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9,(11):40-51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媒介仪式"和"媒介事件"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概念。媒介事件着重阐释大众媒介在特殊时刻整合社会的功能,取向于功能主义的、新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媒介仪式着重揭示大众媒介建构社会中心的神话,取向于反功能主义的、后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同时,二者又存在一些共性,它们都以电视传播为范例探究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都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媒介(传播)的仪式性特征。媒介事件理论的动态发展,尤其是仪式性的消退,使它与媒介仪式的共性相应减弱。  相似文献   

2.
钟妍 《东南传播》2012,(8):189-191
1992年法国传播学者戴扬和卡兹撰写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首次提出"电视的仪式角色"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阅兵盛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些事件经由广播电视大众媒介的直播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仪式行为。媒介仪式传播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创作,本文试通过对以庆典、开幕式解说为代表的媒介仪式有声语言的分析,探讨有声语言在媒介仪式中的作用与要求。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形态,电视媒介事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探讨电视媒介事件凝聚社会、融和情感、增进团结、传承文化、确认秩序的重要仪式功能,考察电视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特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介的发展重构了社会传播生态。在泛众传播语境下,作为共识性仪式的传统媒介事件让位于作为冲突性实践的网络公共事件,探索新的共识凝聚方式被提上议程。本文认为,网络公共事件的常态化并不代表共识基础的完全丧失,原本由传统媒介事件提供的仪式整合功能可以在公众一致性的话语实践中重新实现。为了实现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社会认同重构,应当从话语争夺、多方协作、培育"公共理性"等思路出发对公众展开话语引导。  相似文献   

7.
媒介仪式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媒介事件,而媒介事件的种种仪式化特征又是其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来源。以我国特殊的媒介事件——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在对其进行性质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具体的仪式化的组织方式、表现方式和接受方式,并由此寻找"春晚事件"巨大影响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媒介发展对仪式的影响及媒介仪式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分析媒介符号和媒介偏向的变迁,探讨仪式和媒介仪式以及他们发挥社会化功能的机制随媒介的变化。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媒介变迁促进了仪式的发展;时间偏向的媒介加强了仪式的历史性;空间偏向的媒介为仪式向媒介仪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广播是转变的起点;同时空间偏向媒介的及时性、扩张性弱化了仪式的历史性和重要性;第三,媒介仪式扩展了仪式的传播空间,加速了仪式世俗化、观众和表演者的分离、仪式主题变异以及受众对仪式价值的评价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诺贝尔颁奖典礼是一种"加冕"媒介事件,也是媒介仪式,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这种媒介事件和媒介仪式中形成了众多话语功能,最显性的功能是使诺贝尔奖得以合法化和权威化;以媒介接触范围划分,媒介技术也区隔了社会类属——"参与者"与"旁观者";同时也很隐秘地展现了权力主体的神圣性与合法性,这一权力主体包括西方的价值体系和精英文化类属;最后还形成了对授奖方所属的瑞典北欧文化与获奖者所属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秦斯  丁沁怡 《新闻世界》2013,(11):222-224
本文以"3·15晚会"为范本,首先分析该媒介仪式在构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三方面表征;其次,结合消费社会等相关理论,深入剖析了"3·15晚会"如何利用媒介仪式的商品性和仪式性达到其传播意图;最后反思媒介仪式的传播局限,旨在为更好发挥媒介仪式社会建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电视媒介事件已成为生活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选取三个实际案例,即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直播视频,利用电视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来具体分析,探讨出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信仰共享以及整合维系民族自豪等方面的重要仪式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浅析媒介事件的仪式直播如何建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2.
结合"信息传递"与"媒介仪式"两种研究方法,本文建构了基于传播过程的"媒介仪式"研究框架,并通过对"蚁族"群体的实证分析阐释了媒介的仪式性功能。社会"媒介仪式"大体上分为身份导入、互动开展和认同形成三个阶段,其实质是符号身份与社会接纳的形成,整个过程为媒介所主导,"舆论共振"则是其形成影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是一个文化共享的过程,媒介事件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得以展现。媒介仪式由于媒体的放大作用,关注度高,因此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来说是良好的契机。本文试图从媒介仪式角度分析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媒介呈现,从中探析媒介仪式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4.
围绕社交电视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一种现代性的媒介仪式,它包含着聚集性的观看行为、符号的汇聚与传播、社会关系的表达与群体认同.当认清社交电视的仪式化特征后,重新审视社交电视的价值,它正是通过互动设计唤醒情感、重塑身份,引发媒介的权利的更迭.因此,在媒介仪式观的关照下提出"事件+话题"直播+场景"生产+互动"三条社交电视发展策略,为社交电视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是近年来中文传播研究中被广泛引用的两个概念,但一些引用中,存在着误读、误用。本文想对《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两本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重理,以期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戴扬和卡茨所著<媒介事件>中阐述的理论分析2008年3月31日"北京迎圣火暨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启动仪式"电视直播活动,结合央视在此次直播中体现的媒介事件特征,从直播脚本、播出效果等方面分析电视直播对社会仪式事件的反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与传播的研究中,无论从宏观层面分析乡村社会信息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社会信息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还是借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微观层面考察具体场域中民族社区和日常生活的变迁。这些研究取向都要面对如下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这些研究中寻找到不同个案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民族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将民族传播的研究置于"媒介化社会"的语境下,提出民族传播研究的三个基本概念,即"媒介化"、"日常语态"和"超越乡土",并阐述这三个基本分析概念的彼此关联。最后,文章提出民族传播研究的进路应该把握住"媒介在场"、"媒介逻辑"和"媒介意义"三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运动盛会、文艺晚会、国庆阅兵作为实践案例,从仪式传播的视角探究了媒介事件中音乐的功能、效果和话语的表征实践,以突出音乐的社会意义建构及其在媒介仪式的"巨大话语系统”中所体现的文本特点、现实价值及主流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9.
媒介化社会是人人皆有的生活体验,是从媒介研究视角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一种宏观概括。社会的媒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步。作为一个预设前提,社会的媒介化是诸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媒介化社会的内涵,也对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构成挑战。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人类传播活动当作仪式纳入到研究视野,启发我们寻找新的研究路径,这可能最终引起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和媒介仪式理论为视角,观照中国春节仪式传播的变迁。春节仪式的传播形式从群体仪式向媒介仪式转变,传播内涵从神圣向世俗转变,传播功能从文化认同向娱乐大众转变。仪式传播的转变,稀释了春节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恢复再造传统群体仪式,虔诚塑造媒介仪式,对于传承和保护春节文化遗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