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雷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作品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以及直击人心的人物悲剧,深深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作为主人公之一的周朴园,他所体现出来的人物个性以及在剧中的地位等等,都为曹禺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整个悲剧式戏剧的发展做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那么,周朴园到底是以一种什么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呢?曹禺又想要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什么呢?下面笔者就从贪婪、冷酷、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形象,专制、蛮横、自私封建家长形象,自私和伪善的伪君子形象三个方面来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2.
小说中,阿Q没有能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的言谈举止让人费解,他在社会中挣扎,却最终被社会抛弃,我们觉得他可笑,又觉得他可怜!可悲!好像所有的不幸都被他贪上,我们不仅要问社会对阿Q做了什么,阿Q自己又做了什么。这是鲁迅先生要揭示的问题,即唤醒昏睡的人们。阿Q认不清自己,他无法觉醒。原因在于阿Q存在着人格缺陷,而缺陷又是社会造成的。精神分析理论能完美揭示阿Q在特定环境下的种种奇怪行为,让我们对阿Q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义”作为价值观念,有依托与桎梏的双重品格。梁山英雄既在“义”的实践中找到了自我,又在“义”的圈限中丢失了自我。其中李逵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是在义所谱写成的“意志自由”与“伦理侄梏”的双重变奏中,走完自己崇高却悲哀的一生的;是在“义”所塑制的两重李逵——反抗型李逵和服从型李逵——的矛盾斗争中,完成自己的人格悲剧的。同时,他的悲剧,也是一个“真”之存在的悲剧。宋江对他的毒杀,是一种带有悲壮意味的“成年礼”的宗教式补行。  相似文献   

4.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的童话在世界童话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他追求美的生活方式和唯美的艺术观,书写美的事物与形象,用美的语言营造出唯美的童话意境。而其娴熟的反讽技巧又在其童话框架中折射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见解及对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使其童话流露出一种悲剧美。  相似文献   

6.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看,孙悟空身上背负了两重悲剧:一是他高扬个性,追求自由平 等,与神佛斗争,却终究失败;二是他斗争失败后,皈依佛门,护僧取经,终至个性泯灭,丧失自我。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中的角色常常有特定的称谓,而婢女则多名为梅香。虽然同为婢女,但是每个梅香却各具特色,她们时而促成美好姻缘,时而对小姐给予清醒的当头棒喝;一方面是闺阁小姐的代言人,一方面又谨遵老妇人的言语。梅香具有自己的立场,她是一个类型化人物,所以有必要对这个角色进行分析,以便我们更全面了解元杂剧的独特魅力和特定角色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雷雨》中关于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真伪性的讨论比较突出,其实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具有矛盾性。首先,他的怀念具有客观可能性。两人有一定的爱情基础,他对侍萍"感恩补过"的心理和他要建立理想家庭秩序的需要相违背。其次,他的怀念具有实际内容。他始终没忘记侍萍,保存着侍萍的照片、保存侍萍喜爱的家具及习惯。但是,爱情的不坚定,有罪知罪而不敢公开认罪的矛盾、别时怀念与相逢冷待的矛盾等都又是他虚伪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卢隐是"五四"时期接受新式知识教育的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处于"五四"这一特殊时期,在新知识的冲击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双重作用下,其女性命运难以逃脱"悲"的结局。一方面,她们虽积极地寻求反对宗法男权,但最终却又被迫服从于封建礼教;她们憧憬美好纯洁的爱情,然而往往又屈从于强大的习惯力量,以悲剧而告终。她们的悲剧形象,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典型性色彩,我们在此探究她们的悲剧运命及其原因,具有文学史及社会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奥涅金形象体现了普希金对当时俄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高度概括。奥涅金不满现实,但对它又无能为力,由此必然产生无聊感、空虚感、孤独感,俄国的忧郁病逐渐控制了他。奥涅金的精神特征即虚列。他最终未能摆脱童年潜意识的束缚和实现更深层次的蜕变,从而超越低层次的幻想冥思,在较高层次上作出对社会现实的判断。他的悲剧就在于他始终不能挣脱低层次的思考和体验,结果毁灭了自己的精神。他生活在旧时代,但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历史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呈现出深沉的悲剧色彩。浪漫与悲剧的冲突、交织 ,构成了四剧独特的审美特质 ,亦是作者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强烈的困境意识的审美表现。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与严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强烈的个性意识与传统人性观的冲突构成了汤显祖困境意识的基本内涵 ,这使他的人生、他的剧作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朱安女士的旧式婚姻,对其思想、创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推动他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认识上起了很大作用。这一婚姻悲剧的形成,有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代原因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坛,菲茨杰拉德占着一个重要的位置:他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是“爵士乐时代”(Jazz Age)的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最享有盛名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后期作品《夜色温柔》,展示了“爵士乐时代”纸醉金迷的表象下“美国梦”的虚无缥缈和不堪一击。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主人公杰伊·盖茨比迷恋上了富家女黛西,并把追求她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当他拥有了金钱,自以为已经跻身于上流社会、有机会圆这个爱情美梦之时,却被虚伪冷酷的上流社会所吞噬,落得个梦醉人亡的悲惨结局。《夜色温柔》的主人公迪克是一名医生,娶了富裕的女精神病人尼科尔为妻。这场婚姻交易使迪克表面上进入了上流社会,却从未真正使他成为一分子。他日渐沉沦,未老先衰。他与女明星萝丝玛丽的无结果的感情纠葛使妻子对他的依赖越来越少,心智日益健全,终于投入他人怀抱。菲茨杰拉德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等作品展现了美国特定时期内“迷惘的一代”的迷惘生活,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美国梦”的最后幻灭。  相似文献   

