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日关系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深刻的影响。“中日两国发展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有利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了解两国关系的特点,并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进行讲授,它的意义就不只是单纯完成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任务,而是关系到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大事。本文对此提出几点想法,以博同行斧正。  相似文献   

2.
与发展的东亚一体化战略眼光相悖,目前中日之间的误读现象已成为一种潜流混淆着两国人民的视听。造成两国误读的原因是复杂的,消弥误读只能从文化角度切入,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体系,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区域共同体意识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从寻求东亚安全,稳定和发展的角度考虑中日之间的文化重建则是东亚一体化战略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不断加强,中越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得到深化和发展。通过综述2007年中越关系,进一步证明了两国高层领导人从长远的眼光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牢牢稳定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中越关系的友好和稳定发展符合符合两国、两党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长远来看,还需加大中越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和民间往来,进一步促进中越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4.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0年来,在两国领导人和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  相似文献   

5.
1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韩国总统卢武铉互致贺电,热烈祝贺“中韩交流年”正式开始。中韩两国地缘邻近、文化相通、经济互补,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中韩建交后,尤其是中韩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也保持着良好的磋商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与发展的东亚一体化战略眼光相悖,目前中日之间的误读现象已成为一种潜流混淆着两国人民的视听。造成两国误读的原因是复杂的,消弥误读只能从文化角度切入,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体系,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区域共同体意识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从寻求东亚安全,稳定和发展的角度考虑中日之间的文化重建则是东亚一体化战略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7.
马楠 《黑河教育》2005,(1):25-26
一、中俄两国边境地区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中俄两国、两党关系在历史和现实中对世界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20世纪末,中俄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时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两国关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标志,为两国人民世代和睦相处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003年5月应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三次会晤,参加了圣彼得堡建市300周年纪念活动。中俄两国人民均已感到要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充实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俄两国人文艺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日渐增多,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中俄两国高校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有利于利用资源促进中俄两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俄两国人民再续传统友谊,有利于两国更进一步地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国家主席习近平2021年11月16日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双方就事关中美关系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此次会晤是坦率、建设性、实质性和富有成效的。双方同意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密切联系,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造福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点评此次会晤有利于增进中美双方相互了解,增加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正面预期,向中美两国和世界发出了强有力信号。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作为亚洲的两个大国,中日两国的战略利益有很多是重叠和一致的。中日两国应该从建立政治上的互相信任开始,加强对话,消除偏见和误解,重新构筑战略合作的基础,为亚太地区进而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中日两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构筑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存在很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但也包含着不稳定因素,中日双方应从21世纪的长远观点着眼,从中日双方的战略利益出发,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一个健康、稳定、友好、互信的中日关系带入新世纪。  相似文献   

11.
董玥 《初中生》2008,(11):42-43
为了巩固胡锦涛主席“暖春之旅”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促进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在日中友好协会和大阪市政府的协助下,今年7月6日至11日,共青团中央等单位组织了中国优秀小记者团赴日参观、交流、访问。作为团中的一员,“全国十佳小记者”董明同学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下面就让我们跟她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为了巩固胡锦涛主席"暖春之旅"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促进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在日中友好协会和大阪市政府的协助下,今年7月6日至11日,共青团中央等单位组织了中国优秀小记者团赴日参观、交流、访问.作为团中的一员,"全国十佳小记者"董玥同学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下面就让我们跟她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相似文献   

13.
人的行为有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非语言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的表现。要表达同一种意思的时候,国家不同,所使用的非言语行为就不一样。理解两国的非言语行为对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弄清两国的非言语行为特点,有利于跨文化交流,跨越文化障碍,有利于加强两国人民的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14.
姜春 《考试周刊》2007,(40):150-151
未来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将面临难得的机遇,前日本首相安倍曾表示接受温总理的邀请访华;日方正式邀请胡锦涛主席方便的时候访问日本。同时经济全球化、地区一体化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共同利益增多等因素,都有利于中日两国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为表明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坚强意志,2007年8月9日到17日,上海合作组织全体成员国武装力量携手并肩,在中国乌鲁木齐和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和平行动——“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国家主席胡锦涛同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到现场观摩。  相似文献   

16.
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经贸合作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采了实在的利益。但是,由于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日经贸合作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中日经贸关系的前景不容乐观。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认清两国经贸关系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维护和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就成为中日双方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日花文化比较--桃花与樱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唐诗鉴赏辞典》和《古今和歌集》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两种花--桃花与樱花,以及历代对桃花与樱花的吟诵,日本的樱花艺术,中日两国人民色彩观的差异等方面的论述,从不同的时代侧面,探讨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从花文化的角度,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8.
现实问题: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0年来,在几代中国领导人、七任美国总统和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11月15日到18日,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强调双方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乃至世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悠悠岁月,留下难忘的记忆。其间虽然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但自1972年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从而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与此相应,1974年双方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1978年又签订了中日长期贸易协议,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并从一般进出口贸易发展到现在包括贷款、投资、技术、援助等全面的经济合作,对发展两国睦邻友好、繁荣经济、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此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际,面对世界区域经济态势,探讨中日经济合作前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转折性变化,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两极体系这种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种友好关系得到了新的发展。1972年,中日两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揭开了中日友谊新的一页。1979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今年五月,华国锋同志满载着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访问了日本,又带回了日本人民的深情厚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与日俱增,代代相传。在中日友谊史上,黄遵宪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梅县人。他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活动家、外交家。29岁从事外交工作,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