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琳 《考试周刊》2013,(72):14-15
作为《红楼梦》叙事结构的三大意脉之一,"凤姐"王熙凤以其独特的性格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的眼球。王熙凤谋害尤二姐一事,从多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揭露了"凤姐"的多重性格,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王熙凤这个人物,也为她今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重重的伏笔。本文从尤二姐之死出发,解读"凤姐"王熙凤的聪明圆滑、自私贪财、处事周全、阴险毒辣等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红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102-106
《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以"如是我闻"领起全篇,构建一个完整的叙述授者与受者的关系,在佛经叙述中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叙述语境,其中的"我"在佛经初级阶段表达中是阿难。在叙述中,阿难或以人物叙述者方式讲述佛陀传法的过程,或以外在式叙述者身份采用内在式视角与全知视角,使叙事趋于复杂。这种第一人称口吻叙述突出了叙事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在后来佛经编写过程中遂成为固定语式。  相似文献   

3.
《骑桶者》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叙述者运用限知视角的艺术手法提供众多看似"不可靠"的信息,同时通过回忆叙事对叙述时序进行有效的控制,给本文的虚构带来合理的解释或掩盖。其中反映社会现状的环境描写、荒诞变形的故事情节以及无法正常沟通的人物对话,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叙事者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卑微、无助的形象。叙述者在自己复杂的内心独白、不完整叙述以及似是而非、或虚或实的逻辑情节中穿插的价值评判,向读者传递了与众不同的文本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全知叙述视角意指故事的观察者和叙述者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文章结合定中结构PP复数+N处所与全知叙述视角,探讨如何在把握PP复数+N处所在复杂句式甚至语篇中的认知方式的同时,满足译本全知叙述模式的要求。在《兄弟》英译本中,同一叙述语例“我们刘镇”会产生语际对应、完全隐去、部分隐去三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在《判决》中通过叙述者叙述方式的不断变化,模糊了叙述者的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使叙述者的视角和态度发生了含混,并借助内聚焦和零聚焦两种叙述方式的叠加重和消解了叙述者的客观性,使文本表现出了悖谬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说《祝福》中第一人称"我"有多重身份,不只是事件的见证者、叙述者,还是观察者、思考者。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分析叙述主体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以探究作者鲁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7.
在“红学”研究的领域,对王熙凤的看法一直是有争议的。特别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一度给王熙凤冠上“封建代表”的帽子。所以,至今对王熙凤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对宝、黛、钗等人研究的深度。本文即围绕着“王熙凤的封建性与前瞻性”展开论述,分析王熙凤这个千面千手的文学艺术形象。文章首先从王熙凤的性格形成原因入手,定义出她的性格核心——以权、财为中心。其次研究从这一价值观指导之下的凤姐的所行,挖掘其前瞻性。然后是从揭示凤姐的封建外衣切入,分析出凤姐身上固有的封建属性。最后,综合评述王熙凤的总体形象。  相似文献   

8.
作者形象理论属于文学修辞学的范畴。作者形象可分化为作者本人、叙述人及作品中即故事中的人物视角结构,而在作者形象与叙述者形象之间还有一类形象,即抒情人物形象。作者形象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决定和操纵着整部作品的结构和艺术风格,以及读者对作品和作家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严静 《文教资料》2011,(24):36-38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而男性形象却少人问津。本文以《雪国》中的男性形象岛村为例,从作为叙述视角存在的男性形象、作为叙述客体存在的男性形象和作为隐喻存在的男性形象三个方面揭示岛村形象对于《雪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三恋"从创作内容来看具有很强的承继性,它们执着探索着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欲望之路。从创作方式来看叙述话语呈现出渐变态势,从俯首低眉到高歌猛进,对女性欲望的探讨在叙述策略的掩护下逐渐深入。王安忆在小说的叙述者、聚焦方式和叙事时间三个向度中调试着女性欲望的叙述方式,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呼应着逐渐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12.
明代前期,骚体文学由抒写时代和个人命运的乱世悲音,转而成为服务于统治者统治、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道统、应制之文体,内容空洞、庸俗,虽多少仿得屈骚“惊采绝艳”之文辞,却毫无屈骚精神可言。  相似文献   

13.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场域、惯习和资本的互动作用构造了不同的实践理念,行动者的实践行为也因此不尽相同。外交部官方微博表现出的"双重人格"特性,与其所在场域的影响密不可分。我们不能以二元对立的观点看待这一现象,而应认识到这一创新形象的构建不是对外交部门政治形象的颠覆与破坏,而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如果政府部门能将开通新媒体传播平台作为契机,以顺应时代发展的崭新姿态与公众交流,大众也必将对其抱以真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试论太极拳在安阳市社区老年群体中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安阳市太极拳活动目前开展的情况,找出了当前安阳市太极拳活动在练习环境、媒体宣传及群众组织体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管理;重视太极拳活动站点的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太极拳指导队伍等.旨在让更多的老年人进一步认识太极拳,并积极地投身于太极拳的运动中去,从而促进太极拳在安阳市老年人群中更加广泛的开展,促进安阳市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由于市场机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和农民自身的局限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对农民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予以引导和扶持,这对于现阶段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建设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司法审判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它动态地衔接着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两个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涉及诸多法律的或非法律的客观因素,影响着司法过程的始终,进而影响着司法终极理念的实现。法官如何权衡这些因素,笔者将结合司法实践,做一个浅薄的归纳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教育全球化也在如火如荼地涌动着。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教育开放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增进了解和交流的一项策略。从教育国际交流到教育区域一体化、全球化,教育开放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教育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开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开放战略要在全球化的视野里,主动扩大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教育交往,积极增强自身发展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教育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化的转型期,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教育科学及思潮的传播变迁过程中,近代教育家充当了自身从传统到现代型的转换及西方教育思潮传播的双重角色。这一角色统一存在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百多年历程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统收统支、三级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几个主要阶段。80年代以后至今在政府投入内部进行了重心下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重心上移(乡镇与县)的关系调整、教育与其他部门关系的调整(预算单列)、政府投入及其与外部投入的关系调整。在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于1995年以后采取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方式进行特殊投入。经一系列制度变迁,我国已形成较有特色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相似文献   

20.
人物语言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它本质上是口语,与书面语有着明显的差别.为译好人物语言,译文应体现人物语言的口语特点,做到话如其人,语应其境,通顺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