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峻青 《档案与史学》2007,(10):18-26
一 这里记述的,是一位我非常钦敬的挚友——屈原研究专家文怀沙教授.他有一件戏剧性的死而复生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86年10月. 天高气爽.我来到我的故乡胶东半岛,参加烟台艺术节.正当我沉浸在亲切而迷人的艺术享受之中,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文怀沙教授逝世了.  相似文献   

3.
"本我"、"超我",本是心理学概念.作为档史部门,如何由悠然自得、节奏总是慢半拍的"本我",解放思想,超越自己.变成敢为人先、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超我",从而做出让群众认可、领导关注的成绩,一直是镇坪县档史部门今年思想解放大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2010年1月,我带着"世博会"的采访任务在美国底特律采访北美车展.然而,海地大地震的消息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地震发生48小时后,我已然踏上了前往海地的航班.那时的我不知道在那里我可以向谁求助,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落脚,更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遭遇新闻中说的治安事件,心里只想着太子港.又过了一个48小时,夜幕中,我作为上海第一家媒体记者,进入了海地.从"世博会"到"太子港",我接受到的是被连降几级的落差,可是,就在这个克服千辛万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两者的共同之处,这份感悟和经历,实在难得.  相似文献   

5.
我听到丈夫即将"下岗"的消息,当时的震惊令我永远无法忘怀. 那时我们的婚姻已经经历了10个年头,约翰向我表露了对于这噩梦般遭遇的忧虑.他向我保证,将尽一切努力找到新工作来维持生计.我们有3个不到5岁的孩子,还有一个马上就要出世,约翰是全家惟一的经济支柱.  相似文献   

6.
2009年元旦,我远赴东三省,采访了十一运冰雪项目的比赛,见证了全 运会第一枚金牌的诞生.在原驰蜡象的莲花山滑雪场,看着金镶宝石的"璇宝",我止不住慨叹:"全运会,来了!"不过,没想到的足,进入6月后,我奉命走到了幕后,担任了"无名英雄"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8.
在期刊研究方面,张伯海先生是我的坚实引导者,影响至深的当属第一课.那是1991年深秋,他在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任上,我在河南郑州谋饭.有一次,我陪同有关领导到署里办事,他留我在他办公室单独谈了一会儿.所谈其他内容都忘了,但那句"期刊是要死的"是永远记得的.他语调轻缓、舒徐,于我则无异于晴天响雷.  相似文献   

9.
喜欢上书,从我小时候开始.四五岁时,父亲每晚都会给我讲故事,不是儿童书,而是一些大部头——《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之类,像说书人一样串讲.我第一次努力去读书,是因为父亲出差,每天固定的"晚餐"没有了.那时我还不认识几个字,但努力地想要读懂书上的每一个字. 我的启蒙书非常多,最重要的一本是《基督山伯爵》.它可以说是最适合的入门书了——既是名著,故事又精彩,既享受了阅读的快感,又有"我在读世界名著"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0.
我生于20世纪60年代,长在大山里,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父母为了我能考个师范学校,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在80年代,我一个农家娃点着煤油灯昼夜苦读,终于以5门课40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1.
农燕玲:黄老师您好!谢谢您接受<档案界>论坛的邀请做客<名家访谈>.我是主持人农燕玲. 黄世喆:主持人您好!也谢谢<档案界>论坛的盛情邀清,给我一个"被上线"的机会. 农燕玲:黄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幽默啊.  相似文献   

12.
1982年18岁的我刚一出校门,就分配到恩施州档案馆工作.当时,我对档案馆一无所知,以为"档案馆"便是"党案馆",着实让人嘲笑一番.  相似文献   

13.
有位资深记者,也是一家新闻单位的领导.我几次听他发言,每每谈及创业政绩,总结奋斗经历,他都会豁达大度、真挚诚恳地讲上一句: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努力…… 这种善于加一个"们"的说法,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  相似文献   

14.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强调在新闻媒体上表述数量时要用阿拉伯数字.我深表赞同.因为它有简单、易读等优点.但也有不好弄明白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人一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职业选择与兴趣爱好相吻合,我喜爱新闻摄影,从一名基层摄影通讯员走到了河南日报记者这个工作岗位.因此,我天天都在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业,跑遍了河南全省所有的县市和许多边远地方的乡村,每年在基层采访的时间在250天左右,见报照片在400幅以上,连续多年发稿量在报社内名列前茅.新闻摄影是我的生命,是我全部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从业30年来,我最为庆幸的是我从一而终地从事了我深深挚爱的事业--医学图书编辑.虽然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但却让我拥有很多机会和无数医学界名师大家共事,携手完成了一本本受读者欢迎、社会认可、值得称道的专业著作.  相似文献   

18.
1965年6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钢铁冶金系,被留校做院刊的编辑和记者.从此,我迈人了人生的新里程."党员怎么当?编辑、记者怎么做?"这是摆在我面前需要我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在那个年代提倡:遇到问题向毛主席著作请教.我真的这样做了,也确实找到了最好的答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9.
周晴 《编辑学刊》2002,(4):65-66
和郑春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那时,我刚刚进少儿社,在<巨人>杂志工作,记得那时<巨人>上,将发表她的一篇低幼文学作品<贝加的樱桃班>.那年我23岁,才出大学校门,而春华已经小有名气了.我是拿着稿子去请她修改的,以我当时一个大学生的眼光,提出了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让她改一下.我至今记得,那细节中,她写手指受伤的贝加将手指跷得老高老高!而我认为,生活中男孩子应该不会这么夸张!  相似文献   

20.
我的名字叫"李鬼",虽然也是假氏家族中的一员,但我可不象假烟、假酒、假药、假币那样精于包装藏头缩尾,更不象电视片《水浒》中的假李逵那样被真李逵砍了脑壳.我的外表"朴实无华",看上去与"真李逵"一般无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