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精神支撑和立足根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和认同,既能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又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并从社会、政府、高校、家庭四个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强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族群归属体现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因此,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着力点应是中华文化认同。全球化对中华文化认同形成了冲击,应通过加强母语教育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强各民族文化整合来增强国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3.
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和源泉。和谐文化通过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认同,增进民族自豪感,维系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情,而起到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作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坚持和谐理念:用和谐理念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各种地域文化发展的关系;用和谐态度正确对待外域文化;法治文化与和谐文化相融合。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得以延伸,是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它们之间相互链接、依次递进、循环论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五个认同"内涵丰富,实践形式多样,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从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四个实践向度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客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群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作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族群,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的产生根源于其共同的历史记忆。主要包括自身为起源于中原的正统汉人,历经艰苦卓绝的迁徙和抗争,不为他族群所同化的文化坚守。共同历史记忆在客家族群认同中主要表现为中原意识、抗争的族群性和对文化的坚守。历史记忆渗透于客家文化之中,通过客家民居建筑、客家话和客家山歌等象征符号进行文化表述。共同历史记忆成为凝聚客家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客家族群认同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实现维吾尔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需在中华认同的框架下构筑其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中华民族、中华国家的心理归依、文化归属、身份认同和情感依附。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意识、心理基础;中华历史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史实基础;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族属基础;中华国家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制度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整体,最终指向是中华认同。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二者是协同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五个认同"的根系与力量,"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与动力。其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基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核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根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关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归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五个认同"为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增强"五个认同"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导向和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青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概念的解读,分析了统一性建构的重要性。笔者从实现两者统一的前提出发,通过保持青年个体社会化的延续性、积极建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构建青年积极的自我认同及青年的自省与调节几方面,实现青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而迫切。教师要深刻认识并主动回应“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要求,以强大使命感和责任心,引导和促进学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切实担当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根基。现有研究主要以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社会认同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问题。内地高校港澳台生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力量,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对象,但是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与研究。通过内地两所侨校的问卷调研,可以发现,内地高校港澳台生的文化认知偏好以视觉感官为主;文化情感表现出较强的文化自豪感、归属感与效能感;文化实践的表现是积极向上的。内地高校港澳台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既包括个体性格特征,也包括社会化环境。基于这种“双重影响”,应该从家庭、学校、媒介、同伴、个体性格塑造等多渠道增进内地高校港澳台生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人类确实面临着众多的冲突,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难以让人们认同。因为它不符合中华文化和合的理念与精神。和合的理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是承认冲突,又超越冲突,注重不同事物的和谐统一而创造出事物的理念,和合的理念渗透在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证明。“海纳百川,有穷人乃大”的和合理念和精神是成就蝇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本原因,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也同样如此,美国之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合理建构、宣传教育和践行等三个维度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就是要建立起一个旨在为人们所认同与遵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呈现出社会主义的精神自我,必须坚持历史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的统一,体现继承与创新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中华文化认同教学是助其落地的一种尝试。以文化认同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机制为依据,中华文化认同的概念框架包含三个彼此关联的要素:中华文化深度探索、中华文化广度探索以及中华文化身份承诺。据此,语文课程中华文化认同教学的实践路径有三:一是通过文化记忆和文化体验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度探索,二是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反思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广度探索,三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挖掘与内化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文化身份的承诺。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要树立文化自信,保持对中华文化坚定的信心;同时应该科学理性的看待传统文化,提炼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动漫产业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动漫产业的中国之路,主要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产业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有"中华文化内涵"。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是创新地应用与传播中国文化的前提与基础。立足本土文化,最容易激发文化同理心,获取广泛的文化认同。其次,是产业拓展必须是"中国模式"。那么中国动漫产应该如何转型和真正做到由内到外都是"MAND IN CHINA"的呢?  相似文献   

17.
民族性与民主性:两种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水兵 《教育学报》2013,9(1):21-26,36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认同为核心,涉及共同血缘、地域、历史等文化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以宪法认同为核心,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两者共存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良性互动,应有机地统一起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走向宪法爱国是时代发展趋势,民族品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仍然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公民教育在两者张力之间培养既有民族品格和民族性精神,又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理性爱国公民。  相似文献   

18.
从海峡两岸文化大交流的角度,阐述两岸交流的背景和原因,认为两岸文化大交流对台湾同胞认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特质,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了这样的文化认同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华民族应当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应当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应当以孔子思想为主体。中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主体,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实质上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权,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慧命,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泰国华人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认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对泰国北部最大华人社区美斯乐乡的华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及中华文化认同等情况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从20世纪中期至今,美斯乐乡华文教育经历了起步、骤变、复兴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教育内容与教育效果不同,在华语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两个层面产生了代际差异,从第一代华人到第三代华人对于这两个层面的认同逐渐降低但幅度较小。美斯乐华人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也呈现代际差异,老一代华人更偏向情感认同,主要体现在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上;而新生代华人更偏向工具认同,尤其注重网络文化层面。建议从增加中外教育合作交流机会、拓宽民间华人联系渠道、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建设三个方面,建构海外新生代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