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型课程"。"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时下也没有一个教师会怀疑生活对品德教学的重要,但课堂教学却不能是简单的生活引入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梦想,寄托着祖国的希望。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帮助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实现梦想,并把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有机结合在一起。作为教育人,要自觉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自觉地担当起"筑好教育梦,助力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有教无类,让梦想在同一片蓝天下点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毋庸置疑,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中国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办人民满意教育  相似文献   

3.
李英子  张伟 《学子》2016,(6):31
品德与生活课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鉴于其非应试科目之故,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家长们也多关心孩子的语、数、英三大主科成绩,对于品德与生活课很难形成正确认识,再加上长期以来该课程的学习多局限在教室内作"封闭""静态"的解读,缺少孩子们的主体参与,更缺少课外家庭、社会的体验实践,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可谓是"有形无实"。这些年,我注重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梦想,寄托着祖国的希望。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帮助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实现梦想,并把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有机结合在一起。作为教育人要自觉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自觉地担当起"筑好教育梦,助力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有教无类,让梦想在同一片蓝天下点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毋庸置疑,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中国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人们可以平等地享有高水平的教育机会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和选择性的教育需求,进一步抓发展、促改革、提质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周瑛 《教师》2014,(33):97-97
正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绘本辅助小学品德教学,就是利用并开发绘本里蕴藏的"教育元素",通过画面阅读、故事讲述、情景表演、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在品德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把绘本"形""色""声""线"等"图画语言"有机地结合到品德教学相应的课文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6.
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竞争力,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更是破解乡村教育发展的密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学校办学规模明显萎缩,"麻雀"学校逐渐增加,师资困难愈加突出,留在乡村学校就读的特殊性儿童占比越来越大……诸多因素严重阻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本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多一门课程,多一个孩子"的理念,我们积极从课程...  相似文献   

7.
特制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提高特殊需要人群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帮助特殊人士重获自尊、自信。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寻找机会搭设展示平台,努力“圆孩子一个梦想”。随着终身教育、融合教育等理念不断被认同和接受,长宁特教已形成了“每个孩子都是金子”“圆孩子们一个梦想”“支持孩子们一辈子”和“让所有孩子在一起”的四大国际化课程理念。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特殊人群开设了区域课程、社团课  相似文献   

8.
小学是人生的基石,"六年影响一生"。小学教育最应该留给孩子的是什么?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习惯和宽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帮孩子播种美好梦想的种子。"有梦有行才有远方。"这也是临沂第三实验小学师生形成的课程建设共识。在形成全校大的课程共识后,着手开发设计德育系列课程。  相似文献   

9.
一、电影课以"情"为纽带 "把世界上最好的影片献给孩子!"这是电影课实验研究者提出的口号.是啊,高科技的发展实现了多少代人年少时的梦想.被人忽视的电影,它又在学校中悄然兴起,并被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相似文献   

10.
正每年都有寒暑假,我们可以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利用寒暑假给学生补一补"课"。一、补一补"孝敬课""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必须加强教育和引导。放假了,可以在家好好孝敬父母。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更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艰辛。如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经常地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让孩  相似文献   

11.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思政课程资源开发为切入点,采取"阶梯进阶""螺旋进阶"两个教学策略,聚焦"党史观""群众观""法治观"等三个重要范式,对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有效衔接和作用进行实证探讨,使其更好地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上海教育》2012,(10):37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从国家的教育规划纲要到上海的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都把立足点放在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本原上。征文内容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主题,从"三观"引导、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学校文化、教师素养、教育政策等各个角度进行生发和阐述征文对象上海及其他各省市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梦想课程"是面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的一系列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课程。我们以教研、教科研为推手,助力梦想课的实践探索,引导孩子们树立"自信、从容、有尊严"的人生态度。同时,把这种理念应用到其他学科,深受学生的喜欢。梦想课不仅成就我们梦想中心的学生,也成就了梦想领路人——教师。  相似文献   

14.
《上海教育》2012,(15):37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从国家的教育规划纲要到上海的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都把立足点放在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本原上。征文内容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主题,从"三观"引导、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学校文化、教师素养、教育政策等各个角度进行生发和阐述征文对象上海及其他各省市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12,(9):64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从国家的教育规划纲要到上海的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部把立足点放在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本原上。征文内容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主题,从"三观"引导、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学校文化、教师素养、教育政策等各个角度进行生发和阐述征文对象上海及其他各省市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正>体育是什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说:"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而是为了教育人。"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体育,更属于教育,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主动、可持续的发展。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呢?张勇卫老师在本节课中展现得很充分。一、尊重生命体育教学首先是一种生命教育。本课中教师牢牢抓住体育学科的特性,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火炬传递""打开火炬""和自己比远""合作点火"和"你跑我接"等多样化的游戏练习为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练  相似文献   

17.
慕课比任何教育创新都更能引起全球教育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它呈现出明显的"六高""七新"的特征与优势。"六高"是指"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师资、高水平课程、高水平质量、高度信息反馈、高度交互"。"七新"是指"免费、独立的课程市场、游戏化学习、社交平台的引入、灵活性与可重复性、学生掌握话语权、网络技术提供的学习与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的前言中强调:"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教师应该仔细了解"评价建议"的修改情况,深刻领会修改意图,高度重视思想品德课程评价。一、牢牢把握评价目标2011年版课标把实验稿中的"评价目的"改为"评价目标"。对比二者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有如下变化:1.删去了对教师的评价除了评价学生,实验稿评价的目的还有"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而2011年版课标删去了对  相似文献   

19.
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中经历了名校公开课、TED教育频道等之后进入了"慕课"(MOOCs)时代,"微课""翻转课堂""私播课"(SPOC)则是在时代发展和大学内部创新发展中衍生出来的,且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将"私播课"的理念应用于英语听说课程中,既顺应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又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同时对英语教师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慕课""微课""在线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名词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下的课程形态、教与学的方式有了崭新的认识。有人说,科学技术正在掀起一股狂潮,倒逼着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育克服旧有的弊病,从而走进全新的时代。事实果真如此吗?技术能够真正引领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