14.
尤金·奥尼尔通过借鉴古希腊悲剧思想中的精神、梦想和命运三大主题创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戏剧思想——从不逃避失败、苦难和死亡,在人生苦难背后,他昂扬的是人类不懈的追求精神,是人类为了未来和未来的高尚价值而同内心和外在的一切敌对势力搏斗时显示出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陶霞 《阅读》2010,(6):18-19
《理想的风筝》一文的作者是著名剧作家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这理想的风筝又指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基于自身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茶花女》。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内心善良纯洁的美丽少女玛格丽特企图冲破各种社会桎梏追求自身幸福的爱情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作为“他者”的玛格丽特在企图实现自己爱情理想过程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这一点正是其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同时使其在精神上得到了救赎,实现了女性意识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细读了《骆驼祥子》,我们便很清楚知道,一个正直、坚韧、自强、热爱生活的祥子,之所以会逐步变成了一个对生活不但没有任何追求和愿望,也完全不知廉耻为何物,甚至不再有什么痛苦,只是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人世的人,是因为他生逢恶劣的社会环境,再加之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和对生活的不正确态度,从而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当时社会中祥子式的人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8.
妙玉是一位正值青春韶华的妙龄尼姑,虽被森严的佛门教规和封建道德观念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她难以超越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此完美的人,也只能注定她的最后结局是悲剧,让人不得不在哀挽中沉思.  相似文献   

19.
以戴望舒和卞之琳为主将的现代派诗是一股追求“纯诗”的文艺思潮,是在三十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在三十年代中期臻于成熟的一个新诗流派。这一诗派的创作,师法西方现代派,承继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意象的契合,以象征的手法造成意境的朦胧美。比较起来,戴望舒的诗有柔婉秀丽的抒情魅力,属主情派。卞之琳的诗有深沉冷隽的哲理意味,属主知振。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为我们弹奏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歌。其悲剧根源是复杂的:一方面由于焦母长期的寡居生活,养成了对儿子偏执的爱,把儿子占为己有,产生了排他性的变态心理,甚至性嫉妒;另一方面,刘兰芝、焦仲卿自身所反对的并不是封建教条,而他们的抗争体现的是身心自由与封建礼教的冲突。他们既是封建礼教的推行者,又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这一悲剧有它的社会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