞丐的脚边。”这一改动.把投钱的自然过程的叙述句,变成了生动的描写句,  相似文献   

3.
一、往事经过长期的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完成了小说《白痴》.紧接着他又创作了小说《永久的丈夫》.在《署光》杂志社的出版者马雅可夫的支持下,编辑斯特拉霍夫动员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创作,以便重新编排《署光》杂志.虽然《暑光》杂志社的办刊方向较接近于《俄罗斯公报》,但它更相似于“俄罗斯乡土主义”,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相似.另外,陀恩妥耶夫斯基也一直很贫穷,经济条件极差.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署光》杂志之间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公报》社的外聘人员,因而他可以随意离开“公报”社到《暑光》杂志社.不知何故《俄罗斯公报》社歧视他,因为报社付给他的钱要比付给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少得多,这伤害了他的作家的自尊心.但是一个叫卡特科夫的人却懂得他的名字的重大价值,并在他困难的时候,把一笔很大数目的钱给了他.并答应付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稿费不会少于付给卡特科夫的.但是,就连这点允诺,杂志社也保证不了.杂志社缺少创作小说的材料,却总是无理地要求陀思妥耶夫斯基尽快把手稿送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离开杂志社时,他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到了最低限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打算写的《恶魔》系列中的一个长篇小说送交给《署光》杂志社,并请来杂志社给提前印  相似文献   

4.
在俄国文学史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艺术成就而著称于世。其以梦境凸显心理的艺术手法更是文学创作领域一个全新的开拓,是对传统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一个突破。他之所以钟情于梦境描写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本文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往作品的梦境描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寻了梦境描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作品中的作用,并深入剖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钟爱梦境描写的创作缘由。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社会哲理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兼具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哲理小说特征。融社会、心理和哲学因素于一体,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重要特点,也是他的艺术创新和对文学的重大贡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分析大师,素以心理作家名重天下。一百多年来,围绕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展开的论争持续不断,但对他那深刻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批评界却有口皆碑,众口一词。卢那察尔斯基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一切都是以人的心灵感受为基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心理分析,通过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在其支配下所采取的往往是乖谬的行动来揭示社会的畸形现象,反映社会的现实。他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我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探索人的心灵奥秘 ,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1845年5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完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他对自己这部作品毫无信心,不敢投寄杂志社,怕编辑不愿看。后来,由他在军事工程学校的同学格里哥罗维奇拿去给诗人涅克拉索夫看。涅克拉索夫从黄昏一直读到深夜。读完后,他深受感动,连夜同格里哥罗维奇去拜访陀思妥耶夫斯基。当他们敲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房门时,还只清晨四点钟。接着,涅克拉索夫拿着《穷人》书稿去找別林斯基。他一进门就喊道:“一个新的果戈理诞生了!”别林斯基带着嘲讽的口气回答说:“你们那里的果戈理象雨后春笋般的多”。但是,别林斯基还是接过了稿子。后来他试着读,准备看几页就睡觉。结果,他整夜没睡,把小说全部读完了,并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以擅长描写道德问题而著称的伟大作家。道德伦理问题一直是陀氏创作思想的基础。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的家庭。虔信基督的母亲经常给他讲《圣徒列传》、《新旧全约104个故事》。福音书中所宣扬的慈爱、忍耐、向善,在...  相似文献   

9.
尼采在1888年11月20日给勃兰兑斯的信中写道:“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文章,我固然愿意无条件接受你对他的那种批评,可是由于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最有价值的心理学资料,所以我才如此尊重他、崇拜他。我现在有一种想法,不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跟我的思想底流相反,我都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对他表示感谢。换句话说,我今天敬爱陀思妥耶夫斯基,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他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医生家庭。年轻时他遵照父亲意愿到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因学习成绩不好而留级,却喜欢文学。有一次,他的同学戈罗维奇朗诵自己的新作品《街头乐师的听众》:“当街头乐师停止了演奏,一位官员从窗口扔出一枚五戈比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前。”陀思妥耶夫斯基打断他,说:“你写得太干巴巴的了。硬币落在脚前,应该说,五戈比硬币落在马路上,丁丁当当地弹跳着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他作品中的“双重人格”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美丽风景。本文力图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世经历入手,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为佐证,来管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形象的“双重人格”,以及延伸到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材料中,他的妻子安娜所著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和《一八六七年日记》有特殊的价值,某种意义上堪称作家生活的"实录"。安娜从物质和精神等诸多层面给予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力支持,帮助他对抗债务、赌瘾和疾病的困扰,爱情成为作家文学创作的支点。安娜的无私奉献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事业,这一论断至少适用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杰作。  相似文献   

