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后期,宝卷已随着民间宗教传入甘肃地区。编刊于张掖地区的《敕封平天仙姑宣卷》说明清康熙末年河西地区存在宣卷和宝卷,它们的传播方式和演唱形式与内地的宣卷和宝卷相同。河西宝卷的来源,和敦煌变文并无直接关系,在演唱形式和仪式特征上,更近于唐代俗讲,而它们之间也只是源渊关系。河西宝卷和中国宝卷发展的一般过程一样,有一个从宗教宝卷向民间宝卷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河西宝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山西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研究项目编号:11CZS054主持人:段建宏"明清山西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研究"以明清民间信仰为中心,全面调查明清时期山西地域社会中的民间信仰,探讨民间信仰产生的根源与地域社会的关联以及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关注民间信仰对地方民俗的影响。该课题主  相似文献   

3.
甘肃河西和洮岷地区是国内存世不多的宝卷活态念卷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宝卷念卷传承了明清以来宝卷念卷的文本、仪式与信仰。宝卷念卷中宝卷音乐丰富,既有古老的曲牌,又有各种民间小调,宝卷音乐成为地域性宝卷念卷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宝卷的传承,除了文本传承外,还有以各种曲牌为载体的音乐传承。宝卷音乐属于典型的曲牌联套体结构,是一个完整的声腔系统,根据音乐结构和音乐特点可分为佛教音乐曲牌、词曲小令曲牌和民间小调曲牌。以甘肃岷州宝卷为例,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综合体分层解析,意在理清明清时期教派宝卷中的音乐结构和曲牌类型,客观反映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与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5.
寺庙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在民众生活中扮演了“中心地”角色。从宝卷的孕育、传播来看,寺庙是宝卷存在的文化背景与焦点;从宝卷的文本来看,寺庙在宝卷中是“常备”景观,有助于宣传民间信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寺庙与宝卷的相互依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寺庙为宝卷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话语空间,宝卷的宣讲活动分布于寺庙文化圈或其辐射区域;寺庙是宝卷中重要的叙事空间,假实证幻,强化教化功能;虚构的天庭是寺庙的延伸,而且贯通宝卷双重结构,而宝卷的双重结构是唐及宋元说唱文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作者读宝卷的笔记。分别指出"省庵"(净土十一祖清释实贤)不可能是早期佛教宝卷《佛说阿弥陀经宝卷》的编者;吴地"当坛(台)宝卷"是"当坛(台)"演唱的宝卷,不是宝卷的名称。以上两则笔记订正了作者在《中国宝卷研究》和《中国宝卷总目》中的疏误。新发现的《太仓案卷》是《双金锭宝卷》的异名,根据锡剧《太仓案》改编,顺便谈吴地宣卷和宝卷同其他民间演唱文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21世纪初开始,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持续升温,南、北方民间宝卷的保护、研究和开发都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但宝卷文献的整理工作一直相对比较薄弱。山西宝卷在宝卷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永济宝卷又因其与道情的密切关系而一枝独秀。因而整理永济宝卷文献确有必要。本文采用文献学撰写叙录的方式对现存的27种永济宝卷的版本、传承、形式、内容、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肯定了它们在研究山西永济宝卷的源流以及道情与宝卷关系上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国外有关中国宝卷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接触宝卷文献,早期的研究比较关注宝卷与佛教、民间信仰的关系;也有几位学者指出其在中国俗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探讨宝卷来源及其与其他讲唱体裁的互动关系问题。一开始,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明末清初的宝卷(所谓早期宝卷),后逐渐扩大到清末民初的叙述性宝卷文本以及民间表演。国外收藏了一些明末清初的中国宝卷珍本。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下半叶,国外学者主要是收集分析宝卷文本;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有些学者开始关注民间宝卷讲唱以及宝卷在民间仪式中的功能,近年甚至有学者到中国乡村观察宝卷的讲唱。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西欧、北美国家的用英语编写的宝卷研究文本,但也讨论日本、俄罗斯二十世纪形成的独特的宝卷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9.
