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大意是说: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由 300人组成的乐队一齐吹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赏赐。宣王死后,泯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后人就用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次重温这一故事,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想到几千年来,“南郭先生”一直在人前难以抬头,恐怕今后也将成为永恒的笑柄且永无出头之日,就替他感到可悲。禁不住想问一句:谁造就了“南郭先生” ?当然是齐宣王 !…  相似文献   

2.
南郭先生遇到“好一一听之”的齐湣王,无法再滥竽充数,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灰溜溜地回到家。南郭先生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听不进亲朋好友的任何劝导,整日躺在床上咒骂齐湣王,怀念齐宣王,日子得过且过。有一天,智者听说了,便来到南郭先生家。南郭先生瞟了智者一眼说:“你也是来劝我的吧?不用劝,趁早走。我南郭先生好歹也进过宫廷乐队。”智者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是  相似文献   

3.
南郭先生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然而南郭先生的教训并不是人人都已接受了的。南郭处士起初所以能够混下去,是因为他能在齐宣王规定的三百人集体合奏中滥竽充数。俟到宣王死,缗王继位,这位新主喜欢听独奏时,他只好逃之夭夭了。  相似文献   

4.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和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按下例提纲自学:一、孟子诱导齐宣王认识自己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为提出“保民而王”实施仁政的主张打下基础。提示:孟子用齐宣王以牛易羊的  相似文献   

5.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其寓意一般是这样总结的:没有真正本领的人,即使能够暂时混过去,也是不能长久的,终究会被淘汰。这样的理解,能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但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赋予这则寓言以新的内涵,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教益。我们先来看这则寓言,“有个南郭先生,他本来不会吹竽”。由此可见,南郭先生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但齐宣王在位时,他“到齐宣王那里去,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 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以“南郭先生”借指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也有以“南郭先生”泛指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 乌有先生。典出汉朝司马相如《子虚赋》。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的情节。“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乌有”即“无有”。后把不真实或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滥竽充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以南郭先生的劣绩来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队伍中欺世盗名的人。然而不通竽技的南郭先生何以能瞒天过海得以充数,还受到赏赐呢?实际上,这与齐宣王的爱听众人之乐,只注重场面的热闹、恢宏有极大的关系。“精明”的南郭先生正是利用了齐宣王的这一癖好,使三百人的吹竽队伍成了极好的“保护伞”,才竭尽装腔作势之能事,一度风头出尽。  相似文献   

8.
余文森教授在谈论有效教学时,常提到他听初中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的教学经历。当课堂教学结束,临近下课时,教师问学生如何看待南郭先生。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虚伪的人,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弄虚作假,可恶!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高明的人,察言观色、善于伪装,在齐宣王的眼皮底下竟然隐藏了很长时间……最后.一位小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冒出一句话让所有听课老师大为吃惊,他说:“老师,要是大家都肯帮南郭先生一把,他就不会滥竽充数了。”当时,这个班的班主任也在场,告诉大家,这个学生就是班上的“南郭先生”,考试成绩总是最差,不能为班级荣誉出力,还拉班级的平均分。  相似文献   

9.
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痛骂齐湣王那个坏脾气。他走在街上,东倒西歪,“回头率”很高。突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老人,胡子拖到了几十米外的树林里,头上辫了上万个辫子,也有十来米长。南郭先生大叫道:“你是何方妖怪?”白发老人哈哈大笑,用震耳欲聋的声音说:“我是时光老人,看你这么烦恼失意,特来为你解忧的,跟我来!”一会儿,南郭先生又回到了皇宫,只听时光老人说:“我让你看看你继续留下去会有什么结果。”于是。南郭先生看见另一个南郭先生走到齐湣王面前,吹了一首非常难听的曲子,可他自己却说:“大王,这是现  相似文献   

10.
作文范围一事一议作文要求能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参考题目一、从下面列出的问题中,选做一题。 1、课外阅读是否影响学习 2、怎样正确对待分数 3、学生要不要做家务劳动二、下面是一则寓言,读了以后,以《“滥竽充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齐宣王叫人给他吹竽,每次总是叫三百人一齐吹。这时有个南郭先生,去见宣王,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宣王很高兴,给他的待遇同那几百个人一样。宣王死后,(?)王登位。他喜欢听独奏,叫那些吹竽的人,一个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原来不会吹竽,这时只得偷偷的逃掉了。训练提要一、弄清什么是一事一议。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产生感想或意见,把这件事或这个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件事或这个问题的看法告诉别人,用文字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就是一事一议。  相似文献   

11.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齐宣王讲排场、喜欢听乐队一齐吹竽的特点,暗示投机钻营的南郭先生有可乘之机.板书"齐宣王、听齐吹".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南郭先生怎样利用机会,投机钻营,装腔作势,滥竽充数暂时成功.板书"鼓"、"捂"、"装腔作势"、"混"、"得到很高待遇".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齐湣王"喜欢"听独吹"的特点,暗示  相似文献   

12.
张星 《语文知识》2001,(12):14-15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听之,处士  相似文献   

13.
初学写论文的人,总感到有理,不能很好说出来,写成文章,枯燥无味,使人厌读,更不能令人信服。这该怎么办呢?笔者从我国一些雄辩家的论著或传说中受到了启示:除了提高理论水平之外。就是善于运用巧喻论理法。先看几个雄辩家巧喻论理的例子:(一)战国时代的孟子,说服齐宣王行仁政而王天下,齐宣王以为自己没有条件,孟子则以“(有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不行仁  相似文献   

14.
南郭先生出逃的消息在社会上传开了,齐湣王知道后龙颜大怒,正要下令缉捕他,大总管连忙劝阻:“南郭先生欺君犯上,罪该万死,但是皇上您想想,如果他不会吹竽的真相传出去,百姓岂不笑话先王?”齐湣王转念一想,对呀!曝光南  相似文献   

15.
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乐师们吹竽(一种中国古代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他总是要三百个乐师一起吹竽。南郭先生(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请求为国王吹奏,国王高兴地答应了。并且他的年俸禄和其他乐师一样。  相似文献   

16.
教学《寓言三则》(八册),应紧密结合该组重点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含义。教学《滥竽充数》时,应指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提出的问题:“同是一个南郭先生,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到齐湣王时只好偷偷地逃  相似文献   

17.
<正>余文森教授在谈论有效教学时,常提到他听初中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的教学经历。当课堂教学结束,临近下课时,教师问学生如何看待南郭先生。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虚伪的人,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弄虚作假,可恶!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高明的人,察言观色、善于伪装,在齐宣王的眼皮底下竟然隐藏了很长时间……最后,一位小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冒出一句话让所有听课老师大为吃惊,他说:"老师,要是大家都肯帮南郭先生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天地》2004,(7):70-71
南郭先生逃回家里,他懊悔地想:早知道有今天,我就在齐湣王登位之前逃走了.现在,南郭先生再也不能吹竽了,以后可怎么办?他想了很久,决定去学作曲,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熟悉“南郭吹竽”的寓言.这则寓言能给人什么启发呢?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干部政策和用人方面,提出不要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提醒用人者不要当齐宣王,让南郭式的干部混饭吃.这当然是对的.不过我认为,这则寓言对我们教师也有启发,教师也不能做齐宣王.  相似文献   

20.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