13.
一资产阶级学术界有不少误解,这些误解传得多了,就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牢固的概念。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在思想上相近就是这样的误解之一。一些西方文学研究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预示了”尼采的基本思想。另一些人则认为尼采是这位俄国文学家的“学生”。还有一些人只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你可真爱读书啊!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时候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后来,他进了陆军工兵学校,可是,他仍然爱读书。17岁时,他在升级考试中落榜我不仅要读书,还要自己动手写小说哩!啊,这真是杰作!24岁时,他发表了《穷人》,这使当时著名的评论家别林斯基都感到吃惊。1849年,他被牵扯到一个案件中,被判处死刑。可是,临刑之前,沙皇突然改变了决定,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于是他过了4年的监狱生活。朋友啊,请给我带一本《圣经》来……历史上不朽的杰作《罪与罚》是什么时候写的呀?1861年发表的《死屋手记》,就是写这一段生活的。…  相似文献   

15.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探讨人的秘密。由于自身经历的影响,他偏爱“穷人”主题。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停留在对穷人苦难生活的展现上,而是把笔触深入到潜伏在人性深处、人的本性中的不幸。他否定理性人物.认为理性能引诱人犯罪。他肯定和赞扬“神人”,认为至善至爱才是人悲惨命运的拯救力量。“神人”形象成了他与丑恶现实相对抗的武器,也成了他解开人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多限于对其中某一位作家的本体研究,偶有比较,却不言其同。而在俄罗斯,这一对研究仍相对鲜见。其实,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着长期深刻,且互为影响的文学关系。作家在创作中所选取的艺术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对历史与人的认知。屠氏的“隐蔽心理学”隐含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公开”,而陀氏的“公开心理学”更不乏屠格涅夫式的“隐蔽”。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视为一个反犹主义者.但陀氏为什么反犹,却一直未得澄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廓清陀氏笔下“犹太人”的两层含义:一,犹太种族;二,“犹太人思想”.陀氏的大部分反犹话语是将矛头指向以功利主义为道德表象、以资本主义为现实形态的“犹太人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立场使他走向民族主义,我们应有所反思,警惕对陀氏的“圣化”.  相似文献   

18.
杨赢 《河北教育》2023,(9):62-63
<正>1907年,马勒出访赫尔辛基,和西贝柳斯关于交响乐的性质有过一次对话,西贝柳斯认为“交响曲最吸引我的是其严肃性和风格,以及其使所有动机之间都带有内在联系的深刻的逻辑性”,而马勒则认为“交响曲必须像世界一样,它必须海纳百川”。无独有偶,茨威格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评价也是“一和万有的世界”。马勒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眼光超越了某个特别的艺术门类的限制,关注的是人类心灵的根本问题,寻求的是对世界的理解和出路。马勒肯定阅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因而我们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遥远回响。如果说,精神气质的相通,关注话题的接近,对人类命运的关心,这些还是思想层面的,那么我们细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仔细聆听马勒之后,更能发现两人的作品之中在结构安排上也有异常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对社会和谐的追求是他至死不变的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的自由看成是社会和谐的保障;道德的完善看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他一生仰望上帝,所期待的理想社会是人间的天堂——“黄金时代”,这是一个永恒和谐的时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文坛同时出现两个伟大名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艺术大师又都以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而著称于世。有人称托尔斯泰是“无可比拟的心理学家”。鲁迅先生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本文仅就两位大师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作些比较分析,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他们创作的艺术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