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宋朝高丽交聘考孙建民顾宏义⒇公元10—13世纪,东亚大陆辽(或金)、宋、高丽大三角的形势格局,使得中原的宋王朝和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不断调整与发展外交关系。宋人江少虞即指出:“高丽自五代以来,朝贡不绝。朝廷每加爵命,必遣使以奖之。”①可以说,高丽朝贡宋...  相似文献   

2.
《家教世界》2013,(Z1):76
苏东坡在历史上,有一桩"智退辽使"的美事,至今还常被人津津乐道。宋朝神宗时,邻邦辽国强大,宋朝每年要向辽进贡大批的黄金、丝帛以保和平。但辽国在文化上和宋朝相比,还是落后很多的,所以辽主耶律洪基很不服气,总想在这方面再压过宋朝才好。于是在一次遣使来宋朝索取贡品时,就出了个奇招。辽使在奏完正事后,便对神宗说道:"俺辽国与宋互为友好,不在战场上分胜负,但如能在诗文上较长短,也属美事。俺国有副对联,现在先呈上上联,请贵国对答,  相似文献   

3.
出使行程录是宋代使臣出使归来后,要向朝廷上呈的一份奏文。《使契丹图抄》又名《熙宁使虏图抄》,它是沈括在使辽谈判沿途过程中的考察记录。出使行程录记载了出使途经地点、沿途路线、地形、里程、出使国家的典章制度、乡风民俗和双方就具体问题的交涉过程等。这些行程录可以作为研究辽代风俗的重要素材。文章从《熙宁使虏图抄》等宋使行程录出发,进一步了解契丹人生产生活和衣食住行的风俗。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期,为防御西夏和辽的侵入,宋廷在陕西、河东、河北三地率先设置了常驻地方的安抚使路,设立经略安抚使主持一路军政,对宋代的军事、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河东路经略安抚使是河东路的最高军事长官,由并州知州兼任,该职始设于宋夏冲突升级之后的1041年,而非以往论著一般所认为的太原入宋的979年;实际莅任其位的有53人;作为守边重臣,朝廷对其人选比较重视,据现有资料可知,大部分经略安抚使均能不孚众望,守边有方,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
辽宋天池之争是双方河东划界中的一个典型,天池位处北宋宁化军北,辽朔州之南,天池之争持续三十余年。辽宋天池之争,较全面地反映了辽宋河东地界之争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6.
耶律隆庆是辽景宗次子、圣宗耶律隆绪之弟,是辽朝中期最重要的皇室宗亲之一。他担任南京留守19年,稳定了辽朝南部边境,为对宋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澶渊之盟”签订后,他推动辽宋之间的边境互市贸易,促进了辽宋之间的经济往来。在承天皇太后的宠爱下,他养成了桀黠的个性,对辽圣宗的皇位造成威胁。不过,辽圣宗并未激化其与耶律隆庆的矛盾,维系了辽朝中期政局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沈括使辽不但没有地界误朝,反而坚定地捍卫了宋朝的领土主权,维护了宋朝的利益,所谓的沈括使辽地界误朝说只是一种没有事实根据的诬蔑之词。  相似文献   

8.
云弓 《教师博览》2010,(4):33-33
传说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使。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出了个上联请其属对: 三光日月星。 这个对联看似简单,但却有个暗藏的埋伏,因为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  相似文献   

9.
北宋送人使辽诗是为送别友人使辽而作,既是送别诗,又具有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特质,是宋代诗歌中的特殊类别,也是令人研究宋辽交聘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节院使在辽代得到了大范围长时段的设立,它属于辽双轨制政治体制的南面官系统,沿袭唐制并具有唐代节院使的职能。石刻文献中的节院使材料丰富了辽代官制研究的史料基础,有助于对辽代官制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金代儒学发展略谈魏崇武在北方,金代儒学承袭了辽和北宋的传统。金朝建国之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除了对主动投靠的辽宋旧臣委以重任外,还通过采用科举考试以及扣留宋使等手段,大量收罗儒学人才,改变了质而不文的落后面貌,从国家制度、政策、语言文字到风俗...  相似文献   

