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是众所周知的,诗之“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相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经历不同,他们的诗所言的“志”决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先弄清诗歌写作的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创作该诗时的境况等等,  相似文献   

3.
让每个学生能够“随心所欲”地写作,一直是我的梦想。很多年前,“教语文难,教作文更难”是语文教师共同的感慨。而在课改行进到今天,习作言之无物、干涩无味”则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如何让学生能够“随心所欲”地写作,并能写得朴实而有情感?从教多年的我在经历课改前后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4.
徐红英 《教育艺术》2008,(10):43-44
我曾听学生说“作文难,作文难,作文课上不开颜。”可见学生怕写作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事,他们的兴趣、爱好也都各不相同,应该说他们的大脑存储着许多写作的题材,可一旦面对写作时,就出现了“无话可说”的状况。针对学生这一心理,  相似文献   

5.
一、写作和游戏作文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话题。一般作文教学模式是:给出题目学生写作,往往让学生无处着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少生活经历,缺少现有的生活经历与思想的碰撞。文字本是无生命的,是我们把情感赋予它,它才变得丰富多彩。每个孩子的生活不同,  相似文献   

6.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是生活的结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语文与生活本是相通的,我校语文课题组正在做“通透式”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研究“阅读与写作”的通透、“课内与课外”的通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通透、“语文与生活”的通透。这里,笔者仅就子课题“阅读与写作的通透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小学生作文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恐怕是大多数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然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写作时,只得胡编乱造。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抒真情、写实感作为评价学生习作的首要标准,可见写作中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是何等重要。但如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并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写作,用“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相似文献   

9.
例说作文写作中的就地取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直以来,教师都在教导学生,写作必须从积累材料入手,而且要多积累,工勤于积累,要善于积累,要勇于积累。可事实是,学生们每当写作文时,多数同学还是抓耳挠腮,嘴里嘟囔着没什么可写的。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第四条还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学生的写作现实和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都为教师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是新课程对写作提出的要求。而我们的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没得写”。议论文中不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没有充实精辟的论证论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并学会积累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何伟红 《教学月刊》2006,(12):12-13
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指的其实也就是感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感悟写作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读促写,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创设一种使学生身临其境、慨然有感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感知其写作示范性的能力。在感悟式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世界,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从平平常常的小事到惊险奇特的大事。都能以一份好奇去体察和思考,以几分细腻去寻觅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多样情怀去挖掘生命的智慧和哲理。为了把感悟写作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2.
陆楚云 《师道》2009,(7):62-63
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中多方面地积累材料,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4.
(一)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这是写作心理学揭示的规律。“表象是思维的起点”,是写作中双重转化的基础。没有表象,“意”和“文”只是无源之水。不同的“物”在...  相似文献   

15.
“艺术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生有了一颗饱含真情的心,才能写出饱含真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作文往往表现为“厌”和“怕”,探其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使其“情绪”高涨,“情感”萌发。古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辞才发;情不动,辞难发。因此,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爱写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在“情”与“趣”上多下功夫,要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调动、情感的激发,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学生爱上“写作”。那么怎样来进行呢?  相似文献   

17.
周迎飞 《辅导员》2010,(12):21-21
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由于不认真学习或缺少父母的督促监管,在某次或多次考试中遭受过失败,而这失败的经历留在记忆中,最终成为痛苦的回忆,以致在下次考试时就对自己没有了足够的自信心而重蹈覆辙。他们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重新(或部分)发现他们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发展是有多方面的意义.”这里的“重演”,实际上是指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或知识的生成过程.这里“多方面的意义”,应是指在经历过程中感悟到的情感体验、思维方法及能力发展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都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与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9.
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战场。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面对写作心浮气躁,只把目光盯在所谓“宝典”、“秘诀”、“金榜”上。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教师,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实实在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素养上,而是刻意去寻求所谓的写作“捷径”,追求所谓的写作“模式”,将那些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创新思维拒之门外。学生写出的作文到处充斥着僵化的思想、虚假的情感、干瘪的语言,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这种指导思想不仅压抑了学生的才气,而且阻碍了写作教学的发展,使本来生动活泼的创新思维培养过程变成了一潭死水。  相似文献   

20.
倪国良 《教师》2013,(3):17-18
“经历不总结,永远只是经过。”每天在学生们的陪伴下,虽然忙碌而平淡,但却收获着幸福与快乐,也收获着更加丰富的教育“经历”。本文描述了笔者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