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无声调语言非汉语母语者和声调语言非汉语母语者为研究对象,以汉语母语者为参照,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纵向考察了被试的汉语双字组声调的动态发展。研究发现,无声调语言母语者和声调语言母语者五项声调特征和四类声调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类型存在着种种差异。同时,非汉语母语者由于受到普遍认知发展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类似的发展特点。另外,声调所处的前后字位置对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的影响也不同。文章还提出造成双字组声调发展非线性和复杂性最重要的原因是非汉语母语者汉语声调的学习方式,即非汉语母语者通过调节不同声调特征的权重来学习汉语双字组声调。  相似文献   

2.
研究考察了韩国、日本和泰国留学生的汉语声调知觉,发现:零起点的韩国和日本留学生的知觉是连续性的,泰国留学生则表现出一定的范畴化特征,但和汉语母语者的知觉模式并不一致;初级水平的韩国、日本和泰国留学生表现出和汉语母语者一致的知觉模式,但在范畴化程度上和母语者存在差别;初级水平的韩国、日本和泰国留学生在知觉的范畴化程度上不存在差别。结果表明零起点学习者汉语声调的范畴化知觉受到母语经验的影响,但音高重音和声调语言的母语经验对声调范畴化知觉能力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声调是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最大障碍。母语为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的声调偏误受其母语声调负迁移的影响表现不尽相同;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的声调偏误类型则大同小异。针对偏误和成因,本文还探讨了在对外汉语声调教学中纠正声调偏误的六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三种语言水平的无声调语言母语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语音产出实验,考察汉语声调范畴产出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汉语声调范畴的发展随语言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表现在不同语言水平的声调混淆类型不一样,以及不同语言水平汉语声调起点、中点和末点的调值范畴的发展程度不同。声调特征的自组织机制制约着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范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视觉加工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声调产出的影响,并引入多模态学习理论通过不同的实验任务考察了视觉加工影响学习者声调产出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在延时测试中,对零起点汉语学习者来说。三周的视听知觉训练没有显著改善学习者的声调产出;(2)对于低水平汉语学习者来说.即时呈现教师的手势可以引导学习者发音器官的运动,可用于课堂上的即时纠音。对于高水平学习者来说,由于四个声调的发音模式已经建立并固定下来,不易受教师手势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汉语声调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不同母语背景的人的声调难点也不尽相同。对阿拉伯语学生的汉语声调感知和发音的偏误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语音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声调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同时也是他们在学习汉语语音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因此,汉语声调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一直是重难点。本文重点分析了母语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归纳总结了留学生声调偏误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声调偏误,提出了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声带控制练习、运用合适的教学技巧三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不同母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有不同的难处,因此对不同母语的学生教学难点和重点也就不同。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阿拉伯汉语初学者双音节词声调的偏误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调查与分析。首先对比阿拉伯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言的声调;然后设计双音节发音调查表并采集语音样本;接着运用Prrat语音软件来分析语音样本并进行偏误统计;最后根据统计的结果来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训练对策。  相似文献   

