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借自散曲曲牌系统的曲调[山坡羊][寄生草][锁南枝][黄莺儿]等在进入明清民间时调系统后,无一保留原貌。[山坡羊][寄生草]被民间时调借用之后,衍生出了许多变体,曲调名称也有相应变化。保留使用原有曲调名称的歌谣时调[山坡羊][寄生草][锁南枝][黄莺儿]等,曲调格式与其散曲曲牌母体的格式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变得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对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互动的研究尚处于零敲碎打的阶段,全面研究二者的互动情况,不仅可以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观照文人散曲与歌谣时调各自的发展脉络以及影响它们演进的因素,为中国古代散曲和歌谣时调的专题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补充;还可以启发和引导我们更为全面清晰地感知文学发展演变及存在状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小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小曲是相对戏曲散曲的名称,一般是指明清时代南北曲以外的各种民间歌曲。小曲的“小”,与结构规模上的大小无关,是指它的曲调形式较为简单而已。小曲在民间的俗称很多,如俗曲、俚曲、市井小令、时调、清曲等。  相似文献   

4.
散曲是盛行于元、明两代的曲艺,是按一定宫调的曲牌填写的、能够随乐曲演唱的曲调。中晚唐以来,经过长期酝酿,民间长短句歌词吸收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文艺形式,即散曲。它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自从“一代文学论”及其证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不少学者认同之后,前贤时哲论述元明清通俗文学者日渐增多。但是,对元代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重杂剧、轻南戏,重戏剧、轻散曲,重套数而轻小令的偏颇。尤其对元人小令之“俗”专题系统论述者,并不多见。本文管中窥豹,试图揭开冰山一角,让大家领略一下元人小令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后期,在趋俗乐俗、尚俗师俗的文化氛围中,许多散曲家乐于近俗入俗,乐于模仿、学习在青楼歌馆、市井闾阎间传唱的民间歌谣时调,从而使歌谣时调在整体上对明代中后期的散曲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元明并无"带过曲"的称谓,但从元明曲论、曲选对带过曲的评点、著录中,我们还是能看出当时人的带过曲观念及其变迁。元人的带过曲观念非常随意,甚至自相矛盾:有时将它看作一个整体,演唱时强调各曲牌间的的衔接;有时又随意拆分,作单曲看待。但元代曲选无一例外地将带过曲归入小令,表明二者相较,整一性仍然占据上风。至明代,带过曲入套现象普遍,带过曲观念与集曲观念合流,逐渐成为创制新调的方式之一,带过曲曲牌与单个曲牌的界限逐渐模糊。以此为参照,本文主张将带过曲归入小令,其本质是小令的联唱。  相似文献   

8.
道光年间,无名氏抄录的《京都小曲钞》,内中小曲多数源于之前的明清小曲,少数新出于道光八年之后,既体现出曲牌之间的前后衍生关系,也体现出戏曲、曲艺、歌谣等与小曲的紧密联系,是以相思幽怨、追求爱恋的情歌为主,兼及其他社会生活的小曲集.  相似文献   

9.
在元代,最流行的文学样式是元曲。曲,顾名思义,写出来是为了唱的。那么,古人是怎么演唱元曲的呢?元曲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只有一支曲子的叫小令,有多支曲子的叫套数。所谓一支曲子,就是在一个曲牌下的曲词,所谓多支曲子,则是在同一宫调下,多个曲牌下的曲词,有多少个曲。  相似文献   

10.
明清两代的民歌时调虽然赶不上同时的小说和戏剧那么知名,但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却毫不逊色。明清民歌时调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从《诗经》中的风诗直至南朝乐府民歌,二是唐代初露苗头的俗曲俚词和金元之际勃起而盛行不衰的散曲。明清两代的民歌时调既有共同特点也有相异之处,而且,相同和相异都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1.
宝卷的传承,除了文本传承外,还有以各种曲牌为载体的音乐传承。宝卷音乐属于典型的曲牌联套体结构,是一个完整的声腔系统,根据音乐结构和音乐特点可分为佛教音乐曲牌、词曲小令曲牌和民间小调曲牌。以甘肃岷州宝卷为例,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综合体分层解析,意在理清明清时期教派宝卷中的音乐结构和曲牌类型,客观反映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与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马致远 ,号东篱 ,大都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 ,马致远颇负盛名。有文坛“曲状元”之称。他少年时追求功名 ,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 ,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全元散曲》收录了他所撰写的套数16篇 ,小令 115首。虽然他的作品多局限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宣扬消极遁世的情绪 ,但他的散曲却有着较高造诣。散曲中最有名的又是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  相似文献   

13.
张可久和乔吉的寻梅小令不但代表了二人作品的风格,而且也体现出散曲在后期雅化的趋势。二者异曲同工却又自抒个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的瑰宝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国际学术界,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但通常我们所谓元曲,实际上它包括了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都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可是,国人对于元代散曲的研究,一向看作是壮夫薄而不为的雕虫小技,不大为人所重视。如明代的李开先,藏书丰富,号称词山曲海,然他所刊行者,则只有乔吉和张可久二家的小令;清人号称包罗古今的《四库全书》,对元人散曲,也只列了乔、张二家的存目而已!自长洲吴梅先生,开始着手于散曲园地后,接着有任中敏的《散曲丛刊》及卢前的《饮虹簃所  相似文献   

15.
《十和谐》是明清时调俗曲中的一支曲牌名,流传不广。目前能见到的,仅有明醉月子辑《新镌雅俗同观挂枝儿》、清《万花小曲》、清讷音居士《三续金瓶梅》等收录的几首。关于《十和谐》的来源、形式、流传等内容,学术界更是少有研究,本文拟就《万花小曲》中两首《十和谐》作品同与之同源的其他曲调作参照研究,对《十和谐》的源流、形式以及其在明清民歌史上的意义作一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6.
<正>明清民歌时调小曲是流行于明清时期南北各地城镇市井的民间小调唱词。刘旭青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明清民歌时调小曲传承影响研究》一书(以下简称刘著),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部力作。刘著较全面地挖掘、梳理和探讨了明清民歌时调小曲的文化生态、明清俗曲的音乐形态、明清曲艺学,以及在曲艺、戏曲、俗文学创作中的影响,在俗曲音乐及其传播、民俗文化和方言俗语方面的价值等。主要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曲调源流小考上多有创获。  相似文献   

17.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一作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因仕途失意,曾游历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他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是元散曲中文采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毕生专作散曲,尤致力于小令,他的《小山乐府》集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为元人中最多者。所作多写景言情,感怀不遇,间有不满现实之作。《[越调]天净沙·江上》是他的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小令。  相似文献   

18.
明清民歌时调中的商贾形象呈现出多样性.当时的民歌时调与小说、戏曲等文体也相互渗透、相互推动,既从一个方面显示了明清民歌时调这种兴盛诗体的旺盛生命力,也展示了新兴经济力量与时尚诗体联姻中呈现的商贾形象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19.
汤式是元末明初一位具有代表性和过渡性的散曲家。研究其散曲小令的用韵,将有利于大家了解这一时期散曲北小令用韵的一些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得知:在其161首小令中,押韵方式共6种,有5类7首超越《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与明代前期、中期、中后期代表性散曲家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比较,发现汤式在小令用韵方面还是较为严格地遵守《中原音韵》的韵部押韵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歌时调的影响。戏曲在故事题材的借用、演唱体制的引入、艺术表现手法的模仿、叙事技巧的借鉴等方面,都能看到民歌时调的影子,即使戏曲发展到明清传奇阶段,其演唱机制中,仍有许多深刻的民歌时调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