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穆青同志的“勿忘人民”新闻思想是贯穿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新闻理论,本文以我国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为例,论述穆青“勿忘人民”新闻思想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实践。文章在综述穆青同志的“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民生新闻对穆青新闻思想的拓展和实践。文章最后提出要改进目前民生新闻中存在虚假新闻和新闻视觉低俗、狭隘等问题,倡议继续传承穆青同志“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发展积极健康的民生新闻,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6月11日,《新闻知识》杂志在西安举行创刊15周年纪念座谈会。中国记协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省委副书记范肖梅、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保庆等分别为本刊题词。有数十家新闻单位和新闻期刊发来贺信或贺电。省上有关部门领导和部分新闻单位负责同志以及嘉宾SO多人出席座谈会。邵华泽同志的题词是;“多目者博,多闻者知”,范肖海同志的题词是:“研究新闻理论,坚持正确导向”,张保庆同志的题词是:“探索新闻规律,提高办刊质量”。刘文义,尹维祖、姜国政、董治顺、李东升、王超、樊明生、李立彬、童兵等也题了词。陕西日…  相似文献   

3.
《新闻纵横》1986年第1期发表周晓频的《“视觉新闻”浅议》和萧兆平的《谈谈写“视觉新闻”和突破模式化》两篇文章,对“视觉新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等作了论述。现摘要如下: 1983年穆青同志曾提出“学会写视觉新闻”的口号。“视觉新闻”一词来源于日文。在西方  相似文献   

4.
《新闻实践》2004,(1):12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2003年12月26日在“穆青作品首发式”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宣部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同时开展“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讨论。 他说,当前,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广泛深入地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上述决定是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为了加强新闻队伍建设,配合正在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作出的。决定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以穆青同志为榜样,对照穆青同志的事迹,认真讨论“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党的新  相似文献   

5.
《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发表了张铭清同志的文章:《探讨“非事件性新闻”》,其中对目前“非事件性新闻”存在的弊病以及如何加以改革,谈了一些很好的见解;但在评价“非事件性新闻”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上,有些观点是不能令人赞同的。现提出几点商榷意见,也求教于其他读者。首先一个问题是,“非事件性新闻”是不是新闻?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作者在文章中援引了其他同志对“非事件性新闻”所作的种种解  相似文献   

6.
“有新闻而写出来却平平淡淡”或“总感到没什么新闻可写”,这是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常遇到的问题。本期我们请解放军报记者部副主任王文杰同志回答河南战士黄增瑞提出的有关新闻敏感性的问题。王文杰同志是解放军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当记者18年,发表多篇文学和新闻作品。出版过《军中好男儿》、《蛛网》等五本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子。《飞向南太平洋》、《冰峰哨卡》等10多篇消息通讯获全国、全军多种新闻奖。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十月二十二日在华东七省市广播电台新闻报道经验交流会上,就广播电视宣传问题发表了一些意见。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吴冷西同志说:“广播电视部是新闻机关,不是电影制片厂、乐团、芭蕾舞团。”“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骨干”。“在全部节目中,新闻是占第一位的”。吴冷西同志说:“新闻和形势、党的方针政策、现实生活结合得最紧,没有那一种节目比新闻结合得再紧的了。每一条新闻都和现实、形势联系在一起,都是客观实际、形势的反映,是现实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近年来,江苏、安徽、上海等省、市台开办了快讯节目,深受听众的欢迎。吴冷西同志说:“快讯所以受欢迎,其中快是一个特点。快,是最迅速地反映现实、形势。”他说,广播电视要发挥作用,办好新闻关系重大。他指出广播电视当前的问题:一是新闻太少,二是新闻不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贯彻江泽民和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广西学会和厅总编室于1989年12月20至21日联合召开了“广播电视宣传座谈会”。在南宁的学会领导、厅属三台领导等共40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副厅长、副会长莫珍英同志主持。他说: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是党领导新闻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快省委省直工委机关“笔杆子”、“多面手”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根据省委领导同志关于在省直机关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从省直机关工委的实际出发,以宣传和推动省直机关党建工作,带动省直工委机关人才培养为目的,建立了“新闻和调研组”,并明确“新闻和调研组”的工作职责、任务要求及工作制度。省委副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书记王群同志非常重视抓好这项工作,多次参加有关的会议,提出希望和要求,给予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有效地调动了“新闻和调研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新闻和调研工作的蓬勃开展,培养了一批有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闻知识》一九八六年第六期发表方明同志文章《新闻转轨刍议》,从论证新闻事业的服务性着手提出了新闻转轨问题,我认为这个命题是值得研究的。方明同志在《刍议》中提出了“新闻事业也是服务业”、“服务性与指导性相辅相成”,认为新闻事业的服务性既“是优良传统,也是新问题”等论点,我  相似文献   

