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典传记和传记文学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传记”的概念演变经历了由包括解经、纪事、写人这样一个复杂、模糊的界定阶段,到单指记述人物真实生平事迹的散文著作这样一个明确单一界定阶段的发展过程。文章沿着这条线索进行四溯探讨。记述人物真实生平事迹为界定标准,梳理古典传记的发展脉络及其各个朝代的发展特点和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
姚鼐的传记理论是传记文学理论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私传可以补史传之阙、选取关乎天下利害的典型材料从简论述、称述传主的善行可以劝谏后人等理论,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所深化创新。  相似文献   

3.
唐元 《天中学刊》2013,(6):89-93
“性善”与“性恶”、“道问学”与“尊德性”、“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汉学”与“宋学”等,都曾经作为中国古典经学的基本流派区分而广为人知。从儒家经典的形成时期一直到当下,可以将儒学史分为经典时代、后经典时代、后传记时代。这样的划分可以看出古来儒学发展的一些趋势,并对现今的中国学术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4.
《两地书》对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作品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原信对照,《两地书》的改动是显而易见的。从传记文学理论“尊重历史”的审美原则看,《两地书》的改动有意篡改了元初的、历史事实的真实,呈现的是作者彼一时的现实的内心真实。这种改动是由当时的客观环境和作者的主观意识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赵山奎博士的《精神分析与西方现代传记》,2010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是作者在南京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扩充而成的。全书23万字,除导论和结语外,可分为“历史篇”、“解释篇”和“论争篇”三大部分,主要内容有“弗洛伊德的传记遗产”、“弗洛伊德之后:实践与理论”、“暧昧的童年”、“‘性’的迷雾”、“疾病的隐喻”、“愧疚的深渊”、“梦的解析”、“精神分析与传记的真实”、“精神分析与传记中的移情”和“精神分析与传记伦理”等10章。本书对传记文学研究以及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山奎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负责人。  相似文献   

6.
从古代文、史两家由合而分的变化的背景看 ,司马迁的《史记》作为历朝“正史”的开山之作 ,在写人艺术方面表现出了令人惊异的超前性 ,奏出了许多暗合现代传记观的精彩乐章。司马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与其文、史并重的思想观念不无关联。其后的正史受“文史异辙”的史学观念影响 ,普遍存在作家主体意识的消退、人物形象的干瘪、语言的枯淡病症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讲史小说《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的联系与区隔说明:“文”与“史”固然不宜截然分家,但决不能混淆,文史各有职能侧重,文学求美,史学求真,二者的主要功能不能相互取代,以文代史,便会导致“观者惑乱”。作为“观者”的我们,要想在历史真实的认识上不受“惑乱”,应当学会把握信史与史传文学的联系性与差异性,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主体意识导引下。历史观与史料、历史与戏剧的二重有机整合,是构成20世纪40年代史剧思维运作的中心环节。剧作者普遍注重主体史观与客体史实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把它上推到历史真实的层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的想象、虚构与创造,把历史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将“史”与“剧”这两种异质的元素熔铸为艺术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史传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的特色决定了东方传记的公家性与短篇性。西方史学由于国家色彩弱,就诞生了偏重个人生活的传记,而到了近代自由社会,才终于产生了长篇传记。长篇传记是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来的舶来品,在中国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种变化,从深层的社会背景来说,就是中国社会,从“大历史”到“小历史”的转型,从而丰富了书写历史的方式。传记有传记的市场,大历史有大历史的市场,这将是中国未来史学的两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艺术真实一直是贯穿西方文论史的问题,“文学克隆真实”就是“摹仿说”、“镜子说”、“再现说”的现代版本,而且在强调对客观对象摹仿的逼真性、客观性方面,“克隆说”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走上了极端。但说到底,“真实”只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把“克隆”这一科技用语贴在文学的标签上,极端崇尚“真实”,完全取消了创作主体的能动创造性,显然不妥。《当代》提倡文学贴近生活、贴近真实的良好用心虽然可以理解,但绝不能以理论上的偏执作为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