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马群》是诗人周涛在新疆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对生命进行讴歌的诗篇。荒凉意境中野生马群的生存图景 ,不仅出现在诗人的视野中 ,而且也震撼着诗人 ,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生存力量的美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在诗人的笔下所呈现的 ,是其对新疆独有的地域风格的表达 ,以及诗人在这块地域中超感性的生命体悟 ,从而使得马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生存和力量的美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体育在其中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纵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内涵,人的发展不是片面、畸形与单一的,而是体力与智力、能力与需要、个性与自由的多维度的全面发展,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在“人对人的依赖”中,体育是对奴役的反抗;在“人对物的依赖”中,体育是对异化的拯救;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体育是与生命和谐统一的重要元素,使人获得“完整的人”的人性品格。生命的内驱引发人类本性的体育需要;生命赋予寻求自由个性的体育能力;生命的呈现倡导社会关系的体育实践;生命的彰显实现完整品格的体育价值。“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发挥人所特有的存在本质,体育是实现“完整的人”的生命创建与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3.
书写对象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飞宇《推拿》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讨论和判断。《推拿》设置“盲人-健全人”的对向视角,解读盲人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疼痛,诠释盲人特殊的生命体验及其在世界中的“寻常”存在,替盲人群体与健全人完成了一场平等的沟通,塑造出最真实、最普通的盲人群体。《推拿》真正走进“人物的内部”,代表着当代小说在人物塑造层面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生态文学书写主要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与“生态理想”三个向度展开。首先,自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游牧民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逐渐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冲击,致使森林、草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集中表现为森林萎缩、草原退化、滥捕滥猎、物种衰减等。其次,随着现代社会中自然、神性等逐渐被祛魅,人类精神世界、心灵世界均遭遇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在黑鹤笔下主要表现为对动物生命的冷漠放逐、对消费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狂热追逐等。最后,黑鹤认为人类应秉持生态整体观念,同时与自然世界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惩罚”和“教训”而非一味用“爱”或“信仰”来拯救失范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从福斯塔夫与阿Q在精神流浪这个视角入手,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个文学形象放在世界文化这个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比较分析,对他们作为流浪汉的生存价值、生存方式进行新的文学观照,从而发现他们的人生,实际上也是生命苦囚般的体味和经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可视为人类生存困惑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是千百年来哲学存在的根基问题,但是到了现代,却遭遇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彻底颠覆与批判,同时也使哲学这门学科本身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本人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及其后续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发表了系列论文和著作。明确地提出,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之根,是不能被废除和终结的。我们应从"非实体性"层面,即从人的生存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形而上学,把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归结为"形上追求"所具有的活力本性上来,从而使"形上追求"成为人生存的一种超生命的精神需求,变成指导和提升人生获得意义的一种理想生活观。  相似文献   

7.
阳烁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0):150-151,157
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京华烟云》和《飘》可以说是广为人知的两部文学名著。这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和郝思嘉都是作者笔下新女性形象的代表,本文从人物的家庭背景、时代背景和生存背景三个层面剖析其性格成长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东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程度的深浅不一样,但她们同样为了自己的生存费尽心机,面对命运顽强抗争,女性自我意识也经历着萌芽、强化和升华阶段。  相似文献   

8.
校园精神的培育是现代高校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通过分析校园精神的基本前提、校园精神的人文使命、校园精神的教育归属三个方面,对当今高校的校园精神作了理论性的思考,提出高校校园精神应具有“以人为本”、“创造个性”、“民族本性”的本质内涵,揭示了校园精神与高校管理实践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为今后高校的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生命意义的安顿问题在当下即是何以成就终极关怀和走出意义危机的问题。本土化的个体价值理性自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生命本身、生命构成、人的生存方式三方面论证了生命意义考察的方法论原则;界定了个体价值理性,从学理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证了个体价值理性何以成就终极关怀;从中西文化比观视野里考察了本土化个体价值理性的创生之路。  相似文献   