9.
汉语是声调语言,汉语的声调也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难点,尤其是上声。本文从末点音高、拐点位置以及发音信息三个方面考察汉语学习者和母语者感知上声的线索,从而为汉语上声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庆翔  王怡晴 《现代语文》2013,(7):31-33,161
声调意识是汉语中独特的语音意识,儿童的汉语语音意识和阅读能力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学龄儿童为实验对象,以合成的声调连续体为实验材料,进行范畴感知的实验研究,验证阅读能力高的儿童对声调有更敏感的范畴性知觉,其声调意识优于阅读能力差的儿童。汉语学龄儿童声调意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儿童的声调意识与其阅读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在实际的应用中,基础教育应更注重训练儿童的声调意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儿童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为声调语言,对于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中亚留学生来说,在汉语语音中占重要地位的声调成了其语音学习的最大障碍。汉语声调包括四种基本调型,由其组成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二字连读共十六种基本调型,在汉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偏误情况。为了了解中亚留学生声调习得偏误情况,通过听感实验进行了分析、归纳,针对偏误和成因,进一步探讨了对声调教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运用AX判别分析任务的方法,考察了零汉语学习经验的英语母语者在进行汉语声调辨别任务时的正确度和反应时间。结果表明:总体上被试汉语声调感知正确率较高,女性被试的感知正确率高于男性,男女被试均显现了阳平—上声、阴平—去声、阳平—去声最难区分,阴平—阴平、阴平—上声、上声—上声最易区分,其余声调对子的区分难度处于上述两类之间的感知难度等级。实验结果同时显示,反应时间与判断正确率基本成反比关系。实验结果还表明,其他因素例如声母、韵腹、韵尾等对于汉语声调的感知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阿拉伯留学生汉语声调的听辨实验,指出母语为阿拉伯语的学习者在感知汉语声调时存在较大困难,其难度顺序为:阳平〉阴平〉去声〉上声。阳平和上声、阴平和阳平、阴平和去声是阿拉伯学生最容易产生双向混淆的3组声调。对阿拉伯留学生进行声调教学时应加强听辨训练,在感知系统中强化各调类的调型特征,才有利于汉语声调的正确输出。  相似文献   

14.
由石锋先生发展的语音格局理论及研究模式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利用声学元音图和声调格局图对比研究留学生汉语的元音和声调习得,分析其母语迁移的表现;在外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不仅考察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中母语的正负迁移的表现,而且探究第一外语语音对第二外语语音的影响.语音格局理论还用在研究中介语元音系统建构次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成人对陌生语言(或二语)中音位对立的知觉区分水平有高有低,原因可以从非母语音位对立是否存在于成人母语、非母语音段是否作为音位变体出现于成人母语、音位对立所处语音环境、成人依据母语音系对非母语音段的知觉同化、音段声学特征凸显性等方面来考察。成人对母语以外其他语言语音的感知具有适应性,知觉能力随语言接触的增多逐步提高,并且这种能力需通过语音样例、音位变体的学习来获得。短期实验室语音知觉训练可以促进成人非母语语音知觉与产生。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知觉实验的方法对16位汉语母语者的普通话塞音知觉做了研究,结果发现,汉语母语者普通话塞音的知觉是典型的范畴化知觉,且发音部位和音节声调类型对塞音知觉的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发音部位靠后、声调起点音高较低的音节可使塞音感知边界靠后,边界宽度变大,容易被感知为不送气塞音;反之则反。研究证明:塞音知觉与其声学特征存在密切联系,表现为知觉/声学特征与发音部位间的二分对立关系,以及塞音知觉过渡区与声学断裂带的叠合关系。此外,文章还从发音生理学以及声学角度解释了上述结果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言的俄罗斯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普通话时,"洋腔洋调"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运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单音节声调进行分析,帮助找出基本的声调偏误现象,研讨相应的教学策略,也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从音译外来词入手,通过对比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汉语词汇的声调差异,探讨二语学习对一语语音产出的影响。结果发现,二语学习影响了一语语音产出,表现为:(1)二语水平越高,声调音长越短;双字词前字音长受到的影响大于后字;(2)二语水平越高,音高变化范围越小;双字词前字音高受到的影响大于后字。本文基于语音学习模型模拟了二语影响一语语音的动态进程,以期为跨语言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系统、定量的实验研究为基础,借助Praat语音软件作为辅助分析手段,考察泰国学生习得汉语阴平和去声的语音变异情况,探讨情景语境对学习者语音变异的影响,揭示学习者习得汉语阴平和去声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泰国学生在习得汉语阴平和去声的过程中存在系统语音变异和非系统语音变异;系统语音变异很大程度上受情景语境的影响,非系统语音变异经历了"习得阶段"向"替代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语音变异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了母语语音系统负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峥 《文教资料》2014,(19):161-163
本文试描述分析母语为韩语者对汉语声调的习得情况,分析学习者学习的难点及其成因,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韩国学生习得汉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