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Q:东东就要上幼儿园了,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先让孩子上了托班,但每天上幼儿园之前,东东总是哭着闹着说不要去幼儿园。我们百般地哄他,他才哭哭啼啼地去幼儿园。孩子这么不爱上幼儿园,可怎么办呢?A: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许是他从小习惯于父母的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七月,孩子已经从幼儿园毕业,可是到现在我们一家依然会常常怀念幼儿园的点点滴滴。用孩子的话说就是:想幼儿园的滑梯,想幼儿园的老师,想幼儿园的加点,想去幼儿园做游戏、吃午饭……还记得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先是好奇新鲜,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去,可过了一周,就不愿意了,每天哭闹不止,赖在我们身上不下来。是班里三位和蔼可亲的老师给予他关爱和耐心引导,逐渐帮助孩子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学会了洗手、穿衣,学会了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而且听老师说,孩子在幼儿园非常喜欢跟一位叫宝宝的小女孩玩,每次参加  相似文献   

3.
<正>从幼儿园到入小学,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无论幼儿园老师、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一定都想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过渡做好一切准备。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说到衔接,可能很多家长想到的会是知识上的衔接,其实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使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少走许多弯路。一、升入小学孩子的不适感孩子们从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到紧张规律的小学生活,从  相似文献   

4.
正入园适应不仅要讲方法,让孩子觉得幼儿园真好玩,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幼儿园,更要有策略,主动分析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原因,找到问题,对症下药。又到9月开学季,幼儿园门口又开始上演惊心动魄的分离大戏了,该如何帮帮这些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孩子呢?在这个问题上,幼儿园老师就像是魔法师,从口袋里拿出一件件有意思的法宝,不一会儿,孩子就在幼儿园里喜笑颜开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幼儿园老师独特的魔法吧!  相似文献   

5.
早晨,孩子来幼儿园,有的噘着小嘴,愁容满面;有的眼泪汪汪地说:“妈妈,今天早点来接我。”有的甚至是家长拉着来的,走到园门口还在大哭大闹……然而,这些孩子在未进幼儿园时,往往要大人带他到幼儿园门口悄悄张望,看到园里那么多小朋友在一起有趣地游戏、唱歌、跳舞,露出羡慕的神情,有的还要偷偷地溜进去滑滑梯,骑木马。现在孩子到了入园的年龄,进了幼儿园,照理应该心满意足了,为何还要哭闹呢? 根据我们长期观察,孩子之所以不愿去幼儿园,不外乎三方面原因。其一是源于幼儿园。不要以为幼儿园里的一切都能够吸引孩子并为他们所欢喜。性格外向的幼儿比较好动,如果幼儿园的活动枯燥无味,让他们长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初入园的孩子本来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可一到了那里却又哭哭啼啼地吵着非回家不可,结果,家长在无奈之中只好又把孩子带回家。  相似文献   

7.
有一段时间,我们工作很忙,接送孩子的任务就交给了保姆。保姆对幼儿园的情况往往不管也不问,不能及时地把园里的通知带给我们。一次,幼儿园组织验血,要求小朋友提前一小时到园,由于保姆没把消息带到,孩子错过了验血的机会……一天,保姆有事回家去了,我不得不自己接送孩子。当我牵着孩子的  相似文献   

