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病句指正     
《安徽老干部》杂志1996年第1期《立足全局落实责任切实做好老干部工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安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各个时期牺牲的先烈和建国后仍然健在的6万多名离休老干部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以上引文中打横线的那个短语至少存在4个问题:①“牺牲的先烈”不妥。“先烈”是“对烈士的尊称”,而“烈士”是指“为正义事业(特指为人民革命事业)而牺牲的人”。既然烈士是“为……而牺牲的人”,那么“牺牲的先烈”则等于说“牺牲的为……而牺牲的人”,显然重复,“牺牲的”3个字多余。②“建国后仍然健在的6万多名离休老  相似文献   

2.
“牺牲”一解●肖杨早先回国的陈章良说过:“中国的强大需要许多人做出牺牲,我们也许注定是牺牲的一代。”新近带动一个群体回国的颜光美又说:“中国的强盛,还需要一代人的奋斗和牺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已是尽人皆知。要强大也要有牺牲,则是这一代留学生的独特认...  相似文献   

3.
一、牺牲现在一般给“牺牲”注释为“祭祀用的牛羊豕之类”。此注释不可谓不对,但有缺点,未说明“牺牲”的确切含义。《春秋左传正义》云牺牲玉帛“四者皆  相似文献   

4.
梅岭三章 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 【借鉴与提示】 陈毅同志的《梅岭三章》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和炽烈的战斗精神,是感人至深的无产阶级的正气歌。这三章诗用的是旧体,但却赋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堪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典范。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指墓穴,是说牺牲以后。“旧部”指牺牲的将士们。当然,牺牲以后是不可能“招旧部”的,而“阎罗”本来就是封建统治者为麻醉人民而臆造出来的子虚乌有的东西。这些字眼表面上似乎有些迷信色彩,但陈毅同志随手拈来,  相似文献   

5.
要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让他们掌握运用思维连续的方式。一、步步质疑,努力开掘。下面以一则材料引出的命题《漫谈“牺牲”与“教训”》来谈谈怎样引导学生“步步质疑”的:“为什么会牺牲”?“吃毒物”。“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做‘第一个’不容易,说明不了解毒物的性质而吃了就会作不必要的牺牲”。“你能从社会变革的角度举出历史上‘第一个’吃‘毒物’作不必要牺牲的例子吗?”“象商鞅、吴起及‘六君子’……”“他们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6.
《华章》2012,(22)
便携音箱从诞生起就是“为音质牺牲便携”和“为便携牺牲音质”的矛盾体,不过市面上还是有同时做到了便携与音质二者兼顾的产品,不见不散LV260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对青少年一直努力从小培养他们“舍己救人”与“勇于牺牲”的精神。1987年开始实施的《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更是把“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作为青少年的行为规范。而长期以来,敢于牺牲的“小英雄”在中国社会的舆  相似文献   

8.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中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申,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中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9.
日本侵华期间英美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利益的阴谋活动。因沿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历史上是否存在远东慕尼黑阴谋”,这是研究太平洋战争前中美日关系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对此的争论有,如何看待美日谈判?美国是否以牺牲中国来实现对日妥协?争论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10.
自读《刘胡兰慷慨就义》一课后,老师要求学生用“就义”一词造句,从中发现不少同学对“就义”的含义理解得不准确。如“马永年叔叔与歹徒搏斗,光荣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慷慨就义”……。很显然,句中的“就义”均应改为“牺牲”。细细揣摩,便会明白:“就义”与“牺牲”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句诗长期以来被人们用来形容教师。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学生发展的“蜡烛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惯性定位。在这种牺牲精神的引导下,教师是否能够感受到幸福?  相似文献   

12.
“秦晋之好”源于“秦晋之匹” ,本是牺牲个人幸福而进行的政治联姻的集中表现 ,后引申为门当户对的婚姻 ,但决非比喻美好姻缘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需要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道德需要培养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注重从应然层面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如人“应该”讲道德,“应该”无条件地为成就道德而舍己、牺牲、奉献、利他,这种牺牲是人的义务。但问题是,人何以需要道德?如何才能使人具有道德?道德与个人幸福是否有关?如果完全无关,人怎么可  相似文献   

14.
黄花岗之役 ,亦称“辛亥广州起义” ,前者因革命志士将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郊外黄花岗而得名。开始合葬时 ,只找到 72具烈士的遗骨 ,故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说。民国初年 ,烈士墓修葺扩展 ,孙中山亲笔题碑“浩气长存”。 192 2年 ,查得七十二人全部姓名 ,次年 ,于碑旁立石记名 ,从此 ,七十二烈士播名海内外。课本第 80页注 :“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党人 ,实际上不止此数。”“实际上”究竟是多少人呢 ?笔者查找资料后确知 ,实际此次战役牺牲的烈士共有 86位 ,其中华侨有 2 9人 ,占烈士总数约 1/3。黄花岗八十六烈士$…  相似文献   

15.
林涛 《新疆教育》2013,(16):95-95
近年来,我们身边出现了许多未成年的见义勇为者,有时为救别人,不仅牺牲了自己,而且也没达到救助目的。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见义”应当“有为”,未成年要充分考虑到自身能力和“为”的最佳方式,争取通过智慧取得最佳效果,不作无谓的牺牲。因此,我们更提倡“见义智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第19课《金色的鱼钩》:①“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照顾”是班长的任务,他就是为此而牺牲的,应重读予以突出。②“两鬓都斑白了”,这是班长的外貌特征。“斑白”要读得慢而重,突出他长期为革命操劳,表现出朗读者对他的敬仰心情。③“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呢”。加点部分与“两鬓都斑白”相呼应,为最后牺牲埋下伏笔,应重读。④“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重读“草根”、“鱼骨  相似文献   

17.
如何对待生与死、得与失,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虽然死去,但又活着;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确已死去。即使是同样作为生理上的生命消失的“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有的流芳千古,有的遗臭万年。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道德“总是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普列汉诺夫选集》第一卷第551页)在这种意义上讲,没有牺牲就没有道德,要研究道德就得研究牲牺。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评价牺牲的道德价值,探讨牺牲的道德基础,分析牺牲的道德意义,对于我们发扬无产阶级的献身  相似文献   

18.
1、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课文中说,蚋并不弄死或吃掉蝉,只是在蝉卵里换上蚋卵而已,故此处的“牺牲”一词用得不当。宜将原句中的“让自己牺牲”改为“让它毁掉自己的卵”。 2、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课文中说蚋要在蝉卵里换上蚋卵,蝉卵里换上蚋卵以后,蚋卵业已受损,而如是“混进异类的卵”,那原来的卵(蝉卵)必定完好无损,只是把  相似文献   

19.
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的教师范美忠弃学生不顾,第一个跑出教室,尔后称“只有为了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亲,我也不会管的”。他还解释说:“你有救助别人的义务,但你没有冒着极大生命危险救助的义务。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从利害权衡来看,跑出一个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一些教育现象日益使人困惑.那就是:每年都有数百万学生失学,每年都有上百万学生靠“希望工程”才得以维持学习,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少数“重点中学”却在办学条件上日益现代化,甚至连香港的中学也不敢望其项背.另一方面,尽管淡化“重点”的呼声日益强烈,然而仍有极少数中学校长抱住“重点”不放,竭力为其存在寻找理由.其逻辑是:为了培养“天才”,现有的以牺牲大多数一般学校为代价而倾斜于“重点学校”的办学政策,虽然是不平等的,但这是“穷国办教育”的效益需要.根据其逻辑,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只能以牺牲数量占大多数的“鱼”为代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