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是多样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教育不应只是大批量地培养“标准件”,而应重视培养各具特长的学生。本文从事实出发,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特长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调查表明,高师理科学生的特长缺乏,学生锻炼培养的自笃觉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学校对学生特长的培养和训练重视不够,即使是一些相关的课程,教师在强调高师学生应具有特长培养意识时,也往往流于形式而没有落到实处;学校对学生特长培养缺乏整体部署,目标不太明确,对特长培养的环境不太好,缺乏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特长培养”中的误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的特长培养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一、原则误区。中小学的特长培养不同于高一级学校的专业特长教育。前者应主要是一种教育过程,其作用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摘     
教育文摘“特长培养”中的误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钓特长培养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一,原则误区。中小学的特长培养不同于高一级学校的专业特长教育。前者应主要是一种教育过程,其作用是启迪学生智慧...  相似文献   

5.
<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竞争的挑战,人才的需求必然呈现多层次、多规格和多样化的特点,基于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特长,即遵循中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又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爱好,突出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学有所专和学有所精。  相似文献   

6.
地方工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必须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需求。地方工科院校可以根据特色原则及最优化原则,从培养目标(纵向)、培养方案(横向)及培养方式(个性化)多个维度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扬长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新教育的途径很多,扬长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高等学校在创新教育中应重视扬长,促进学生发掘特长、发展特长。高等学校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条件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适应市场需求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更加关注,对教育质量观的研究也更加深化。面对高等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研究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既是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招生规模快速增加的必然走势,又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而是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1.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形态上既有工业经济,也有农业经济,某些地区还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行分层教学,发挥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特长,培养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音、美学科的教育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为了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素质,很多学校组建了高中体育特长班,将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教学,高中特长班的主要目的是向高等体育院校输送合格的大学生,高中阶段是学生培养自身兴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阶段,因此加强对高中体育特长班的管理,有利于体育特长生在发展自身特长和兴趣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特长,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为人们竞技的方要依据,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在充分挖掘,激励和张扬,然而特长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依据多种力量的培养,作为重要一环的学校,尽管新课改如火如茶,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要在课堂中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这样既错过了发挥和展示特长的时机,也易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其中政治教学是相对离学生特长较远的课,也是很容易让师生忽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劳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和发展。在劳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小制作和小发明的活动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要使孩子们能够适应未来,必须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整个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父母离异的“不完全家庭”孩子较多。由于近几年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越发明显,各类特长学生也越来越多。然而,21世纪的教育呼唤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要求基础教育肩负起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格的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科学》2004,(10):32-32
近年来,建平中学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合格 特长”的育人模式,使学生的特长和个性都得到了发展和培养,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一大批拔尖学生脱颖而出。该校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强调了科学探究。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那么,要使学生主动发展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历来是教学论研究的两大内容,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映出一定时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也是教学工具,还是学习工具,其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宜根据不同的情境、学生的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  相似文献   

16.
实施素质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元利 《教书育人》2001,(15):11-12
一、正确处理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特长的关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的同志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的状况,就是要发展学生特长。他们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学生特长的教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其根源是对素质教育的目的理解片面,认识模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的关系混淆不清。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但决不是主要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实现这…  相似文献   

17.
读罢《志当存高远──高密一中李希贵校长的教改大思路》一文,思潮滚涌,感触良多。我感到高密一中的教育改革可以简洁地表述为观念起前,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特色独具。在我看来,李希贵同志的教育改革构思新颖,颇具创意。一、个性发展的教育观。传统教育不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从而呈现为划一性和标准化,阻碍了学生的充分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就是要求充分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了解并发展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反对强行划一性的教育。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现代社会发展的多…  相似文献   

18.
姚家群 《上海教育》2007,(2A):41-43
在加快和深化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今天,教育怎么办?这是教育战线广大同志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就教育内部而言,教育无活力,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乃是目前中学教育种种弊病的集中表现。这种状况再不改变,教育既不能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也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从而陷入死胡同。要解决这个问题,值得重视研究的是:如何运用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学校办出特色,从而使教育具备活力,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人才培养路径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趋同、专业特长不明显、同质化严重,不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力培养、不利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创新人才的育成具有渐进性和自选择性,因此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赋予学生更多个性化设计和选择的机会。专业领域自主选择、知识结构自我搭建、专业特长方向自主确定、创新实践形式自主选择四大阶段是自选择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可以最大化地提升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湖南教育》2007,(6):F0002-F0002
郴州市涌泉小学创建于2003年,校园占地面积26亩。是一所设施齐备、管理先进、教学质量优良的现代化新学校。学校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要求,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实施“品牌战略”的发展思路,以“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特长育人才”为育人目标,培养每一位学生关爱他人、诚实守信、文明守纪、乐学善思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并在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