12.
辽宋对峙时期,由于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双方通过贸易进行物产交换。交易方式既有官方设立的榷场贸易,也有非法进行的走私贸易。本文以辽宋对峙时期的缘边民众为视角,分析榷场对边民生活的影响及边民作为走私主体之一的活动情况,以了解辽宋对峙下的边民在双边贸易中的地位及自身生活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北宋对外的种族战争从开国以来一直进行不息。拋开契丹(后称辽)不谈,宋廷和西夏的军事和外交关系,历真宗、仁宗、神宗三朝,一直都很紧张。西夏国主李元吴经常强兵压境,宋廷虽先后起用夏竦、范雍、范仲淹、韩琦等著名将帅,但也不曾收复广大失陷的土地。到了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廷终于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与西夏达成协议;由宋册封元昊为西夏国主,岁赠大量银绮绢茶等物,军事上才算告一段落。然而宋夏之间断续的战争足足经过十年之久。宋廷在作战期间,军需浩大,向人民征(?)频繁,而公役的苛重尤使当时人民备尝说不尽的苦累。一方面国內贫富悬  相似文献   

14.
本学期,我为师院历史系实习同学作了一次初中中国古代史的观摩教学。教学内容是《辽宋夏金的关系》一章的前一部分,从“辽和宋的关系”到“金的建国和辽金宋的关系”。茲将个人对这次观摩教学的体会介绍于下。 (一)对教材的领会与处理。关于辽宋夏金的关系部分的教材,现用课本与1955年出版的课本不同。旧课本的标题是“北宋和辽、西夏的斗争”,“金的兴起和北宋的灭亡”。在提法上以宋为主体,在教材内容中,着重叙述了北宋与辽、夏、金的统治阶级间的斗争。新课本以“辽宋夏金的关系”为标题。在提法上,强调了各族的平等地位与各族人民间的和平友好往来关系。在教材内容中,增加了夏、金兴起,汉族和羌人、  相似文献   

15.
自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在长时间内保持了较稳定的双边关系,然而其后双方又发生了数次边界交涉问题,其中较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宋仁宗庆历(辽为重熙)年间。其时辽人利用宋夏交战之机,以领地归属问题为由挑起争端,迫使宋仁宗增加岁币,即“重熙增币”事件。尽管这一事件最终以辽宋签订和平协定而解决,但它对辽、宋乃至西夏三方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之后各民族的交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夏联辽朝和吐蕃以抗宋,是西夏与宋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对西夏联辽抗宋,以往学界对其过程已有所论述。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一、从辽朝在当时东北亚所处的“国际”地位,重新审视西夏与辽宋间的政治格局;二、西夏“抗衡辽金宋三国,缅乡无常”,不仅仅是因为“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更主要的因素在于西夏自身政治地位力的消长,及其与辽宋间的利害关系。西夏经略吐蕃以抗宋,从经略对象而言,继迁至元昊前期以经略凉州吐蕃为主,谅祚以后则以经略Je厮罗及其子孙为主,从经略表式而言,谅祚以前以武力阻绝吐蕃与宋的联系为主,其后则以与其结盟共同抗击宋为主。  相似文献   

17.
初中《中国历史》(修订本)第二册中的《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节教材的重点之一.这部分教材叙述了北宋初年的两次对辽用兵、澶渊之战、澶渊之盟以及澶渊之盟后辽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共四个自然段,第二、三两个自然段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这部分教材与试用本相比,变动较大.试用本关于辽宋关系部分的标题是一个,即《辽的建立和辽宋关系》.修订本则把这部分变成了两个标题,第一个是《契丹的兴起》,第二个是《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在第二个标题下面,新增加了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的内容.下面按课文顺序对教材作些分析并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金朝建国伊始,便不断向宋朝派遣女真族国信使,以加强金宋之间联系,尤以金朝中期遣使最为频繁。金朝前期,交聘制度不成熟,其对女真族国信使的选任不够重视。到金朝中期,选任制度逐渐完善,更加倾向于选择家世背景显赫、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女真人任国信使。此外,整个金朝中期遣宋女真族国信使的选任也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变化,并且始终受制于金宋之间的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19.
辽金之时,契丹文人的活动地域多在黄河以北。通过查考宋金两方的文献,可知契丹文学家耶律履曾经使宋至杭州。此事在耶律履生平中至关重要,成为其晚年得志、集两朝皇帝宠信于一身的重大转折点。《金史》本传未载此事,从而出现缺漏。耶律履被派使宋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朝任职时间长,自身素质高;二是世宗准备重用和提拔耶律履;三是耶律履精于绘画,此次使宋可能另有任务。修撰《耶律履年谱》或"耶律履小传"时应补入其使宋之事,以求史实完整。  相似文献   

20.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呈现出辽宋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割据的局面,这些地方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却皆以正统自居,承认自己是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某个政权的延朔,并多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文章主要以辽宋夏金割据一方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古代"中国"的含义和"夷夏"观念的演进进行分析,认为辽宋夏金政权皆属于历史时期的中国之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