宝卷是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中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的说唱底本。湘西宝卷是全国为数不多,至今仍存活着的不可或缺的民间文献宝库之一。经田野调查发现,湘西宝卷讲唱内容以佛道儒孝亲故事为主,讲唱人以弘扬孝道为己任,讲唱形态是当地民俗民风与传统孝道的有机结合。宝卷不但在历史上,而且迄今仍对湘西地区孝道文化的弘扬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代孝道文化缺失及沦丧之时、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宝卷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弘扬,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官方、非宗教的下层信仰,李绍强、李修龄试图通过对山东方志中有关资料的分析,揭示明清时期山东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秦海滢认为明初统治者为了整顿神统,虽然明确规定了允许进入正祀、杂祀和淫祀的神。但是,山东各地民众信仰既有在国家规范下的活动,又有自身需要所奉祀的多神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代洪亮以泰山信仰为中心,着重考察了民间香社与明清山东乡村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香社是重要的乡村社会组织,明清时期山东范围内,以泰山信仰为主体的民间香社组织非常众多,这些香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马月亮 《文教资料》2010,(18):124-126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河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其中有大量的韵文和别字,这为研究它所反映的方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河西宝卷兴盛于明清两代,是对敦煌变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研究河西宝卷的音韵有助于我们揭示明清时西北方音的概貌,对我们探求西北方音从唐五代经宋、明清至近代的发展与演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宝卷是我国民间宣讲宗教教义的说唱脚本,采用说唱相结合的通俗文学体裁宣传宗教教义法规,由于其通俗浅易且为百姓喜闻乐见,民间宗教的信徒视宝卷为珍宝,奉为神圣。在山西河东地区的永济道情班社中尚存有《杨氏宝卷》、《白马卷》等宝卷。对《杨氏宝卷》的唱腔、乐器、伴奏及班社进行初步研究,是了解认识和研究河东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金花仙姑是产生于兰州的地域化传说,并向西流传到青海河湟地区。在传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仰促生了灵验故事的产生,同时促进了金花信仰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民间力量与官方力量都起了重要作用。而宝卷的编写与流传则进一步推动了传说与信仰圈的扩大。因此金花仙姑的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互为作用、互为表里,构成民间基层社会极具活力的文化运动,这也是青海唯一地域化宝卷《金花仙姑成道传》形成与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湘西保靖宝卷是中国民间文献中尚未充分发掘、整理的一宗讲唱底本遗产,主要由当地“道士先生”使用和收藏,目前仍普遍存在于该地区祭祀及渡亡仪式中,共计100余册,约30万字,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及民间教派经卷等。保靖宝卷除少量刊刻本外,大多为手抄本,运用文献整理法对这些抄本进行整理,发现保靖县宝卷具有类别众多、命名复杂、形制多样、流通封闭等特点。对保靖县宝卷进行整理研究可弥补宝卷研究的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5.
赣西北万栽从事民间宗教活动的职业人员分佛、道二派.与道教信奉张天师相对应,从事民间祭祀活动的客家俗僧以禅宗高僧普庵为鼻祖.自称普祖门下.调查显示,万载客家俗僧是分坛活动的,不同客家分布区俗僧的坛号不同,其活动状况也有较大区别.共同的祖师崇拜与大致相同的法事昭示着他们属于同一的民间信仰教派,即普庵教派.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21,(1):73-84
岷县《灵应泰山娘娘宝卷》中的曲牌音乐是研究明清说唱音乐的珍贵活态史料。其词律与五代时期文人诗作、宋元南北词及明清俗曲均有传承关系。在宝卷的流播中,词牌更为稳定,曲牌流变较多。其曲牌音乐体现出与河北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同时又受到安多藏区音乐文化的影响。部分曲牌的行腔走韵与当地方言声调之间存在清晰的依存关系,体现出"依字行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以10余块留存于世的明清客家妇女参与捐田、捐款的碑刻为分析对象,探讨客家妇女的神明崇拜。明清寺庙碑刻反映出客家妇女信仰的神明涉及到不同教派神,佛教、道教、地方神均有。尽管大多数捐款妇女为本村村民及附近有姻亲关系的女子,信仰圈与社会活动圈均不大,但从明清客家妇女对社区事务有所参与,有的甚至主导了寺庙的整场捐款活动来看,传统客家妇女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18.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3,(2):97-105
本文对产生于宋元时期的三种宝卷进行了分析 ,指出宝卷继承了唐代佛教俗讲讲经说法的传统 ,在宋元时期佛教信徒举行的法会道场中形成 ,其内容仍为演释佛经和说唱因缘两大类。宝卷是一种新的佛教说唱形式 ;受弥陀净土信仰的影响 ,为满足信众的信仰需求而出现了弘扬西方净土、劝人“持斋念佛” ;其演唱形态受佛教忏法的影响 ,注重道场威仪 ,整个演唱过程仪式化 ,文辞格式化 ,结构形式严整 ;演唱的曲调 ,除了传统的佛教歌赞外 ,受宋元词曲的影响出现了长短句的歌赞 ,也唱散曲。  相似文献   

19.
洛阳图书馆藏宝卷版本6种,可以补充完善《中国宝卷总目》等宝卷专题目录在版本方面的著录信息。其中观音故事宝卷版本多达5种,与出土观音碑志可相互佐证,对于研究中原地区民间宗教信仰,尤其是观音信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间文化问题研究甚热,特别是通过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试图透视出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我们通过对明清时期北京祭祀碧霞元君的各顶和东岳庙及其二者关系的探讨,可知在国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地区,在信仰活动中民间社会究竟如何运作以及国家与民众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的特殊关系。这可为目前的讨论提供一个比较独特的事例,亦可作为以往对“边陲”和乡村进行的同类研究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