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这篇文章所谈论的中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责任"。所谓最苦与最乐,无不和"责任"二字联系在一起。这种别开生面的苦乐观,在作者笔下,不仅阐发得令人由衷地信服,而且令人肃然起敬。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大学者。《最苦与最乐》是他的一篇演讲词,他那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和雄辩的文风,在文中表露得可谓淋漓尽致。其实,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梁启  相似文献   

2.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映。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长期累积与发展的过程。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危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该如何来缓解和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呢?笔者认为,目前可采取以下三项对策。  相似文献   

3.
走进中小学,听到老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累并快乐着"——有苦有乐,先苦后乐,苦中有乐,但苦与累的感受无疑是强烈的。近期,又听到一位大学教授把教师们的生存状态归纳为这样六个字:"忙、盲、茫、繁、烦、  相似文献   

4.
精彩的开头     
1.人生中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我曾就“苦与乐”这个专题在同学中作过一次访问。我发现,同学们对于“乐”全都是非常向往,而对于“苦”概括起来就有两种态度:一是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只是一个“烦”字;二是保持乐观的情绪,激励自己去克服困难。我当然赞同后一种做法。我认为苦与乐是辩证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苦中有乐,喜极也会生悲。当我们学会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学会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时,那我们就真正长大了。辩证对待苦与乐@李慧哲$河源市娴兰中学初一级  相似文献   

6.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份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是再苦没有的  相似文献   

7.
论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于工作导致的职业病。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教育观念冲突、低成就感等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化解,逐渐耗损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导致了职业倦怠的产生。职业倦怠危及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师的工作质量,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危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更是不可忽视,亟需寻找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都赞同孔子"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教学理念。同时,"寓教于乐"作为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也一直被专家学者,各大名师所津津乐道,但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呢?中国人崇尚"苦"学,前有战国苏秦"锥刺股",后有东汉孙敬"头悬梁",如此承传,演变为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于老师而言,这是一种机械重复的"苦"教;于学生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苦"学呢?其实,"寓教于乐"就是教师轻松地传授知识,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而教师与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在助人行业中,个体的体力、精力、能力无法应对工作要求时而产生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职业倦怠有三个核心特征:(1)情绪衰竭;(2)非人性化;(3)低个人成就感。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学生成长,进而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典型表现及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一种情…  相似文献   

10.
我们班有位同学叫罗发科,大家都叫他“罗纳尔多“.为什么?原因有二:一是“罗发科“和“罗纳尔多“谐音;二是因为罗发科也喜欢踢足球,而且球技特棒.……  相似文献   

11.
幸福感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最美好的心灵感受,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出现职业倦怠。如何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克服职业倦怠,如何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体验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享受职业创造的快乐,让学校、课堂成为教师创造自己幸福人生的场所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  相似文献   

12.
卿素兰 《辽宁教育》2013,(2X):19-19
<正>问题:我当老师快十年了,激情也燃烧得差不多了,一方面是教材都教了好几遍了,该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已经有了,另一方面我们确实很累,后来听说我这种状态叫职业倦怠,我现在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倦怠?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卿素兰):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等症状。对教师而言,情绪衰竭是由  相似文献   

13.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全民越来越重视教育,把教师的地位提的很高,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从教几载,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教学太繁重,太枯燥.于是,厌教,弃教现象严重,形成了职业倦怠.而一些人却从教书育人中悟出,教学虽苦,但苦中有甜,甜中有乐.乐教者能够在教学中以满清的热情对待工作和学生,善于创造美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方法上能够不断创新,他们的教学达到了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相似文献   

16.
是谁与太阳一起工作,与星星一起驱散夜色的黑暗?是谁将三尺讲台开拓成传播知识的沃土?是谁一辈子做着学生,在备课本上书写着春夏秋冬?是谁甘做人梯将别人扶上骏马再送一程?是谁一遍又一遍纠正着你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仍不厌其烦?是教师。教师,一个多么平凡、多么伟大的名字,一个多么朴实、多么亲切的称号。有人说,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一种职业,一个人只有做了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那是一种责任,和太阳一样神圣的责任——传播爱与温暖的责任。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工程师”三个字的分量…  相似文献   

17.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相似文献   

18.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有研究表明:40%以上的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特别是年龄在35~45岁之间,具有7~12年教龄的教师,超负荷工作、努力与回报的差异、评价制度、个性特点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基本原因.职业倦怠将会给教师带来躯体化、强迫、郁抑、敌对性等诸多的心理问题,并因此失去工作热情,甚至恐惧工作,使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危害不言自明.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通过"动"、"静"、"宽"、"乐"、"控"来主动调整心态,减缓压力,提高心理能力,优化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是"乐"。但这种乐不仅仅是逗乐,具体到语文教学而言,这应该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实质的一步步的思维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有苦也有乐,甚至先苦后乐。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使学生弄清语文与社会的关系,应该逐步理解语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可以通过语文表现出来。这就有利于调动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并且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自主的气氛,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苦到乐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薛宗梅 《教书育人》2013,(36):40-42
职业倦怠(burnout)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1981年马斯拉池(Maslach)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1)情感衰竭,对工作缺乏热情;(2)去个性化,对待工作对象持否定的态度;(3)个人成就感低,不自信或者缺乏成就感。国内外诸多研究显示,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近20年来,职业教育为适应高科技、快节奏、多竞争的社会发展,承受着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高职院校的教师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心理上充满了压力和挫折感。高职校的班主任是一特殊群体,面对压力大、冲突多、责任重、要求高、地位低等复杂情境,职业倦怠处于什么情况呢?我们制定了相关问卷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