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教世界》2011,(9):48-48
魏晋以前的汉字中,是没有“脸”字的,当时表示“脸”意的字是“面”、“颜”等等。 其实,人的面部除了耳鼻口眼、额颊腮颔,还哪有脸可言。“脸”字最早出现时,也没有“颜”“面”之意,只是“颜面”上的某个部位。有的指眼皮,有的是指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单音节语素"感"和"觉"构词情况全面系统的考察,概括了二者的构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单音节语素"感"和"觉"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睑”和“面”是一组单音节同义词.它们似乎都很常见,都可指头的前部。而根据《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本表统计了1977—1982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面材料138000000字。统计字数11873029个),“面”和“脸”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频度分别为0.2854、0.0194;其中,社会科学汉字频度“面”为0.2152,“脸”为0.0276(文学艺术汉字频度,“面”为0.2268,“脸”只有0.0734),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革”时期产生的新词语为数众多,本文对这些新词语进行了概要性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从音节形式和构成情况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此期新词语的音节形式比其他阶段的新词语长,而在构词上,则有高频使用的构词成分多、“数字构词”多、“军事构词”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石门方言里,“儿”有两种基本的构词方式:“非重叠 儿”与“重叠 儿”。这两种构词方式处于不同的历史层面。它们在构词能力和演变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目前,“非重叠 儿”已走向消亡,“重叠 儿”成为惟一的儿化构词方式。新旧两种构词方式的交替在石门方言里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7.
由于"玉"作为"字素"(构字部件)或"词素"(构词部件)具有多义性,汉语以"玉"作为范畴标志的"玉"词群在语义类别上,又可分为不同的小类,这些不同的小类是认知的产物,也是范畴化的结果。本文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对汉语"玉"词群进行范畴化研究,并对其意义理据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给力"是现代汉语中利用汉语已有的语素按照汉语构词规律创造出来的表达新的意义的一个词,它在词义上有多个义项,在词性上可以为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使用。"给力"形象、生动、准确地表达了说话者对事物的看法或心理状态,并有可能对英语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州”与“洲”字起源和演变的探索,分析说明了它们在地名中的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0.
"圪"在怀远方言里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可以兼作词缀和不表义入声音节。怀远方言中的"圪"与晋语中的"圪"相比语音用字相近,语法构词相似,语义表达相通。两种方言在"圪"字使用上的相似性应该为历史移民所致。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方言中,"子"尾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构形后缀。借用类型学研究的视角,对汉语方言中"子"尾的读音、构词、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考察,发现汉语方言中"子"尾虽然在语音形式、构词特征、语法功能以及语义特征彼此略有差异,但它们作为名词词尾标志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同汉语中的某些虚成分一样,是粘附性的虚成分,不仅可以粘附在语素、词上,也可以粘附在短语上。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被XX”迅速流行,“被”字的网络构词形式与传统构词形式显著不同,这既有语言环境的因素,也有语言使用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陈聪 《考试周刊》2013,(89):16-17
在“有”字存在句和“是”字存在句中,“有”和“是”在表显性存在时均在句法形式上有着各自所对应的同构关系.从而导致了二者在语义属性上同中有异.这是留学生在学习这两类句型时易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意象图式上的特点,验证、补充了它们的差异.进一步阐述了二者在表示存在时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语言对社会的反应极为敏感,社会的变化更容易从词汇方面看出来。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语出现在大家面前,如耳熟能详的"正能量"、"给力"、"xx门"、"xx党"、"裸xx"等等。与此同时,随着微博的出现,大量的附缀式复合词"微xx"一组词也涌现在我们面前。在"微xx"一组词中,"微"字作为新兴类前缀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微"字语义逐渐被泛化,并且位置也相对固定,构词能力也逐渐增强。新词语"微"字一组的出现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柯敏 《现代语文》2014,(3):60-62
彭州方言"一天"既有普通话数量短语的作用,又可作副词。本文对彭州方言作副词用的"一天"在语义、形式、语用方面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一天"具有"整天、成天"和"折射情况变化"两个意义;"一"为构词语素,不能替换,"一天"也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在句中作状语;语用上兼备消极和积极感情,口语色彩浓厚,且因主语音节的不同,音律上呈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圪字在武乡方言中运用频繁,它以极强的构词能力组成一批圪字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象声词等。其中,由圪字组成的动词大多为双音节,形容词大多为多音节,表达丰富多样。圪字作为一个构词要素它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独立运用,位于词头或嵌于词之间以增强表达能力。文章就《汉语方言大词典》未见条目及词条虽已列目,但在武乡方言中有不同意义的圪字词作一汇释,并且对武乡方言中圪字词的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期对日后晋语中圪字词的研究提供部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晋语是指山西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语言。它不仅在语音上有其独特特点,在词汇、语法上也别具特色。文章从“圪”字的构词方式出发,分析了“圪”头词中“圪”的性质。且在基础上,讨论了晋语的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18.
依据古汉语语转理论,论证了“颓”与“绎”命名理据义相同;依据单呼累呼的联语构词规律和异文材料,构拟了相关词的远古复声母,找到了双声相转的语转条件,从而认定“颓”与“绎”为同一邑名的语转字异关系。  相似文献   

19.
"腹"与"肚"两词均是指称人或动物腹部的常用词,但它们的使用情况有着明显差别。"腹"曾一度比"肚"使用得广泛,但随着"肚"口语化程度逐渐提高以及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肚子"成为现代汉语中指称腹部的俗称,在口语中"腹"逐渐被"肚"取代,但"腹"并没有退出现代汉语的舞台,反而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应归于"腹"具有很强构词能力的原因。此外,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词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圪"字在武乡方言中运用频繁,它以极强的构词能力组成一批"圪"字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象声词等。其中,由"圪"字组成的动词大多为双音节,形容词大多为多音节,表达丰富多样。"圪"字作为一个构词要素它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独立运用,位于词头或嵌于词之间以增强表达能力。文章就《汉语方言大词典》未见条目及词条虽已列目,但在武乡方言中有不同意义的"圪"字词作一汇释,并且对武乡方言中"圪"字词的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期对日后晋语中"圪"字词的研究提供部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