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站在社会的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行为的冲击,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尽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下,每个人的理解与实践也不尽相同。为期两天的“2006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落幕,来自苏浙沪三地的12位嘉宾校长相聚上海,与近百位校长代表、专家学者一起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题下,围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四个单元的讨论也许谈得还不够透彻,但它至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育需要回归,需要走向朴素与纯粹。  相似文献   

2.
唐盛昌 《上海教育》2006,(9B):48-49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然而学校真正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却是一件十分困难且又必须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学生的发展是多维度的、呈现个体差异的、有生命主体意识的、面向未来的、应着眼于可持续的。学校教育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均需要校长、教师有大智慧与勇于变革的勇气。这里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校长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大智慧。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上的统一,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在价值观、学生观上的本质区别。因此,牢固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期话题围绕“怎样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讨论,旨在唤起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传统的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进行再认识,从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三重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首重理念以素质生成为本,表明教育目标开始由“传授知识”向“培养素质”转换,这一转换引发了教育着眼点在社会与人之间的重新确立--坚持以人为本,具体说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素质教育二重理念。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需要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本作保证,这是素质教育的三重理念。它们相互派生、相互蕴含、相互支持,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站在社会的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行为的冲击,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尽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旗帜下,每个人的理解与实践也不尽相同。为期两天的"2006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落幕,来自苏浙沪三地的12位嘉宾校长相聚上海,与近百位校长代表、专家学者一起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题下,围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四个单元的讨论也许谈得还不够透彻,但它至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育需要回归,需要走向朴素与纯粹。  相似文献   

6.
站在社会的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行为的冲击,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尽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旗帜下,每个人的理解与实践也不尽相同。为期两天的"2006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落幕,来自苏浙沪三地的12位嘉宾校长相聚上海,与近百位校长代表、专家学者一起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题下,围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四个单元的讨论也许谈得还不够透彻,但它至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育需要回归,需要走向朴素与纯粹。  相似文献   

7.
站在社会的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行为的冲击,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尽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旗帜下,每个人的理解与实践也不尽相同。为期两天的"2006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落幕,来自苏浙沪三地的12位嘉宾校长相聚上海,与近百位校长代表、专家学者一起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题下,围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四个单元的讨论也许谈得还不够透彻,但它至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育需要回归,需要走向朴素与纯粹。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尊重学习主体——学生的发展权利”、“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学生自愿参与直至终生的求学习惯”成为现时代教育的主题。作为一位美术专业教师,  相似文献   

9.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期课改的核心之一,也是当下很多学校最大的努力目标,可是到底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却见仁见智。正如南京师大附中校长王占宝所说,教育始终在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人的本位三之间存在钟摆现象,它应该达到适当的平衡,任何一种偏离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校长首先应该认识的、准确解读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话题。可以想见,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否深刻,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中一切行为的正确与否。  相似文献   

10.
黄艳梅 《江苏教育》2007,(17):50-51
我所理解的“教育家办学”,最本质的是按教育规律办学。在若干教育规律中,我以为最紧要是人的发展的规律,虽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几乎被每一位校长写进文本,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以凸现甚至遭受漠视的现象并不鲜见。教育是什么,素质是什么,办学者是否真正将目光投射到学生身上,是否真正关注学生的现状和未来,学校的每一项决策,是否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教育家办学”,是对办学者的警醒和鼓舞,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思想已被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共识。“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更多体现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发展个性,培养个性,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教育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质量高不高,社会欢迎不欢迎,是学校发展的最终评价标准。邝邦洪校长在《办学理念与治校实战》中,对“突出特色,以质立校,以生为本,索尚创新”的办学理念作了阐释,邝邦洪提出的“以生为本”从“大师、大楼”的增长看到“生”的本质变化,是认识的重大突破,使教育发展观扬弃直观走向科学。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其内涵体现在:工作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价值追求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工作原则是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工作方法是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以生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学校工作中,要以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这个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成才这个关系学生根本利益的问题来展开。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愈来愈成为人们认同的教育思想。我认为,这一理念可以展开为以下六个命题: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他能够成为他自己,成为他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创造,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曾经听过一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故事:在一个“参与式”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一个情境性题目: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到校长室去评理的时候,校长该批评教师还是批评学生?据说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肖川 《河北教育》2005,(22):14-15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愈来愈成为人们认同的教育思想。我认为,这一理念可以展开为以下六个命题: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他能够成为他自己,成为他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主发展是其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6.
三年前,姜亚林在学校面临严峻挑战之际担起了牡丹江师范学校校长的重任。他以一个专家型校长的壮志豪情,抓住机遇,努力实践“为社会发展而教育,为学生发展而教育,为教师发展而教育”的创新办学理念,为牡丹江师范学校的发展开拓了崭新的空间。力行改革创新之风全心为社会的发展而教育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为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市领导、省市两级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姜亚林校长大胆进行改革并确立了“一个中心、六个要点”的工作宗旨,即:“以全面提高全体师生素质为中心,以党建为核心,加强师生德育;以…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只有在关注差异的前提下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才算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从而为了祖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政府开始了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浪潮下.为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出台。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和要求下.我们教师要改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和提升的旧模式,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核心。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优化英语学习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2007,(1A):52-61
2006年,我们组织、编辑“话题”时,总体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关注“课程·教师·发展”,关注课程教材的建设,关注教师的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呢?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校在提供优质的普遍教育时,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的、个性化的教育。这里,教育界一个热点就是针对学生各种类型的发展需求,众多中小学已经开始了根据学生需求来开发和应用校本课程的探索。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与课程教材建设相关联,师资队伍的建设始终是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认识到了问题本质之所在,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努力解决了。教师专业发展也不是新的命题,但是在如今的课改背景下,它如何有效开展昵?下一步如何有效实施昵?这值得校长和教师们思考。 同样,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们如何通过各种科学的教育途径,实现让学生学有成效?这也不是新的命题。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在广大人民渴望更高教育质量的背景中,这一命题的内涵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学习和钻研。而这种学习和钻研将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历程,因为教育是一门无法穷尽的艺术。[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