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英汉主语受事句中的谓语形式在有“态”这一语法范畴的语言里,动词被动态是表现主语承受谓语动词动作的一种语法手段。英语是有“态”的语言。英语里动词的被动态由助动词 be(有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例如 The door was locked.汉语没有“态”的范畴,动作的受事做主语时,动词没有形态变化。例如:锁门了——门锁了。由于汉语动词没有“态”的变化,因此动词以  相似文献   

2.
英语和汉语比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在英语中往往只用一个谓语动词,而在汉语中却可以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因此,英语中不少词类在翻译时只能译为动词,实行“转移成动词”译法。  相似文献   

3.
《围城》中由动词“来、去”构成的连谓句张雪琴0、连谓句,也称连动句,连动式,指谓语或谓语中心部分由连谓短语充当的句子。与印欧语相比,这是汉语常用的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值得深入研究。连调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语连用构成,连用的每个谓词性词语都能与...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句子中的谓语一般由动词担当,但不同的是,汉语的谓语动词可以连用,和英语相比,连动谓语可以说是汉语谓语的一个特点。在表达方式上,除少数情况下,汉语的连动谓语可译为英语的并列谓语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选连动谓语中一个动词为英语的谓语动词,而另一个动词则需要译为非谓语动词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语义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着”的“持续体的标记”功能、“V1着 V2”的内部结构层次、“V1着 V2”中的核心谓语和附目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对“V1着 V2”这种动词连用形式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的“连动”属性提出质疑,认为该种谓语结构形式的句子应该划归偏正关系的范围内,是一种动词性状语的偏正关系的动词谓语句。  相似文献   

6.
问:“会议结束了”译成英语是什么?答:应该是:The meeting is over.汉语里“结束”、“完了”,具有动作意味,但英语里over是副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与连系动词be连用构成系表结构方可。  相似文献   

7.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它的谓语是一个动宾短语套接一个主谓短语而构成的.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它的谓语的特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词性词语连用且共同陈述同一主语.有着密切联系的兼语句和连谓旬在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区分.但谓语的第一个动词是“有(或‘没有’)”的兼语句与谓语的第一个动词是“有(或‘没有’)”的连谓句即“有无”类兼语句和连谓句就往往难以区分.例如: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法结构,它既具有连动句式的特点(谓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连接而成),又具有兼语句式的特点(其谓语部分由一个动宾短语套接一个主谓短语而成).这种句式实际上是连动句和兼语句的合用,笔者姑且把它称为“连动兼语句”.例如:  相似文献   

9.
动词是英汉两种语言当中最复杂的词类,它们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充当谓语。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两种语言的动词中都存在非谓语用法,英语动词非谓语用法有着比较系统、详细的研究与论述,而汉语语法在这方面却少有研究。或者有研究也不认为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普遍的现象,或者甚至认为汉语动词非谓语功能这样的表述也是错误的、不科学的。本文试图从词法和句法的角度来比较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力图归纳汉语动词非谓语功能的分类。本文通过对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对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母语——汉语。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却不能带宾语,不能用副词修饰、限制,也不能充当状语、补语等。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能带宾语,能受副词的修饰、限制,也能充当状语或直接用在动词后边作补语等等。这种文言名词活用的语言现象是文言实词活用中较复杂的一种。文言名词的活用,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谈谈文言名词活用的辨认。一、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辨认(一)句中没有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而是名词处在谓语位置上,即连用的名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这个处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例如: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中有一种相连的两个动词合用一个宾语的句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共用宾语句。这种句式,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其例,如:“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句中“受”、“藏”两个动词谓语分别支配宾语“之”,即“受之”、“藏之”。这种句式使语言简练,文句紧凑,然而,由于这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从而使这种动宾之间有着复杂的  相似文献   

12.
被动句这一种语言现象在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日语被动句可分为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和持有者被动句。汉语被动句可分为“被字句”和“无被字句”。日语被动句的谓语动词既可以是他动词也可以是自动词,而汉语被动句的谓语动词只能是他动词。与日语复杂多样的被动标识相比,汉语要简单得多。  相似文献   

