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说文》解为“次简也”,“辑”,本是聚集之意,《汉书》颜注因之说:“辑,与集同”,引申为编辑。古时编辑的意思便是编列简策、排其次第,使之辑集成书。自古有图书便要有编辑,一切出版物,也都应经过编辑之手,进行内容上和技术上的处理,而后交付印刷(或传钞等),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2.
林继中先生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一书在辑校过程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杜诗注本,这就是南宋蔡梦弼的《草堂诗笺》。林继中己经发现诸注本中征引的“赵亻叟”注就是赵次公注,也很努力地从《钱注》和《集千家注》中辑入了若干条,但他没有发现第一个征引“赵亻叟”注并征引最多的却是远远早于它们的蔡梦弼的《草堂诗笺》。本文通过详细比较、分析和考证,发现蔡书所引的19条“赵亻叟”注中,尚有9条失收于林继中的《辑校》中,应当补入。  相似文献   

3.
将《二年律令》中出现的“卿”或“卿侯”理解为秦赐爵制中遗留的爵名,似嫌含糊;而将其定格为二十等爵制中的爵档,既缺乏必要的史实根据,又与原始简文存在矛盾。通过史料分析,“卿”或“卿侯”应该属于楚国旧爵制系统,高祖五年推行爵制改革,将楚爵改为以秦二十等爵为蓝本的汉爵,完成“汉承秦制”的历史性转化,“卿”爵的经济权益被保留下来,但因其不在二十等爵系统之内而政治功能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触须》是钟先生的首部文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地域文学研究评论等方面二十多年来积累的主要成果。全书共分为三辑,分别是“西部边地的文学风景”、“西部边地的文学声音”和“西部边地的文学视野”。第一辑“西部边地的文学风景”是主要部分,汇集了作者倾心的“西海固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第二辑“西部边地的文学声音”是作者在讲授“当代文学”课程之余对当代文坛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研究的心得。其中有对“汪国真现象”的透视,对秦牧散文的赏析,对罗广斌、  相似文献   

5.
《朱子语类辑略》中的“般”只有量词词性,“一般”在还没有固化为一个词时是数量短语,在已经固化为一个词时是助词或形容词。由此窥见现代汉语中的“般”和“一般”既继承了近代汉语中的用法,又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文献》1983年第15辑刊载的由刘煊、陈杏珍先生辑注之《胡适致王国维书信十三封》(以下简称《胡札》),起于1924年4月17日,迄于1925年2月,历时十个月。札中探讨了有关词学的诸多问题,披露了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创立时聘请王国维任教的某些情况,内容丰富。诚如辑注者所云,“提供了研究胡适与王国维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论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可证、补有关记载之不足。据辑注者说明,《胡札》“编排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札中涉及的部分人  相似文献   

7.
《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臭”字,注家或读chòu,或读xiù,孰是孰非?本文从“臭”字音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古文异读的一般规律以及现代方言材料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其臭如兰”之“臭”字应读chòu,而不是xiù。  相似文献   

8.
韩峥嵘、张利文二位先生的《〈毛诗正义〉“疏不破注”考辨》“举证有六”得出所谓“‘疏不破注’,不是‘疏不破传’,而是‘疏不破笺’”的结论有以偏概全之嫌。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笺》“宗毛为注”而有所发展,或申明毛说,或订正其讹,所以,正如《笺》对于《传》来说,以传承为主,《正义》对于《笺》来说也是以传承为主,皆势所必然也,并非孔颖达在整体上存心“抑毛扬郑”也。“疏不破注”只是一个大体上的说法,《正义》并非总是守成,对《传》《笺》往往有所补充,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也不乏新意新义。  相似文献   

9.
王梵志诗发现以后,引起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极大的关注,研究的论著也逐渐地多了起来。最近,我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的、项楚校注的《王梵志诗校注》,简称《校注》;又翻阅了中华书局1983年10月出版的、张锡厚校辑的《王梵志诗校辑》,简称《校辑》;还阅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的、张锡厚辑的《王梵志诗研究汇录》,也引起我对王梵志诗的浓厚兴趣。在阅读以上三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现在写出来,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1.貌哨(1)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002)张锡厚注:“貌哨:唐代口语,指脸色难看。”(《校辑》2页注[三])释义不妥。项楚注:“貌哨:应是丑陋之义。”(《校注》16页注[六])近是。  相似文献   

10.
"物业"并非新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分人认为“物业”是一个新词。如《现代汉语词典》(2002修订版)将它收录在“新词新义”部分,解释为“多指房地产(如公寓、办公楼等)。”实际上,“物业”一词古已有之,早见于宋代。如袁宾先生编《宋代语言词典》中就收录“物业”一词,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为例:“广  相似文献   

