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的这部《诗论》中,作者对诗的节奏、音律、韵律等因素极为重视,他将诗歌起源、诗的本质等问题用音乐性这一线索贯穿起来探讨,把音律节奏看作是组成诗歌思想情趣的天然特征且对其加以强调。本文从音律是诗歌的命脉、音律是区分诗与散文的重要标志以及音律的艺术功用这三方面简要的论述了音律节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吟诵与黔学     
顾久 《贵州教育》2023,(Z2):4-5
<正>“吟诵”是诗文(特别是诗歌等韵文)阅读与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陈寅恪先生考证:魏晋南北朝人听佛门唱经,启发他们从汉语中发现跌宕抑扬的四声及吟诵。该观点得到众多专家的赞同。但“四声”区分虽在魏晋,诗歌的吟唱却出现很早,先秦《诗经》就多“披之管弦”的配乐内容。人们普遍认为,音律相协,可吟可诵的才是诗歌。如清人袁枚:好诗“其音悦耳”,“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朱光潜先生:“诗必定有一个固定的音律,这是一个传统的信条”;王力先生:“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相似文献   

3.
诗译与译诗     
本文论述了诗歌翻译的文体音律、语汇词藻及情致意蕴等三个问题。通过翻译理论的探讨和实例的讲解,推断出如下结论:诗译须讲音律,但音律可以改创;诗歌用语涵盖了“信”和“达”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在文字上对原作的取舍增减是正常的;诗的神韵最关紧要,它难以捕捉,但意译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4.
一、感情朗诵,体味诗韵之美黑格尔曾说:"诗词中必定包含音节或者韵,因为章节与韵是诗原始的唯一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它比华丽的词藻更为重要。"因此诗歌的音乐特征较为突出,诗词的节奏主要是为了迎合舞蹈与吟唱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与人的生理节奏以及生活、自然节奏相统一。人情感的不断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弛度都决定了诗歌的节奏,古典诗歌的美主要在于音律之美,学生在朗诵时可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教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中国新诗发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音律的破坏"(李健吾)。当破坏的狂风吹过以后,新诗发展进入建设时期。新诗人试图通过界定"诗"的定义,来为新诗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在1920年初,宗白华认为诗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新诗略谈》)康白情说诗是"在文学上把情绪的想象的意境,音乐的刻绘写出来"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等。  相似文献   

7.
母爱如诗     
母爱如诗 时间的五线谱 绘制着它的音符 改变着它的韵律 我想要吟唱 却不知如何弹奏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与歌本为一体,诗词吟唱在我国由来已久。《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吟唱的雏形可见一斑。《诗大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相似文献   

9.
教学背景:"诗"和"乐"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在古代,诗就是歌词。原先的诗都是吟唱而出的富有旋律的诗歌。诗,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特质就是富有音乐美,它的音乐美体现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的用韵、节拍、停顿;体现在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  相似文献   

10.
经典诗文具有的文学价值及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毋庸置疑的。吟诵古诗词,可以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吟诵课教学可以从导入开始,通过音乐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平仄,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最后,通过吟唱,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1.
《左传》、《国语》中所载的赋诗言志,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接受机制,是一种用诗者依据当时普遍认可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采用相似性联想,通过断章取义的吟唱诗章委婉含蓄地表达意愿,且需对方揣测意会、双向互动才能完成的复杂而微妙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诗的美学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修辞、抒情、形象、意象等方面,音律的巧妙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适时恰当地运用音律会为诗歌增添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更加完美地表现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国风》、《小雅》中的征战诗、思妇诗和饱受战乱之苦背井离乡的流浪者之歌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反战意识。战争有它的客观性、必然性,但它的负作用也昭然可见,周初到春秋这一时期有关战争的诗歌,吟唱出了人们反对不义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可从其涵义和表达形式即音律、形式和涵义三个方面来分析。音律、形式、涵义三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三者只有统一起来,才能保证诗歌的思想内涵和音律美。分析19世纪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诗——《眼泪,徒劳的眼泪》的第一和第二段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明音律、形式和涵义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诗词是一种音韵文学,诗词跟吟唱是孪生兄弟。诗和音乐的结合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儿。让文学作品配以音乐,即成为真正的诗歌。我们知道,诗词是一种声情摇曳的语言艺术。吟唱最能体现诗词的声情和律韵之美。在古代,诗词是通过吟唱进行传播的,通过吟唱使人体验诗词的声情美。吟  相似文献   

16.
诗的美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修辞、抒情、形象、意象等方面,音律的巧妙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适时恰当地运用音律会为诗歌增添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更加完美地表现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语】朱光潜在其重要著作《诗论》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废韵的尝试。第一次是六朝人用无韵文章译佛经中有音律的部分,第二次是现代白话诗运动。前者废韵是因为译佛经大半是印度和尚,外国人用中文不免有些困难,且其本意不在为诗;后者废韵是受西方自由诗的影响,以为新诗可以无韵。两次尝试的具体原因不同,但根由却是同一,都不理解"韵在以往的中国诗里何以那样根深蒂固",即"中国诗的节奏有赖于韵,与法文诗的节奏有赖于韵,理由是相同的:轻重不分明,音节易散漫,必须借韵的回声来点明、呼应和贯串"。  相似文献   

18.
说起我的阅读,我是从“听”诗开始的。当母亲用乡音为我吟唱民间童谣时,我是先接受那“声音”的,先把它储存在记忆里,而后识字了,又找到那“文字”的诗读起来。也许是因为诗最接近歌,有音乐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读诗是可以直抵心灵的。儿童感受诗,有如听音乐。  相似文献   

19.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毋庸置疑,孩子们从小就应沉浸在诗的海洋里。但是,怎样让他们兴致盎然地学而且学得切实有效呢?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来,民族形式,特别是文学的民族形式,是一个历史的变动的范畴,它是随着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以及更从而在民族的文化与文学的内容中所发生的变化而改变的,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的诗歌当然也不例外。我国诗歌的民族形式就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在继承本民族优秀诗歌传统和吸收外来诗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不断发展变化的。 我国诗歌的民族形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从古老的《舜典》开始,诗与歌并称,阅读与吟唱同步进行,《诗经》和《楚辞》便是如此。但到了汉魏六朝,汉赋、五七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