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郭曼 《华章》2012,(25)
昆曲《牡丹亭》经由白先勇团队主导演出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青春版《牡丹亭》踏上海内外征程,形成《牡丹亭》热潮,将昆曲至高无上的美学意义呈现在当代社会.本文以青春版《牡丹亭》场上演出为例,研究白先勇团队的昆曲艺术创新,对于欣赏和传播昆曲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的命运发生转机,昆曲经典作品《牡丹亭》也以各种形式的改编开始大量出现。本文立足美学视角,选取较有代表性地青春版《牡丹亭》、园林实景《牡丹亭》、芭蕾舞剧《牡丹亭》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剖析各种形式改编背后,我国古典美学相关理论在传统艺术作品现代改编中的支撑意义及这种现象背后带来的学理思考。  相似文献   

3.
《惊梦》是我国古典名剧《牡丹亭》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折,本文试对其前半部分《游园》进行审美鉴赏,品味其中包涵的文学质素和美学情趣。  相似文献   

4.
人们所熟知的白先勇,一是台湾知名的小说散文家,二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然而今天他却携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而来,他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昆曲,他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最美的艺术。昆曲,似上瘾的“毒药”一般让白先勇嗜戏如命。为此,他四处奔走,埋首伏案,终于圆梦。由他策划制作的昆曲《牡丹亭》青春版在两岸三地上演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引发了两岸三地年轻人对古典风尚的重新认识,也有学者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称作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次胜利”。今天让我们走近甘愿做“昆曲义工”的白先勇。  相似文献   

5.
高级修养     
正台湾作家白先勇和主持人陈文茜是好朋友。前些年,白先勇曾凭借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轰动全国。按说朋友获得这么大的成就,陈文茜应该多加关注,但实际上,她对此丝毫不感兴趣。白先勇发现以后,非但没有不高兴,反而很少在陈文茜面前提《牡丹亭》的演出情况,更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是描写柳梦梅、杜丽娘之间生死相恋的一部爱情名剧,它可以与《西厢记》相媲美,但它的主题并不单一,结合汤显祖的科举经历,解读《牡丹亭》文本,可以从苗舜宾、柳梦梅、陈最良这三个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充分地体会到反科举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7.
张雪莉 《学语文》2009,(6):34-34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热烈欢迎,乃至。家喻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牡丹亭》在明清女性读者心中普遍激起强烈共鸣。备受明清女性青睐,引发。《牡丹亭》唱彻秋闺,惹多少好儿女拼为他伤心到死”(俞用济《醒石缘》)的女性独特接受景观。明清女性积极参与《牡丹亭》演出、阅读、评点的各种艺术活动。使作品不断被搬演。400年来仍在舞台上绚丽流转且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从台湾到大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有六百年历史的昆剧在E时代掀起了轩然大波,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其中很大一部分竟然还是年轻观众,如此成就令人惊叹。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是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其取得的杰出成就缘于方方面面的精心设计与策划。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作为中国戏剧结构体制--脚色制发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几百年来,童话《小红帽》的故事不断地被改编。故事中几个主要角色和寓意一直随着时代而变迁,甚至演变到与最初版本完全不同的地步。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则童话的演绎体现了不同时代对该题材的不同接受,反映了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并建立新的期待视野的历史过程,进而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体现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来,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在当代中国涌起。红色经典回归潮流的涌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美学等多种因素。《红灯记》电视剧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改编的。与其他红色经典改编失败遭遇不同的是,《红灯记》的改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因此,我们在探析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的文化心理的同时,重点讨论分析了《红灯记》改编剧的美学理念、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揭示出《红灯记》等红色经典改编所具有的赓续、传承与重构新世纪“红色文化”的多元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1.
"至情"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打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深层文化意蕴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至情"主题的文化意蕴在《牡丹亭》中得到了充分彰显,那么《红楼梦》则是这一主题在小说文体中最高的呈现方式。本文认为,《红楼梦》继承了《牡丹亭》"以情抗礼"的思想理路,而且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梦的表现形式,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梦之悲喜———"至情"主题不同的色彩基调;梦之阴阳虚实———"至情"主题不同的心理与哲学意蕴;梦之归路———"至情"主题不同的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浪漫史上的经典之作,作品描绘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传奇爱情,戏曲同时以华丽婉转的文辞著称,正如作者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首推牡丹"。文章以恋爱人物描写、恋爱中主体双方称谓描写、恋爱中的动作描写、恋爱双方爱情心理描写以及外部环境描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牡丹亭》中有关爱情的语言词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世间只有情难诉”,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与《牡丹亭》创作主题的高度概括。作者倾其心血,塑造了一个强烈地热爱自由、热爱生命、向往爱情的艺术形象杜丽娘。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相似文献   

14.
《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的传统诠释在于“以情抗理”,这一诠释并未彻底突破《西厢记》的言情模式;它往往突出了杜丽娘一线,而视其它情节的掺入为零乱、散漫、抵牾……实际上,《牡丹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从传奇的结构及其人物体系来看,一部《牡丹亭》A是在杂乱无序中,以“阴阳两界”、“花园内外”为转轴,建构了一个精致的二元世界:男性与女性、情与非情。二者间的矛盾统一突出了男性主体对传统(男性)价值体系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执著、愤懑、荒谬、空幻的情感历程。《牡丹亭》由此成为折射时代意蕴最精致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的名妓,她"艺妓"的独特出身使她从小就学习有关戏曲的表演,尤其喜欢《牡丹亭》。而作为明清影响最大的浪漫爱情传奇《牡丹亭》则在诗词创作上和爱情观念上都对柳如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时喜用蕴含独特情感意义的"柳"、"梅"、"魂"等字;在对爱情的追求中大胆、执着,与杜丽娘一样,同是"至情"的化身。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今天,以当代女性的眼光回望,穿越历史解构的合理性和当然性,对杜丽娘的喜剧命运进行女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语作品的美学现象是一值得研究的问题。试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与《牡丹亭》同演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王实甫与汤显祖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他们的爱情理想。这两首用热烈音符谱就的青春、爱情赞歌。几百年来,撞击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们的心扉。崔莺莺与杜丽娘也已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至情至真的化身。文章通过对《西厢记》与《牡丹亭》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揭示出王实甫、汤显祖二人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社会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的《邯郸记》是他"临川四梦"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历来评价所云仅次于《牡丹亭》的一部杰作。《邯郸记》铺写朝廷中军国大事,题材重大,它把汤显祖时代的官场现状指斥于舞台,它比历史更深刻、更富有哲理的地方在于,在全剧中融入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受和人生体验,表现了对官场恶情极端的抵触与激愤。作者以出评的方式逐一进行分析评述,以期全面解读这部剧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