11.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274条中说:“揭全文之指(即“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意思是说,“文眼”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它在文章中起着照顾、关注全文各个部分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它的存在位置或在篇首,或在篇中和篇末的关键要害处。它是人们所认为的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刘熙载所说的“文眼”,前人早有论述。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居要”,即处在关键之处“警策”者…  相似文献   

12.
(一)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随着“经学”的昌盛,传统的“小学”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以戴震为首的皖派。段玉裁,师事戴震,在音韵、训诂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向来被视为皖派的巨攀。对于他的贡献,清人阮元说:“段氏有功于天下后世者三:言古音,一也:言《说文》,二也;汉读考,三也”(《清史稿·儒林传二》)。段氏一生著述甚富,但使他享有盛誉并历久不衰的,是他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段注》、《说文注》或《段注》)。段氏为《说文》作注,始于四十二岁(乾隆四十一年),直到八十一岁(嘉庆二十年)去世前四个月才全部刊成,历时  相似文献   

13.
好书推荐     
《老板不在》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作者:张世贤尽管表面上是为老板的公司工作,实际却是为自己工作。不仅工资和奖金要靠自己的工作业绩来换取,个人在公司的地位升迁、人格的提升和品行锻造无一不是自身努力的结果。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就要在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忠诚。《逝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出版作者:陈远编谢泳等全书分三辑:第一辑“大学与校长”、第二辑“大学往事”、第三辑“大学理念”或谈名胜一时的大学中最著名的校长,或谈创建学校之时的艰辛,或叙述他们在大学生存环境发生转变之际的境遇以及选择。或许老大学的流风余韵,可作…  相似文献   

14.
《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下称《辑注》)为所辑1900余条佚文全部加上标点,于诸家后汉史书的校辑又作新的尝试,为读者阅读利用这些资料提供了方便。《辑注》所收佚  相似文献   

15.
陶诗《饮酒》二十首第五首中用“见”或“望”,历来存有两种意见。持见者认为非“见”不可出意境;持“望”者则语不甚详。现在梳理两派意见的基础上,从《饮酒》二十首的欣赏分析人手,指出从诗人当时心境及组诗的风格协调方面考虑,应用“望”字。  相似文献   

16.
郭璞在其注中涉及到语音的“轻重”现象,人们对“轻重”的含义看法不一,且多把郭璞训诂中的“轻重”和音韵学中的“轻重”混同。从现代语音学的观.董来看,郭璞注中的“轻重”实际上是一个听觉概念。  相似文献   

17.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有“老骥 (或作“骥老”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数句,表达作者不甘迟暮奋发进取的“老骥”精神,传诵千古。 “老骥伏枥”当作何解 ?高校文科沿用多年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云:“骥因年老力衰,故伏于槽中”。字面看去,此注不差,故照此讲授,历有年所。后读《汉书·李寻传》,传主对策有云:“马不伏历 (同“枥”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颜师古注:“伏历,谓伏槽历而秣之也。”又杜甫《高都护马总马行》诗有“雄姿未受伏枥恩”句,始觉以…  相似文献   

18.
"举酒属客"之"属"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苏轼《前赤壁赋》的“举酒属客”句中的“属”字,各家注说不一。就各家注说以及苏轼的类似句子进行比较后,据文中意,提出了这里的“属”应作“邀”讲。  相似文献   

19.
由陈振江、程歗二人合作编著的《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最近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二十余万字,分辑注与研究上下两编,最大的特点是史料搜辑详瞻完备、诠注论证精辟透彻,两者合璧而恰成完篇。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者从国内外包括港台地区的著述文档中广泛网罗,大事钓稽,不但汇集了已整理和发表的文献,而且还采掘了中文未刊本、抄本并回译了部分外交文书中的文献,进而通过缜密的鉴定甄别、去伪存真,共得大江南北各地团坛发布的文献179件(有些内容相仿但出处不同、文字间有出入者,也全篇收录,  相似文献   

20.
《苏秦始将连横》的“太公”注,分歧较多,主要有三惑:(一)“姓姜亦姓吕”与“姜姓吕氏”;(二)名“尚”与名“望”;(三)号“师尚父”与号“姜太公”。这三惑两千来未得明确,立足于当代,依据史与文的分别,“太公”作为历史人物,姓吕,名尚,字尚父(或名牙,字子牙),号太公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吕望、齐太公等;而作为文学或民俗人物,则以冠姜字者的姜太公、姜子牙等为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