10.
许地山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素养和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生命哲学,他的小说渗透着一种浓郁的基督教博爱的精神。其笔下的主人公尚洁等人物有着基督教徒在地如同在天的坦然和安详,她们面对人生苦难时表现出向上求生的生命追求,对生命有着深度的体察。他的创作因而呈现出其他作家少有的独特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1.
老子依据自然无为的原则看待人生,“返朴归真”的人性观、“知足常足”的生活观、“死而不亡”的生死观、“虚心实腹”的生存观是其人生哲学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主旨既非远离尘世生活的“避世”主义,亦非逃避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厌世”主张,而是对生命表现出强烈的关切,它强调生命本性的淳朴本真,注重的是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刘巍  郝丹 《职大学报》2012,(3):30-34,67
当代众多位女作家之中,北国精灵迟子建无疑是璀璨夺目的。三次捧得鲁迅文学奖的她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二十多年来一直执着地关注着养育她的黑土地上每一处生命的绽放与凋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萨满文化的影响,使她笔下的死亡总包裹着一种长久的隽永与温情,死亡画面的诗意呈现过滤掉了死亡本身的恐怖和丑陋,而这恰恰是眷恋乡土的女作家在经历了亲人死亡后的一种自我救赎的生命体验,更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3.
西美尔认为货币由手段上升到目的,导致人类文化终极追求和意义的失落,引起了人们生命感觉的萎缩及精神的缺失。西美尔描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危机,他提出的“距离”的救赎方式对当下生存有着审美的超越意义,结合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的设想,这种乌托邦精神的审美尝试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流浪精神病人救治为关注点,从相关立法、安置措施等方面分析流浪精神病人救治现状,提出建立流浪精神病人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安置基地、进行流浪精神病人保护性救助、培养精神卫技人员及社会工作者、营造关爱流浪精神病人氛围等举措,以期改进流浪精神病人生存现状,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5.
从根本论,“伦理”乃人基于实然存在向生存领域敞开并达向必然存在之根本理路,它缔结起人内在生存和外在生存的双重关联性,前者生成的动力机制是人的生命本性,这是伦理教育成为可能的主观性依据;后者生成的动力机制是自然之理,这是伦理教育成为可能的客观性依据.仅后者论,入的世界性存在、人与自然的共在共生、人的亲生命本性,构建起伦理教育的自然论依据;普遍平等的经济权利、对自由的平等追求和政府必须担当创造善业的责任,生成伦理教育的社会土壤;而再造人性的自由土壤和恢复生命天性的想望,则构成伦理教育的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诗品映衬人品,风格返现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诗品》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诗,如何对句,而是陶冶人的性情,求得人格上的提升。其实在二十四种意境之中,在虚拟人物背后,突出表现的是超然的人格理想、淡然的生命意识和自我完善、自然实现的精神。这对今人在修身养性方面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学生生存教育模式研究——从体育角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后的大、中、小学生生存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生存、生活、生命三个互为依托的关系,构建了生存教育的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生存,实现途径是生活能力的教育,支撑手段是运动技能的培养.寓生存教育于学校体育教育之中,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在生存教育中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荒诞”是法国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哲学美学思想表现的主题之一。加缪认为“荒诞”是人自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相互冲突与抗衡,更是人对存在本身意义的一种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反思。《局外人》小说的内核旨要正是对人类生存遭际中“荒诞”感的刻画与呈现,诠释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涵着种种深刻的生命意识哲理,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深刻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性是伦理的土壤,每种伦理理论的构建,不管有没有意识到,都必须建立在明确的人性论基石上。《新伦理学》虽然花了很多笔墨来阐述人性问题,但最终没有涉及到人性问题本身。这在于王海明对人性本身的隔膜,在于他认同了道德人性论传统。客观地看,理性和道德都属于认知判断或价值判断,而人性却是生命存在之内在事实。以此来看,人性客观地敞开为生命存在之自然本性和文化本性两个维度六个扇面,由此生成以“生-利-爱”为轴心,以性爱、血缘为基石,以求群、适群、合群为敞开平台,以“生己-利己-爱己”和“生他-利他-爱他”为两翼生存扇面的人性方阵。这一人性方阵的行动敞开朝向,就是懒馋贪与勤俭智的对立统一运动。在这一对立统一运动的人性朝向进程中,人的利益追求行动和生活是适度乃善,逾度则恶。  相似文献   

20.
以框架理论的视角,对“人民网”和“网易网”近5年来关于体育教师的新闻进行梳理.结果显示:网络新闻主要从建构正面典型、呈现负面形象、反映生存现状和体现制度改革等4个方面对体育教师进行报道,主要运用弱势群体、模范典型、娱乐新闻和违法犯罪4个新闻框架建构体育教师的媒介形象,致使体育教师媒介形象呈负面化.针对这一现状,从社会环境、新闻媒介和体育教师群体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