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家,其有限性思想建立在对现代文明的深刻批判基础之上,对作为世界存在的有限性与作为时间存在的有限性进行了阐述.认识其有限性思想,对多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认知现时代人类的生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贯穿其一生的最主要思想就是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对艺术作品本源的探讨,就是探讨“存在”的一种方式。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主要通过对艺术作品之本源的思考,来进行对“存在之真”的追问。其中希腊神庙、梵·高的油画、罗马喷泉等艺术作品作为其追问的中介,但希腊神庙更加集中地体现了海氏关于“存在”的思想。希腊神庙作为海德格尔“道说”的一种方式;希腊神庙作为“天、地、人、神”的协奏曲,突出体现了海氏“存在在世界中”的思想;希腊神庙作为真理之生发与保存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存在问题的提出是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端和逻辑起点,其内容包括重新提出存在问题的意义、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不同提法以及隐含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海德格尔独特的哲学运思。前期海德格尔侧重于对此在的现象学描述,而后期海德格尔则直接追问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9,(2):22-29
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从行动的本质出发,对思想进行了追问。思想是存在的思想,思想是存在让予之思,思想和存在是统一的。但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随着存在的被遗忘,思想已经技术化,思想已经丧失了自身,思想已经不再是思想。基于这种状况,海德格尔走向了寻找思想的道路,他企图回到思想的源头,让思想摆脱技术座架的束缚,让思想承担起思想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语言本性的探讨始终是在"语言与存在相互归属"这一洞察的指引下发生的.对语言之本性的考察首先需要清理出一条通向语言自身的道路,然后在这条道路上追问语言之本性.正是在"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的思想道路上,海德格尔揭示出了语言的本质即是本质之语言,存在与语言在本有之真理中相互归属,从而真正走向语言之途.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通过“马克思主义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唯物主义的本质根植于形而上学的规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三个论断,认定“马克思主义处在形而上学时代的最末端,即存在遗忘史的最末端”.基于存在绝对主义思想,海德格尔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式的.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回应,可以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  相似文献   

7.
《艺术作品的本源》以"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以"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考察了物、作品、艺术、真理、存在等问题。作为海德格尔思想后期转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与《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道开启了海德格尔"思"与"诗"的对话,并明确表述了对艺术和诗所进行的本质的思考、本真的追问",乃出自一种思的必然性"。在哲学史、美学史上,《艺术作品的本源》有着重大的"事件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分别表明为早期的世界性、中期的历史性,以及晚期的语言性.在晚期思想中,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关注是通达存在的道路.在本性上,存在的问题成为了语言的问题.在这里.从存在何以规定思想及其言说方式,以及语言时存在的敞开等重要问题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语言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思想相互关切的生成游戏,这一生成游戏正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本性所在,这也是一种不解的思想之谜.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已经实现的理解构成前理解,并作为进一步的理解扣解释的基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海德格尔反驳那种认为二者是循环论证的指责,并进一步主张前理解、理解和解释之间构成的解释学循环关系,所袁征的正是作为有限性存在物存在着的人根本的存在特性,为人所特有。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思想,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得到了阐明。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与时间》与《林中路》无疑是最能代表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变化的著作。两部书都充满了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对存在及其状态的追问,但其中介却展示出由此在向语言的流变。正是在这种流变的过程中,我们窥探到了一代哲人“在路上”思考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的存在的意义"为内容,并与其它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对比论证,认为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起点即为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诗化美哲学,存在、诗意的栖居、诗化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三大符号系统,它们含义精深,相互依存、互为牵涉,共同支起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厦。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方哲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现代和后现代 ,其主题分别是 :理性 (思想 )、存在和语言。作为现代思想的核心之一 ,海德格尔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存在问题的探讨。但它的存在既不是存在者 ,也不是存在者的存在 ,而是存在自身 ,如此理解的存在就是虚无。于是 ,不是“存在与虚无”,而是“存在即虚无”的悖论才是把握海德格尔的关键。这表现为 :一 ,在世存在乃于无存在 ;二 ,真理的去蔽是真理的遮蔽 ;三 ,道的言说为道的沉默。这种种悖论均源于现代无家可归的“反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通过对存在的追问,展示了独特的时间观。一般而言,学术界认为他的思想经历了前后期转变。他对存在与时间的探索,也随之具有前后期不同的认识。他前期的时间观,从对此在的发掘入手,揭示此在生存的整体性结构,在于此在存在的时间性。其后是对“存在与时间”转到“时间与存在”这一转向的关注。通过对其前后期思想在时间问题上的清理,我们可以探讨海德格尔在思的道路上,对时间与存在问题思考的变化与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在欧洲哲学存在形而上学的历史进程中,巴门尼德卓越地提出存在存在的斯芬克斯之谜:何以存在存在而非存在不存在。柏拉图把存在理解为自身同一性,亚里士多德把存在理解为实体,阿维森那把存在理解为偶性。托马斯的存在形而上学把存在理解为作为纯粹存在的存在行动。作为中世纪经院哲学启示原理的形而上学阐述,托马斯的形而上学存在论在欧洲哲学史中实现着存在形而上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对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思想的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出发,进而阐发了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对后期存在主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昭示。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历来是亚里士多德研究者中讨论最多的一个主题。在这方面,就中国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者们通常只是依据亚里士多德整个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中的这个或那个文本进行孤立的研究,通常是选取《范畴篇》或《形而上学》这样一些明显可见是属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体系的文本,既没有考虑这些文本之间内在的整体关联,更少考虑它们之间所存在的思想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就匆忙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体系整体进行断言,甚至按照己意进行某种主观的体系性逻辑演绎和构造。这样无疑就造成了在研究上的独断倾向,既不严谨,也不科学。正是出于对这样一种研究状态的审查,本文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论著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在综合了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从整体论和发展论的不同方法出发研究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一个连续发展的体系,从阶段上来说,它经历了逻辑学著作阶段、物理学著作阶段和形而上学著作阶段,最终以《形而上学》第4卷、第6卷、第12卷中所表达的形而上学一神学思想作为完成。本文深入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发展的这些阶段的形成、发展和转变的关键概念和关键思想,尤其是对其中的实体优先性的思想、存在的核心意义的理论、“是其所是”的概念、“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概念以及《形而上学》中第四卷和第六卷的关系问题作了创造性的研究和回答。  相似文献   

18.
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人何以超越其生命的有限性,中外古典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稍有不同。西方哲学家是通过否定人的有限存在来寻求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解决,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是从承认人的有限存在,并在人的有限性存在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儒家和道家而言,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存在一些差异。儒家走的是“有为”式的超越之路,而道家走的是“无为”式的超越之路。事实上,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最终是一种价值的超越。这种价值的超越既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群体的行为,在今天仍有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德格尔早期的文本<体验结构分析>做筒要梳理,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及方向及海德格尔本人后期的存在思想做联系和比较,试图揭示海德格尔早期在胡塞尔门下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方向.  相似文献   

20.
晚期海德格尔对"进步强制"所带来的时代困局进行了思索.海德格尔在"座架"中发现了"进步强制"的存在论性质,他认为"座架"的统治也即技术的全面统治,集中展现了一种谬误已久的存在领悟--西方传统的主体性哲学.这种主体性哲学根源于非常久远的对于存在的遗忘,并不仅仅是现代的事情,它植根干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天命之中,植根干一种久巳谬误的、扭曲的存在理解之中.海德格尔的追问是如此地震撼人心,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跟随他继续相同的追问:究竟是拯救还是毁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