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西方艺复兴中,人们以理性为中心,提倡民主科学,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现代性设计中的社会制度层面,诸如国家组织、法律规范以及经济体制”,这即我们所说的启蒙现代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理性为中心的启蒙现代性也逐渐暴露出弊端。到十九世纪末,在反思和批判启蒙现代性的过程中,以感性为中心的审美现代性随之形成。审美现代性“所表达的是个体的感性诉求,是个人对这个变动不居的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彼岸的生存感”,更关注个体对现代社会的体验,更着重于反思现代人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现代性转型。在现代性语境下,中国先锋文学思潮经历了朦胧诗、意识流小说、“新生代”写作和“先锋小说”的世纪末流变,这种更替演进不止是一种文学样式的变化,也是一种文学乃至时代精神的嬗变,内含着中国文学现代性诉求的强烈愿望,与世界文学接轨、融合和对话的深度焦虑,以及消费时代反抗精神的严重不足。进入21世纪后,将本土化与现代性有机融合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一条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4.
迟艳杰 《教书育人》2004,(10):21-24
自20世纪末以来,“现代性”是西方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对现代性的研究涵盖了哲学、政治、社会和化等不同领域,因而对其理解也就有了学科上的差别。从哲学上理解现代性,一般人们认为现代性,是伴随着欧洲世俗化过程和资本主义制度化过程中,对时代意识的觉悟,是关注现在的一种精神,是对人的理性的追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个框架”(即世纪性的大中国文学)、“一种追求”(即全方位的现代性追求)的思路。主张实行“晚清”和“现代”“当代”打通;“此岸”与“彼岸”打通;“汉族”“与兄弟民族”打通。提倡作全方位的现代性追求。现代性包括:社会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这三性相互关联、渗透。足以构成现代性追求的经典作品,总是以精神的深广和现象的超迈而拥有“四个维度”。大追求需要大人格,需作多种寻找。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具有乡村与都市双栖生活的阅历。他从遥远的湘西流寓到北京,表明他本身就有着现代性企求。他漂泊在都市,思想上、情感上却无法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在现代都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他常常以“乡下人”、“乡巴佬”自居并以此为视角反思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即体现了非都市而赞湘西(农村)的反思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摘要:“现代性”是与社会科学范畴的“现代化”对举的人文科学范畴,它不是指客观外界事物的性质,而是指人的心性气质以及外界对象在主体对象化意义上的性质。“现代性”不是单一的性质,而是流变性所构成的矛盾性。这一特性排除将现代性视为任何具体的单一价值的立场。“现代性”运用于艺术史等人文学科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运用“现代性”观念时,忽略了“现代性”首先应该作为一个中性描述性概念运用于对象。必须重视“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冲突,这尤其是艺术的特性所在。抗衡现代化一全球化的本土或传统取向。属于现代性的表现。晚清以来所有中西之争其实都以古今亦即现代性为生活世界前提。  相似文献   

8.
对现代性的思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但是,“现代性”概念的复杂性,以及中国“现代性”言说语境的复杂性,使它成为一个争论不休、歧义丛生的焦点。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清理,以明确我们自己的言说立场、基础和背景,保留差异,增进讨论。  相似文献   

9.
“职业文化”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概念经常被用于某一具体职业.如教师、医务人员的职业文化.等等。广义的“职业文化”指在多种现代性职业中形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文化.这种涵盖大部分现代性职业的文化的形成至少基于这样三点:(1)现代性的职业有共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基础;(2)现代职业有别于传统行业的高度一致性:(3)全球化使现代制度跨越政治与国度边界。  相似文献   

10.
当前,对“后现代”(past-modern)一词的讨论在西方国家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人们对“现代性”作出反思与解构的同时也对其作“概念上的重构”,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管理学,要求“严守价值中立”原则导致了只问事实怎样,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批评实质上乃是一种政治话语,它同中国的强调“美刺”、“教化”的学批评的传统,具有某种亲和性;它的反帝国主义的理论框架,契合了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国人的反抗心理,由此在中国迅速形成蔓延之势。但却潜流着民族主义,既把现代性与所谓“中华性”相对立,全盘否定来自西方的东西,用知识领域的权力概念取代了客观真理性内容,一切都成为中西之争。  相似文献   

13.
审美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之一。从现代性概念的发生来看,审美现代性始终都是现代性观念的内核。因此,清理出包裹在现代启蒙进步主义之下的审美现代性概念,并把握其内在矛盾,可以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积累提供重要的价值参照。另一方面,从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现代性理论资源,深刻理解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对更好地把握审美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本质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艺境界论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现代裂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与现代在20世纪中国有着持续百年的长期冲突,20世纪文艺境界论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冲突,可以作为反思百年文化冲突的切入点。“治心以有内心”是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传统的“传统性”,它所体现的是“以心体天地之心”、“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西方现代性在线性时间观主导下,凭借科学技术力量控制自然而打破了自然节奏;同时,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生活的支配性逻辑,其力量渗透到世界各地区。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境界论传统发生了现代裂变,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经历了一个“蜕变”、“断裂”与“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谈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便无法回避其西方背景,而强调西方背景往往又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误解成筒单的移植。本文拟通过对“现代诗”和“现代主义诗”两个概念的清理辨析,希望达到对“现代性”较为准确的认识,从而探索产生于西方现代主义诗潮和中国特殊现代性双重背景之下的中国现代诗中的现代主义诗歌的诗艺追求-即其“中国面孔”。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是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鲜活反映,是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遗产。随着学术多元化,文化全球化历程的推进,中国传统的美学概念在其世界表达层面往往失却其话语地位,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文化全球化非但没有使中国传统美学概念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学术西化反而使它的现代性传承也遇到了障碍。本文着重就“意境”“婉约”“气”三个美学概念探讨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世界表达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界关于传统之现代价值的讨论存在着分歧,其原因在于对“现代”这一背景性要领把握的不一致。任何社会都有其特定的传统,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只存在着断裂与连续相对立统一的关系。关于传统之现代价值方面的思考应立于“现代性”之维度。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学研究的中心话题之一。其原因,在于“现代性”确实是20世纪中国学的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采用这一视角和框架,有助于用客观存在的“现代性”,取代以往主观政治视角的所谓“反帝反封建”的描述(严家炎语),从而更切近学历史的真实,切中学对百年来民族心灵史的描述,以获取更有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对于晚清学作为思潮意义上的中国学“现代性”起源的认知,不能不说是一重要的突破;而运用“现代性”概念对于启蒙学、革命学等的阐释,也有其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鲜少观照“乡下人留守”。现代化转型中,新时期文学谱系有深刻叙述:前现代淹留,外在于革命、现代化发展,成为寂静的“故乡”,怀着现代性怨恨(羡)、感愤、断零、焦虑、迷茫,体验着现代性的创伤。他们既有旧观念束缚,又有家庭崩解的危险;既在断裂中左支右绌,又深受现实与心灵的多重伤害;在未竞的变革中,他们难以在现代化追赶中找到自己的世界和自我。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视域中的"身体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一个含义颇多、歧义丛生因此显得极为暖昧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喜欢把它简化为两种,即“启蒙/社会现代性”和“审美/化现代性”,这实际是对现代性概念多元性、复杂性的掩盖。在多元的现代性中,“野蛮主义潜藏于现代性的核心”,并且在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学的“身体写作”中鲜明地表露出来。在现代性视角的观照下,身体写作的成就与缺失清晰可辨,这为众生藉此走近人性、生活的真相,去贴切感悟意义复制世界对生命积习已久的尘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和切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