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软科学》2015,(8)
对三星电子的品牌升级过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代工企业可以通过实施非研发创新行为推动品牌升级。同时还发现,获得式学习是代工企业实施非研发创新行为的重要驱动力,而企业的转化能力强化调节了代工企业获得式学习和非研发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我国代工企业难以转型?当前文献大多注意到了技术积累的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本土代工企业一直在进行学习,但很多企业依然陷入微笑曲线困境而且鲜有成功者。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不成功的企业虽然试图学习但不会学习。对于这种学习失效的现象,我们认为本质问题在于组织效率与适应的矛盾,使得代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盲点而影响了转型升级。最后我们提出代工企业需要通过两种学习模式转化来克服这种学习失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战略创业理论强调资源战略管理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与新产品研发,对战略创业行为的实现过程与内在驱动力解释不足。并且它的研究对象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企业,对发展中国家代工企业如何突破路径依赖以及实现技术与品牌升级指导作用有限。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对比亚迪公司从OEM到OBM的转型升级路径做了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代工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关系构建、模仿学习、创新投入以及国际化行为,实现战略创业,推动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还发现,企业家创新理念与机会感知能力是代工企业实施战略创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而"脚踏实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化调节了代工企业从OEM到OBM的转型升级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两家本土代工企业的探索性研究表明,代工企业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创新投入,并通过合作研发、"先模仿后赶超"以及创业学习等战略创业行为规避资金、人才短缺的瓶颈,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突破。企业家创新理念与机会感知能力是代工企业实施上述战略创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鼓励创新、务实执着的企业文化强化,调节了代工企业战略创业行为与技术创新能力突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两家本土代工企业的探索性研究表明,代工企业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创新投入,并通过合作研发、"先模仿后赶超"以及创业学习等战略创业行为规避资金、人才短缺的瓶颈,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突破。企业家创新理念与机会感知能力是代工企业实施上述战略创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鼓励创新、务实执着的企业文化强化,调节了代工企业战略创业行为与技术创新能力突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于中国代工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能力转型与产业链升级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代工企业持续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全球价值链治理与本土市场技术积累阻隔的双重约束,使代工企业缺少转型与能力成长的内生空间。因此,需要在代工企业能力转型阻隔的条件下,从需求与供给两个层面构建代工企业能力转型与产业链升级的支撑机制,推动代工企业创新资源投入、技术能力、品牌与企业文化的持续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转型支撑机制构建的可能特征,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研管理》2012,33(5)
提升发展中国家代工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升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文献回顾,本文提出代工企业要想实现升级不仅要重视同国外厂商之间的关系,还要重视如何将所获取的技术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的研究设想,并实证检验了外部社会资本、研发参与和企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外部社会资本对代工企业研发参与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研发参与对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3)与先前嵌入于价值链中对功能升级没有显著正向影响的研究结论不同,本文得出研发参与对其功能升级也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代工企业升级的机理,即国际联结、资源杠杆和组织学习。  相似文献   

8.
构建一个基于企业利基战略实施过程的本土代工企业双元能力平衡发展的三级箭式理论模型,并辅以“格兰仕”微波炉市场利基战略成功实施的典型案例分析,希望借此能为本土代工企业实现更好发展提供以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代工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研发参与和企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劲  孙延明 《科研管理》2012,33(5):47-55
提升发展中国家代工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升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文献回顾,本文提出代工企业要想实现升级不仅要重视同国外厂商之间的关系,还要重视如何将所获取的技术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的研究设想,并实证检验了外部社会资本、研发参与和企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外部社会资本对代工企业研发参与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研发参与对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3)与先前嵌入于价值链中对功能升级没有显著正向影响的研究结论不同,本文得出研发参与对其功能升级也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代工企业升级的机理,即国际联结、资源杠杆和组织学习。  相似文献   

10.
交易成本理论忽略了企业间合作可能产生的知识获取等外溢效应,难以解释国际代工企业单边专用性投资现象,为后续研究留下理论探索的空间。本文从海外知识获取的视角出发,通过交易成本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的整合,构建代工专用性投资与海外知识获取的关系模型,并检验合同专有性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应用AMOS17.0和SPSS16.0对229个中国代工企业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1)不同维度专用性投资对海外知识获取有不同的影响,其中,资产类专用性投资与海外知识获取呈倒U型关系,人力资本类专用性投资与海外知识获取存在正向线性关系;流程类专用性投资对海外知识获取的影响未获验证。(2)合同专有性正向调节资产类专用性投资与海外知识获取的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从知识获取角度为国际代工企业单边专用性投资提供了合理性解释,弥补了传统交易成本理论忽略技术学习等外溢效应的研究缺陷,为中国代工企业学习海外先进知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讨论OEM的起源、发展和利弊的基础上,用博弈论模型,对我国当前企业界和经济理论界关心和争论的OEM问题进行了数理和实证研究,并证明了如下主要结论:(1)OEM产品出口价格p1随着企业数n的增加持续下降,且当OEM的企业数充分大时,价格p1逼近国内厂商的生产成本;(2)国内做OEM的企业越多,国外公司的利润额就越大;(3)当n=1,即国内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时,做OEM的国内企业利润额最大;当n=2时,国内OEM企业的利润之和与外国公司持平;但当n大于2时,国内所有OEM企业的利润总和还不如国外公司的利润。  相似文献   

