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生态传播的定义及传播现状铁铮教授曾指出:"生态传播是指人类与生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生态传播既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①这是指广义层面上的生态传播.本文所涉及到的生态传播更大程度上指的是狭义上的生态传播,即通过传媒向广大受众传递生态理念的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运动就已经在公共领域中发展了.  相似文献   

2.
王玉琪 《青年记者》2017,(12):35-36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雾霾、沙尘暴、垃圾、交通拥堵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到我国城市公民生存与发展的权利.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由此,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在对城市生态文明的传播过程中完成的.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的传播中,政府和主流媒介机构是主要力量,也是传播中的主体,而城市中的受众(包括城市的公民本身及公民组成的组织)则是作为城市生态文明传播中的重要参与者,是传播中的客体,城市生态文明的传播也是传播中的主体和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3):42-46
大数据技术强势来袭,深刻改变了传播文明史,使人类进入了主体多元的泛传播时代。受传播生态的影响,泛传播时代的传播伦理责任也应当由规范传播者的传播伦理责任一元论向规范传播者、媒介和受众的传播伦理责任多元论转向。  相似文献   

4.
接受新闻传播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有很大的选择性。如果受众对传播毫无兴趣,就可能不注意它,即使注意也不会持久。因此,符合受众的兴趣,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受众的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新闻信息的特征所引起的,但也和受众自身的状态,如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的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受众自身的状态不同,无意注意的情况也就不同。因此,新闻传播引起受众的注意不仅取决于新闻信息的特征,而且也取决于传播内容和受众的关系。近年来,我国许多新…  相似文献   

5.
媒介生态: 也称绿色新闻,它指的是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向受众传播积极健康的新闻内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使整个社会生态保持平衡的传播制度。 新媒介: 这是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指的是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  相似文献   

6.
传播生态的系统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萍 《现代传播》2006,(1):150-152
传播生态作为一种复杂结构,不是传播学与生态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将生态思维以及由人的活动介入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复合性生态系统的存在状态植入传播学研究中,把传播系统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整体,对其进行层次性、结构性的分析,并在多样化的整体构成(多样的传播者与多样化的受众体)的关系中解析、把握传播生态的系统特性,用以合理性地构建多样化的“主体间”交往互动、互惠共生的生态关系,进而激励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进行合理的能量、信息的互换。同时传播生态更注重研究传播活动及其传播生态平衡的主导者——媒体系统,并从中“找到保持生态平…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微博生态下的阅读新特征呈现出阅读本体新特征和传播模式新特征,阅读本体新特征包括微博阅读的便利化、碎片化、广场化和多媒介化等特征;阅读传播模式构成元素中的传播者、媒介、受众也体现出新特征。图书馆应该辩证对待微博生态下的阅读新特征,不能全盘否定。对于微博,可以做如下手段引导阅读:建立微博精粹电子阅览库、订阅著名媒体微博和名人微博、联合微博意见领袖、培养深阅读受众。  相似文献   

8.
唐弦 《声屏世界》2002,(4):45-46
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空间、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很大变化,传统媒体的受众也在嬗变。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网络传播时代受众的特点,对于传统媒体积极应对新的传播局面,吸引受众,更多地占有媒介市场的份额,十分重要。新的传播格局中的受众处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往往是新旧媒体的复合受众,既上网、又视听传统媒体。受众的需求和活动空间扩大,受众在传播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很大变化。处在传播新格局中的受众出现了一些新特点。1、受众本位意识提升。受众本位意识,即受众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受众对自…  相似文献   

9.
华心怡 《新闻传播》2014,(3):124+126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接收者,用市场经营理论来定位,受众也是新闻媒体这一商品生产者的唯一客户。受众行为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传播备受市场化冲击,探析受众行为对新闻传播的作用与影响,从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过渡,已成为当前新闻媒体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试论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接受者,也是整个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模式和传播效果,也影响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媒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忽视受众的情况,从8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受众本位局面却并未真正形成。因此,无论对媒体还是新闻传播工作者而言,树立受众本位意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的话:在传统媒体积极拥抱新媒体,尝试媒体融合的同时,媒体人也借助微信公号传播信息,发表观点,与受众进行互动。微信公号改变着媒体生态,也改变着媒体人和受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电视媒介传播的有效性,是指电视通过一定传播手段向受众传递的讯息是否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是否对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到引导作用,是否对受众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电视媒介自身而言,传播的有效性也体现在是否满足自身的传播目的,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灾难性事件的电视报道,是电视媒介传播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电视媒介必须采用不同于常规的报道手段和传播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这也是灾难事件报道中电视媒介能否实现传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3.
微博是一种特征鲜明的即时传播媒介,互动性强、媒介整合度高、强弱连接有力等是其特点;本文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作为研究案例,从微博事件的媒介生态因子和传播模式的角度来解读微博事件的叙事文本、受众生态、环境生态,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及传播特点作系统性考察,从而正确把握微博事件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4.
张雪 《青年记者》2020,(6):35-3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媒体生态发生了巨变。具体到视频领域,这些变化体现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分发方式、受众等方面。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视频生态的主要变化,聚焦国内外专业的机构媒体、社交媒体、流媒体,分析我国专业机构媒体在发展视频业务时需注意的问题。视频生态中的变革与机遇1.衰落与崛起:多元行动主体共塑视频生态。广播电视公司是传统的视频生产者,但随着受众习惯的改变,电视媒介衰落,其视频影响力降低。  相似文献   

15.
传播生态的基本框架是信息技术、传播范式和社会行为。岁末电视新闻的传播环境好比是一场盛大的"家庭开放空间",利用其独特的传播范式对受众施加影响。在这个开放的家庭空间里,信息传播是"多重信息流环境中的媒介流"的"家庭传播艺术"——拟态环境,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6.
受众是大众传播的“目的地”,它不仅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大众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受众通过反馈能对传播者及传播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的互联网传播是当下戏曲发展的一个新趋向,也是戏曲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戏曲舞台传播,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受众结构更加丰富和多元,受众性质更加复杂.它的受众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受众、重要受众、一般受众,而且后者可以向前者转化.受众通过互联网媒介接受戏曲也出于不同的诉求,即娱乐消遣需求、社会交际需求和自我认同需求.而社会交际和自我认同是戏曲舞台传播的受众需求中不突出或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今各种各样的新媒介为受众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信息。为了减少不良信息对受众的侵扰,需要培养受众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免疫能力,增强受众的信息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使受众拒绝传播不良信息。  相似文献   

19.
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印刷媒介的生存遇到了巨大的压力,新媒介生态下受众与广告商媒介接触偏好的变化,意味着大众传媒被迫进入了与网络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相互竞争的环境。谁能够理解、跟踪和满足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谁将从传播权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人们对传播体系中的主体概念加强了研究。但是对主体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主体是传者,有人认为主体是受众。总之,在他们看来,主体只有一个。这种看法不能解释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大众传播体系是由传者和受众共同构建的。没有传者,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的存在毫无意义,最终也会不复存在。节目传播环流是靠传者传播的内容和受众的接受、反应共同完成的。在节目传播环流初始阶段,传者是创作主体,决定传播内容的取舍,是传播主体,而当节目内容“及于受众”,受众则会对内容进行“选择”,还会将对内容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