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卫芳 《教师》2010,(34):74-74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动情之后是什么?动情之外还要什么?值得我们深忧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但我发现许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时常会出现"唱读""加字""漏字""速度过快或过慢"等问题,并没有读出真正的感情。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我研究的小课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以"读"为核心日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被部分教师当作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人文"、"情意"等因素在阅读课上被盲目地复制,"有感情地朗读"开始充斥着课堂并逐步泛滥开来,我们的  相似文献   

4.
有些教师只求形式而不求实效地读,忽视了"感情"的激发和培养,这样,学生们很难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感情,未能真正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因此,"创设情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真正有感情的朗读。为促成学生"真读"现象的涌现,需要教师追根溯源,审视阅读教学中的"真读"误区,在潜移默化中描绘阅读教学"真读"模样,最终实现学生真正的、有感情的朗读。  相似文献   

6.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谁来读?你读的荷叶不圆,也不绿。谁来读?圆是圆了点,还不够绿……就一句话,读一次,再读一次,读出感情来,读出感情来……当前这种"以读促悟"、"以读悟情"的课堂似乎是语文回归的路标了。殊不知,在长达九年的语文学习中,如此"有感情地朗读"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试问,一千次没有内容的朗读能让孩子学到什么?拯救阅读教学,首先要对课堂中无休止的"有感情地朗读"说"不"。拒绝"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读"是何等重要,"读"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探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就朗读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低段朗读教学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地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的朗读"?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人境,再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现在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读的训练,但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只追求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很热闹、很花哨,却没有让学生真正抓住文本的情感,进行朗读感悟;有些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如"请你有感情地来读读".这种现象在低段语文课堂中尤为明显.那么应如何优化低段感情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才能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加强朗读指导,努力达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范读引导,读中‘激’情""评读,促进发展""寻机点染,读中品‘韵’""演读与感悟体验""情感朗读"这几个方面对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也适用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学者都重视"读"在语文中的巨大作用,"朗朗的读书声"也被看作是语文课的象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对中学语文教学朗读的关注度是极高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语文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这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实践也证明,朗读很重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教师也都有这  相似文献   

12.
朗读即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富有感情地读出来,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了同一个要求,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也逐渐重视起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注重拓展文章的背景知识。一、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朗读的总体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而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低、中、高学段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分别用"学习用""用"  相似文献   

13.
曾经有人问: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这样作答: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那么,怎样以有效的方式让朗读教学点亮课堂呢?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很多课堂都是"读"占鳌头——学生读得绘声绘色、眉飞色舞。有感情朗读似乎成为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透过课堂上这热热闹闹的  相似文献   

15.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读有多种读法,有情感地朗读是一种常见的读法,但是,真正有感情地朗读,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学生读得有感情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有感情的朗读能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教师在各年级都应指导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只是要求的程度有所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多读、熟读、精读、有感情地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以读代讲""以读代学""读"霸课堂蔚然成风。学生在激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然而深入解读"以读代讲",就会感到"读"并非是开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万能钥匙。在经受课程改革的阵痛后,有教师坦言:"语文教学最好的办法是读,最没办法的办法也是读。"该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霸课堂的利与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所谓教师课前备"读"是指语文教师在上阅读课之前,通过反复读,把文本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并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的过程,成为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自身的朗读能力,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朗读的形式不同将"有感情地朗读"划分为: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书声琅琅"已成为不少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情境。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而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却看到: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再不就让学生再读一次,由此长期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