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太极拳以太极和阴阳为核心思想。万物都是动静结合,阴阳结合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讲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中产生阴、阳,动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静,静极又复动,说明这"极"就是动静间的界限。而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动静本身没有绝对明显的界限:你看他在某处动作稍有停顿,但实际上连绵不断;你看他没有止息,但实际做每一个动作时都在静观自己  相似文献   

2.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3.
郭渠 《武当》2005,(2):14-15
太极拳经典论著《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即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寥寥数语,道出了太极拳义理的总纲。看似简单,细思却奥妙无穷。然而,太极、无极、阴阳、动静、开合这些都属于难以描述清楚的东西,一人有一人的气质,于动静之际体会各有不同。现试就本人的点滴领会略作浅述,聊作抛砖之举,望不贻笑方家。  相似文献   

4.
参悟太极     
孙燕玮  孙波 《健身科学》2012,(12):13-13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理论从自身的体系上,具有统一的基础科学理论,掌握其“太极理论”很容易弄通各个分支的学问。弄通一个分支的学问,懂得太极又很容易弄通其它分支的学问。例如:擅长太极内功者,很容易弄通中医学、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八卦拳都是内家拳,其理相通,取名同出一源,都是由古代太极八卦图取义得名。要知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是大字加一点,所属指事字,盖大之有加焉。“极”,本是指屋极,取义为顶端或最高点。“极”又加“太”字组合,说明此量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太极即太虚。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相似文献   

6.
一悟  金诚子  雷鸣 《武当》2013,(11):20-23
太极拳修炼的法门即坐、卧、站、行、用。 坐功 坐功乃道家修炼太极必修之功法。坐功,道日打坐,儒日静坐,佛日坐禅。打坐,人人皆知有其益,小则可以养身,大则可入修士之门。然打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须静中求动,并非只静而不动也。此与太极拳之动中求静,意味相似。  相似文献   

7.
顾留馨 《武当》2013,(3):14-17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注:所谓太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实际上是指无极生太极,就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意思。从无到有,就是阴阳的根据。"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拳术。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一分为阴,一分为阳,  相似文献   

8.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3,(11):36-36
《太极拳论》多认为是王宗岳著。这篇拳论对太极拳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相似文献   

9.
戚建海 《武当》2005,(2):13-13
太极易图者,宇宙之缩影,浑圆之象也。神明府中之渊微,炼丹术之精髓,行功火候之妙门。太极之初,恍惚之象,两极未生,阴阳难分,故日无极。无极之象数为(零),有极之象数为(一)。自无而有,天地人万物道同。无极动而太极生,太极动而天地互恋丝相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太极之阴阳两仪生。阳主动而阴守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动静相间,昼夜分明,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10.
罗峰 《武当》2005,(1):17-19
太极一词是孔子为《易经》作《系辞传》时提到的,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者,大也。太,大二字古代常通用。大而能小,小又能大,大中含小,小中寓大。大指相对中有绝对。极,指尽头,极点,系无限之义。“乱极则治,暗极必光”,“极则必变,变则化”。变化之道乃太极也。  相似文献   

11.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12.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3.
王志远 《武当》2005,(4):19-22
"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动有机而静有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太极拳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静互为其根,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古书云:"静属阴,动属阳。世上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偏阴偏阳为之疾,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是说,动静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动  相似文献   

14.
翁心诚 《精武》2009,(6):58-59
一、小引 近来重读司马平先生提供的《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精武》2007年第12期第8至9页),觉其所论均为太极拳术正理,朴实真切且精当。文中说:“宇宙之原动力在太极,人生之原动力亦在于太极”,“腹为人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矣。”文中谈了三种“非太极”。1.“一动而不全身皆动者,非太极也”;2.“一动作即见剑拔弩张之形者,非太极也”;  相似文献   

15.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即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既统一,又对立。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太极拳的用劲也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的原则,既不能过于柔软;也不可偏于坚刚。柔软无力难以长劲,坚刚过度则难养气血。故此必须循阴阳中和,刚柔参半之路径练习方可得“太极劲”。 太极柔化劲难练,刚发劲练习也不易!怎样练习刚发劲呢?除拳架上规定的刚发劲之势外,还要抽出单式  相似文献   

16.
王志远 《武当》2015,(1):23-25
二、慢练出真功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极者,何?乃静功也。所以太极尺拳的内劲功夫只有在缓慢的接近于"静"的("无极"混沌状态下才能求得,实现"动中求静,缓中求功,静中求内劲"。太极拳以慢生柔,以缓求匀;以慢求稳,以缓求笃;以慢求松,以缓求融;以慢求灵,以缓求活;缓与慢将疏散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劲整合起来,将精气神敛聚起来,从而炼成阴柔之内劲,此即所谓"慢中求功,静态里边大力生"。太极拳"看停似走,看走似停"。势势缓匀,机势相连,每一  相似文献   

17.
“太极者.无极而至,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这是古人对太投拳及太极理论的经典论述。  相似文献   

18.
太极桩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树璞 《武当》2004,(1):18-18
人身是一个太极,也是一个宇宙的整体。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张三丰祖师根据老子的本体说法为创拳的基础,并运用道法自然,顺乎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在太极拳之中始终贯穿道法自然的法则。太极桩就是根据太极拳运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采宇宙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身心兼修。明代养生专著《寿世保元》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活脏腑,调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的拳理特点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拳师陈王廷借用了宋代关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分二气为阴阳,阴阳相生而有天地的太极哲理,引用《易经》阴阳辩证观点,以动静、刚柔、内外、进退、分合、虚实、张弛、攻防、疾缓、曲直、左右等相对的动作组合成统一体.旧拳谱将这些矛盾统称为阴阳,故“太极为阴阳之母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周流通畅,而得敛聚神气之法.练太极拳者,应以养心、生性、聚气、敛气为主,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交,则全身四肢百体,莫能一气.虽依势活动,难成功效.练拳者若善于掌握、运用这些古典朴素的哲理与对立统一规律,就可以使动作协调,气息畅通,达到坦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在简单介绍太极拳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来具体阐述太极拳的现代价值。 一、太极拳体现了生理与心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太极拳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易经。大传》曰:“易有太极”;《太极拳经》曰:“太极者,元极而生,动静之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