12.
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关健  陈娟 《软科学》2012,(3):57-63
发展了传统的"环境—战略—组织"研究模式,构建了"组织学习—动态能力—战略变化"的新分析范式,研究发现: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都能对战略变化产生正向影响;组织学习还能通过动态能力间接地正向影响战略变化;企业应积极推进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以提升战略变化的实施效果,加快战略变化速度和扩大战略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13.
高照军 《科研管理》2019,40(6):164-174
运用制度理论,从社会网络视角讨论了连锁董事网络、制度发展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不同制度环境下高管继任模式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连锁董事网络提高了企业的价值创造,但受到制度发展程度的负向调节。同时,相对保守的继任模式在制度发展程度不完善时提高了企业价值;学习导向模式在制度较为完善时更能提高企业价值。结论对新兴市场企业创新与组织学习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耿强  吕大国 《科研管理》2015,36(6):137-144
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相关国内文献,大多集中在检验中国企业是否存在"出口学习效应",对如何产生"出口学习效应"的具体机理较少涉及。本文认为,产生"出口学习效应"的主要原因来自企业出口后的研发概率与绩效更高,在出口过程中企业会更有可能选择研发投入,且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更为显著;本文以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基于多达100万个样本点的大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后选择研发投入的可能性会增加21.63%,而研发投入的选择,给这类企业带来了每年约7.3%的生产率提升。中国企业的出口不仅可以发挥比较优势,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也是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更加自主选择研发投入,并在中长期提升生产率,获得动态优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刘瑞佳  杨建君  邓程 《科研管理》2021,42(3):180-190
产品创新是一个“发明+商业化”的过程。为得到较高的产品创新绩效,企业不仅需要良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发明)做支撑,还需要在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中,具有相匹配的创新成果转化绩效。基于此,文章以知识基础观和理性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与创新成果转化绩效之间的偏离,即产品创新绩效偏离对双元学习平衡和互补的影响,并引入企业家导向这一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关键情境要素,分析其对偏离和双元学习平衡或互补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国内257家制造业企业的有效问卷数据检验理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偏离负向影响双元学习的平衡,正向影响其互补;(2)当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大于或等于创新成果转化绩效,即偏离为正时,企业家导向加强了正偏离与双元学习平衡之间的负向关系,削弱了正偏离与双元学习互补之间的正向关系;(3)当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小于创新成果转化绩效,即偏离为负时,企业家导向削弱了负偏离与双元学习平衡之间的负向关系,加强了负偏离与双元学习互补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role played by the ISO 9000 registration process in contributing to the knowledge codification within the firms. The ISO 9000 standards concern the way a company should elaborate a quality system by providing guidelines and models. They are considered as a code, i.e. a common language, which leads to communication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his code might be used within the firms to enhance knowledge codification. It explains the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y studying the three steps needed to complete codification within the firm: (1)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2) the subject of the codification, that means the material and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3) the impact of the ISO 9000 implementation o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within the firm.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fact that the ISO implementation is related to knowledge codification through a learning process, which includes both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knowledge conversions.  相似文献   

17.
论文基于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我国2011—2017年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基于风险容忍的视角分析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短期来看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投入;长期来看也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在进一步分析该影响的动态演变过程后,研究发现,自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边际动态影响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在控制行业因素和企业个体固定效应的影响后,结论保持不变。最后,论文基于风险容忍的视角,将东道国和企业因素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了东道国风险容忍度,伊斯兰宗教文化更加偏好金融风险规避,其风险容忍度较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产生显著差异;而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风险容忍度,更有利于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作用。本文不仅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还拓展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如何以经济合作促进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代工企业如何在外包中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实现先进知识的转移,并最终提高创新能力.研究表明,外包中的知识管理包括获取、吸收以及应用,以上步骤能否有效实施,与合作双方的沟通程度、信任水平以及企业自身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密切相关.有效的沟通、信任和组织学习有助于知识在企业中的内化发展,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项后军 《科研管理》2010,31(4):173-180
摘要:产业集群有助于群内企业创新一直是集群文献中体现集群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从核心企业的视角出发对此进行了重新研究。发现核心企业阶段,现有文献中所强调的集群因素对核心企业创新虽然仍具有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已经相对较弱,且其作用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有的直接作用方式转化为间接的作用方式,本质上需要通过核心企业规模成长的中介作用才能对核心企业创新产生影响。这实际上意味着随着核心企业成长,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定位更为明晰,并使得集群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作用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地改变,核心企业越来越担负起整个集群创新的发动机作用,创新主体也从集群整体层面重新又回到了企业个体层面尤其是核心企业这类特殊的企业上。这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整体层面的“集群式创新”理论恐怕已经很难再具有其原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价值网络形成及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价值网络共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ootstrap方法对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价值网络共生对企业能力和企业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地,价值网络共生通过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网络位势不仅显著调节价值网络共生与企业能力、价值网络共生与企业绩效的直接效应,而且对企业能力在价值网络共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据此,结合当前产业发展背景,为促进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