8.
上了幼儿园后,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很多家长都希望能够了解孩子的幼儿园生活。家园直通车栏目将带着家长一起走进幼儿园,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果家长们想了解有关幼儿园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家长所提出的问题做逐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学前期是幼儿适应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入园适应是孩子适应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家长、教师、幼儿园共同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孩子社会化进程与性格发展.通常我们会这样理解孩子的入园适应:当幼儿能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不哭闹,基本顺应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乐于参与各项活动,说明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因此,我们关注刚入园小班孩子,帮助他们顺利过渡适应期,并期待他们因此获得良好心理和集体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育即爱,爱即教育,给孩子创造一个爱的氛围,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幼儿园和家长共同的追求。我们会把"爱"倾注到孩子身上,但我们的"爱"中,有时也存在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现象,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虽然他们在家里也常磕磕碰碰,但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发生意外伤害,家长却很少能够冷静地对待。为此,教师天天提心吊胆,怕孩子出事。为了减少伤害,有的教师消极防范,限制孩子到户外活动,即使在户外,也不允许孩子自由活动。然而,消极防范是不利于幼儿发展的下策,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幼儿伤害事件的起因,从而积极预防伤害的发生。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序地开展工作。幼儿园安全防范措施(一)建立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安全制度幼儿园安全制度应规范齐全,涵盖幼儿园生活学习的全部安全内容。条文应具体明确,操…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学前期是幼儿适应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入园适应是孩子适应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家长、教师、幼儿园共同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孩子社会化进程与性格发展。通常我们会这样理解孩子的入园适应:当幼儿能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不哭闹,基本顺应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乐于参与各项活动,说明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因此,我们关注刚入园小班孩子,帮助他们顺利过渡适应期,并期待他们因此获得良好心理和集体生活适应能力。在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我学习到个体心理特征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反思在集体普适性的入园适应引导中,我是否关注、思考过个体心理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王芳 《幼儿教育》2003,(4):29-29
孩子上了幼儿园大班,意味着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从幼儿园到小学能否顺利过渡,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我们都应十分重视,在孩子进入大班后期时,幼儿园和家庭都应做一些幼、小衔接的工作。笔从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我们应帮助孩子在入学前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每年九月初都是幼儿集中入托(园)的时段。人们经常发现类似这样的现象:清晨,妈妈(或爸爸)拉着或抱着孩子上幼儿园。幼儿很不情愿,不住地喊:“妈妈,我不去幼儿园……”此时,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有些家长会说“我们不去幼儿园……”,可家长迈向幼儿园的步伐却丝毫未减慢。孩子生病需要打针,他(她)不停地哭闹着:“我不要打针!打针很痛……”一些父母会安慰说:“不怕,我们不打针。打针一点都不痛……”当孩子被父母带到护士面前,当他感到针刺到的疼痛时,他就会发现父母刚才在骗自己。  相似文献   

15.
我的孩子在一家甲级幼儿园,当初我选择这家幼儿园是因为离家近,而且这家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也挺吸引我们的,他们强调幼儿的自然发展,特别重视幼儿园和家庭的互动关系。但是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这家幼儿园的离园时间对我们来说很不合适。幼儿园要求孩子在下午4点钟离园,一过4点钟孩子就交到了医务室。4点钟这个时间对大部分父母来说,是一个尴尬的时间,所以大部分家长就把接送孩子的任务交给了老人或者保姆。而相对来说,老人和保姆不太会有意识地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所以我们对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尽管非常有兴趣,却没有机会去了解。我们曾经向…  相似文献   

16.
孩子上幼儿园了,我们自然成了家长学校中的一员。参加了多次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教育孩子不是要我们家长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严加管教,而是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学习有关科学育儿的理论和方法,尊重孩子,在与孩子平等相处、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们有太多的教育教会孩子征服自然,却没有教会孩子顺应自然;教会孩子改变社会,却没有教会孩子亲近社会。自2018年开始我们幼儿园开始关注到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的社会领域教育,以社会领域为突破协同其他领域的幼儿发展,逐步建构起了以敬畏自然、亲近社会为特色的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现将课程建构过程中的一些小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8.
我园是新开办的幼儿园,周边新村居民人住率较低,因而,入园的孩子较少。为此,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扩大生源。 一、密切家园配合,赢得家长信任 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园的生源。因此,我们从开办初就将为家长服务作为我园的重要工作来做。孩子还没入园,教师们就对每一位孩子进行家访,并请家长带着孩子到幼儿园与老师一起游戏,让孩子与教师相互熟悉,消除陌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农村幼儿园.经常有随父母到外地打工回来插班的幼儿,所以经常听到教师们说:“插班的孩子真是不好管,我不想我们班来插班的孩子……”这学期我们幼儿园就来了几个插班的孩子,在与孩子们共同活动的时候,我确实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幼儿群体:他们有的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眼睛茫然地望着周围的一切;有的趴在桌子上将自己攒成一团,只露出一双眼睛不断地向四周窥探着;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三条指出:"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说明家长开放日已经成为幼儿园必须做好的常规工作之一。从精心准备,引导家长关注焦点;合理安排,全面展示幼儿园课程;转变观念,迎接家长融入课程等策略阐述幼儿园如何有效地组织开放日活动,让家长零距离地接触到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各种活动,真切地看到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自然状态,感性地聆听老师的心声,多维度地学习教养子女的经验,从中建立主人翁意识,与教师共同担当教育孩子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