13.
动词在英语中形式多变,用途较广,难度也较大,多为中考热点和难点。对动词的考查主要是测试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和特定用法。因此明晰动词用法,掌握动词应用技巧,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一、确定时态和语态谓语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情况发生时间的各种形式为时态。在汉语中,不管动作和情况是什么时候发生,动词形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例如在“我昨天做的”“我明天做”这两个句子中,都是用同一个“做”字,“做”字没有因为动作发生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形式的不同。英语中的时态则是一种用来表示各种时间和动作的动词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4.
兼语、兼词、兼类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内容。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人,如果不懂得这部分知识,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文意。因此,有必要对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和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一番辨析。 一、兼语与主谓词组的辨析 兼语是划分句子成分时的一个术语,属于语法范畴,是主谓宾补定状六种成分之外的特殊句子成分。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动词谓语,在这两个动词谓语之间有一个词语身兼二职,它既是前一个动词谓语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谓语的主语,这个身兼二语的成分就叫做兼语。这样的句子结构形式就叫兼语式。例如: [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在这句话中,主语“丈人”承前文省略了。“止”是挽留的意思,是主语“丈人”的动宾谓语。“宿”,住宿,也是动词作谓语,“子路”既是前一个动词谓语“止”的受事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谓语“宿”的施事者主语,这时我们称既当宾语又当主语的“子路”为兼语。 在现代汉语里,兼语只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子成分,简单地提—下;但在古代汉语里,兼语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可以从历代文言作品中找出大量的例句。例如:  相似文献   

15.
英语动词不定式补语与汉语“兼语”都具有宾格性特征,在这两种句式中第一个动词授予后宾语的赋格,而这两个深层结构都给第二个谓语提供了逻辑主语。在句法层面上,两种句式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6.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法中“非谓语动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许多学生感到“非谓语动词”难掌握。在多年的外语教学中我对“非谓语动词”教学做了一些探讨。 一、利用母语进行非谓语动词教学 以往讲语法时我都给学生提供大量例句,让学生通过例句自己找规律,从而掌握语法规律。在教学中我发现“非谓语动词”这项语法虽然很复杂,但“非谓语动词”的汉语意思很明显,所以我通常用母语进行教学。“非谓语动词”顾名思义,就是“不能做谓语的动词”。既然是动词,就有时态类、语态类变化,就有自己的逻辑主语、宾语…  相似文献   

17.
连动式是观代汉语中动词性谓语句里的一个极富特点的句式。其表面结构形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部分,而这两个谓语之间“没有状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没有补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也没有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它们也不是合成谓语或者联合谓浯,主谓谓浯”。①其结构比较特殊,谓语部分形成了多个中心。因此,连动式又成了观代汉语语法分析中比较棘手的一种句式。长期以来一直引起语法学界的争沦,尤其表观在对其作为一种独立句式的认识上:有的人主张,连动式是一种独立的句式,可以表示祖国语言的简炼与灵活,不宜取消;有的人认为连动式的存在是多余的,对语法分析有害无益,主张取消;还有入主张应缩小连动式的范围,将部分连动式归入一般的单句句型。本文试图通过对连动式的再认识,进一步说明连动式的结构特点及其语法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有那么一种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即介词结构对动词谓语起修饰或补充作用。《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在谈到这种现象时说:“介词结构,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做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后做补语,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现象。”介词  相似文献   

19.
李小玲 《考试周刊》2009,(40):135-135
非谓语动词在英语里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表现形式,由于汉语言中没有这种语言习惯,所以我国的中小学生很难区分和使用非谓语动词,而且经常出错。非谓语动词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它不能当谓语。因此在同一句子中一定还会另有谓语动词。  相似文献   

20.
情态动词can,may,must虽有词义,但不能在一个完整的句子里作谓语,而必须和原形动词连用,一起构成谓语。它们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但can和may有过去式,分别是could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