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  相似文献   

2.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3.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写过多少篇遵命的作文和论文,已经记不清楚了;惟独有一篇饱含着感情的自由命题作文,至今记忆犹新。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写这篇“作品”时我12 岁,是初中二年级学生,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我的祖  相似文献   

4.
<正>我刚当班主任时,每周有十二节课,本来时间就不够用,再改周记简直占用了我所有的课余时间。于是我巧妙应对,批改周记时,比较好的写“优”或“良”,差一点的批“中”,没眼看的写个“阅”字就算批改完。这是我给学生和自己双双减负的“杰作”,这样持续了一年多。班长陈翠娟每一篇周记都写得工工整整。在一篇周记中,她担心自己的梦想太高远,难以实现。我第一次在“优”之外写了两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想到,  相似文献   

5.
汪金友 《河北教育》2004,(12):41-42
有人问我:“你写了这么多篇作品,最满意的一篇是什么?”我说:“是我的儿子。儿子的进步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是任何作品都不能比拟的。”的确,20多年来,我也始终是把自己的儿子当做一篇作品来塑造、来创作、来雕刻的。  相似文献   

6.
“我的成绩一般,爸爸花钱找关系硬是把我塞进了快班。但是,我现在很想进慢班……”这是学生小曼(化名)的一篇周练。由于她不敢直接对家长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能通过写作的方式希望父亲能够了解自己。  相似文献   

7.
“千万不要把孩子看得比自己的生活伴侣更重要”,这是我前不久在四中家长论坛上说的话。由于当时没有时间解释,所以我答应家长,就这个观点写一篇博文。  相似文献   

8.
背景说明:一位学生向我推荐“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我改变的事物》,要我在课堂上讲讲。读罢全文,我受到深深的震撼。我把文章印发给学生,要他们先谈谈自己的看法。看法不一,有认为是一篇老土的无聊的文章。有认为是一篇深刻的文章。我发下小纸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解读,把“这是一篇关于____的散文”一空填好交上来。学生看法各异.“改变”、“命运”、“生命感悟”、“人与自然”、“瞬间与永恒”、“寻找精神家园”等词语出现频率较高。说明学生还是基本  相似文献   

9.
这是为什么?     
有一件事,犹如大树的根一样,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一想起这件事,我就想问:“这是为什么?”记得那是去年春天,学校组织了一次以“学习雷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活动中,要求全体同学每人写一篇有关这个主题的作文,每班选择一篇,由被选中的同学自己在“学习雷锋”总结大会上演讲。我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这篇作文中浸透了我和父母的汗水!为了这篇文章,一个月  相似文献   

10.
上午上班时,办公室的陈老师说,他从《读者》上读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大致是说:如今这社会,谁如果觉得离了自己地球就不转了,那他肯定是一个“神经病”。听了陈老师的话,我暗暗告诫自己:以后在单位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儿!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去感受、理解课文。笔者在《狼和鹿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曾实践过这一教学理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这一课的课堂教学片断笔录如下:我首先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上课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课文时存在的问题。忽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还不明白,谁是破坏森林、造成生态失衡的罪魁祸首呢?”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他们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于是就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2001年底,我写了个短篇小说《父亲和城市》。上海《少年艺》在刊发这篇小说时,却把它安排在“纪实学”专栏。收到样书后,我有些迷惑,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编辑部那样编排是有道理的,我那篇作品写得太真实,如同一篇实实在在的纪实学,其实却是篇虚构的小说。写这篇小说时,我心底很苦涩,含着泪写,当写到最末一段时,我已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哭出了声……  相似文献   

13.
这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以“的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自己的特点.顺便把新学年的目标也写进去。我想这样的作文,学生一定会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没想到事与愿违,学生写出的大多是“平凡的我”。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就连新学期的打算也只是“好好学习。争取不拖班级后腿”之类。  相似文献   

14.
安宝锐 《作文》2023,(41):6-7
<正>晨读课快结束时,刘老师一进门就阴下脸来,眼睛里似乎火星子乱蹦。顿时,我有一种不妙的预感——刘老师这是要罚人的节奏呀!我会不会是那个倒霉蛋?我心里七上八下,大脑高速运转,搜索着自己前几天有没有错误的言行。突然,我的思路被刘老师严厉的话语打断了:“懂不懂什么是一天一篇素材?有谁写够了五篇?”我慌了,因为周四的素材没写。结果,班里竟没有一个人写满五篇。“你们这是全军覆没啊,都给我举着手站起来!”刘老师大吼一句,愤怒指数直线上升。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2010年安徽省的中考满分作文。立意新颖、深刻。考生由西方哲人的话引出自己对不会变的感受,而给自己感受的是李白的送别诗。自然引出文题的关键词“秦楼月”。“秦楼月”永恒不变,就像那情感,就像儿时父亲那抱着“我”的臂弯,  相似文献   

16.
这是我自己创(chuang)作的一篇小童话。这篇小童话,我写得好开心!——我好像和几只快乐的小蚂蚁,高高兴兴地出去游玩了整整一天,从“天亮”到“太阳快要落山”。小蚂蚁旅(lǔ)行,就是投(t6u)入大自然的怀抱。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以“倾听”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开篇以骄阳似、火反衬“我”的内心世界失去了阳光,引出爬普陀山倾听天籁,这是“凤头”。主体写“我”微合双眸,倾听山林鸟鸣、溪水潺潺、风吹叶飘,体会大自然的昭示,这是“猪肚”。然后以爸爸的话揭示自信自强的人生哲理,画龙点睛。末段象征“我”已重树人生信念,成为了阳光女孩,这是“豹尾”,且首尾呼应。作把“倾听”作为自己心灵轨迹演变的魔法石,不仅切合话题,而且立意深刻鲜明。  相似文献   

18.
征文述评     
总体来说,这十一篇作文都很不错,小作者们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关于自己名字的故事,可谓“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但因这十一篇文章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我评出了五个奖项。下面就是这些具体的奖项:《“真灵”》这篇作文十分有趣,以特别的方式开头,诱起了读者的兴趣,而且语言活泼自然,题材新颖,使人读来耳目一新,所以非“新鲜有趣奖”莫属。《我有一个好名字》这篇作文,小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新鲜词汇,使文章的语言很饱满,所以它获得了“语言丰富奖”。《取名记》这篇作文结构完整,而且对每一个新名字的过渡都很…  相似文献   

19.
《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课文并不是一篇纯粹的科普说明文,文中流淌着浓浓的情感,这情感的源头来自本文的主人公——“母亲”。慈爱的母亲靠养蚕来满足自己儿女的最大愿望——供他们上学,将儿女培养成才。在养蚕的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与艰辛,这艰辛在幼小的“我”看来无疑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他由此更加热爱“母亲”,以致几十年后“母亲”养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激起他提笔来写这篇散文。   因此,在施教中,应该披文入情,把传授科学知识和体会母爱结合起来。粗读课文,便可感知该文是按春蚕…  相似文献   

20.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鲁迅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总结历史和现实阶级斗争经验的重要论著。鲁迅自己很重视这篇文章,说:“论‘费厄泼赖’这一篇,也许可供参考罢,因为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写的。”鲁迅在这篇光辉著作里,提出了著名的“打落水狗”的主张。这一主张,贯穿了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