11.
某地委宣传部长常批评那里搞新闻的同志。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只能搞一些几百字的“豆腐块”,拿不出有“震动性”的东西来。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同志写的新闻“不全面”。他的全面,是指大而全。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同志不认真报道地区召开的一些会议。实际上,这种各地区到时候都开的会,省报、省台都不报道,写去了也无用。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目前,经济新闻作存在着一般化,唱“四季歌”,就生产论生产等问题,通讯员迫切需要在经济新闻写作上得到指导。建议《新闻爱好者》能开辟“经济新闻讲座”专栏,它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新闻界的许多同志对想象能不能引进新闻,以及新闻写作中能不能借助想象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有意义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新闻离不开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新闻战线》1986年第9期)。“新闻不能排斥想象”(《新闻记者》1987年第1期)等等。读后觉得有商榷的必要。长期以来,想象确实是被视为新闻的“禁区”。  相似文献   

14.
穆青同志关于“学会写视觉新闻”的主张在我国新闻界引起广泛的反响,并将有力地推动新闻业务的改革,从而使新闻纸在电子传播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视觉新闻有哪些特点呢?穆青同志在他撰写的文章中有过原则的概括和说明。笔者想就视觉新闻的写作技巧做一些探讨。“视觉新闻”一词是从日文借用来的,原指电视、新闻影片等视觉传播工具,这里转义指一种形象、立体、有典型细节和生动画面的新闻写作风格,即熔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干一炉的新闻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闻真实与本质真实的问题,新闻理论界就此争论了多年。有些同志,如李松晨、王武录等,主张“新闻要讲本质真实”;另一些同志,如马申、李湛军等,不同意前面的立论,认为“本质的真实不能作为衡量新闻真实的客观标准”。双方争论来,争论去,似乎至今谁也没有说服谁。我这里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刘明洋在2012年第4期《青年记者》刊文表述,大报风范的提出,是傅绍万同志继“新闻强报、特色立报”“以人为本做新闻”“全方位提升舆论影响力”等提法后,对于现阶段新闻传播的更深入思考,是一个带有深层次理念和价值的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报风范”也是对以往各种提法的深化和概括,包容着以前的一些内容,符合新闻发展的要求,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这是培育新闻竞争力。实现公信力、权威性、忠诚性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1987年以来,全国不少新闻刊物发表了一些论述“新闻文学”的文章,把“新闻文学”当作一种在改革中涌现的新体裁。有的文章还从当前新闻队伍结构的变化,论证了“新闻文学”发展的必然性。笔者曾在《新闻学刊》1988年第2期上发表了《“新闻文学”——一个倒退的危险的口号》,闹明了观点,本文还拟就新闻队伍的结构和“新闻文学”的关系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为什么新闻界有的同志热衷于这个“新体裁”?为什么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得到不少同志的响应,并且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王纬同志,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担任新华社驻欧洲和非洲记者十数年。我们特约请他撰写的《国际新闻的采访与编写》,自1981年第1期开始刊登,本期的第九章是最后一章。王纬同志计划在近期内,再编写“国际科技新闻”、“国际体育新闻”、“国际报道的文风”,“打破国际新闻的垄断”,在《国际新闻的采访与编写》一书出版时,一并补入。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纪事     
钱辛波等在乌市作学术报告新疆新闻学会和新疆广播电视学会于8月18日在新疆广播电视厅联合举行报告会,邀请正在新疆参加会议的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副会长钱辛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正泉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秘书长罗弘道三同志,向乌鲁木齐地区近200名新闻工作者做学术报告。钱辛波同志在题为《关于新闻改革的一些思考》的报告中,围绕新闻观念的改革,谈了“改革与封闭”、“新闻与宣传”、“舆  相似文献   

20.
李杨 《当代传播》2004,(3):94-94
1990年8月在银川召开的首届全国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穆青同志提出的“两翼齐飞”,蒋齐生同志提出的“图文并重”,随后人民日报原总编辑邵华泽提出“两个提高、一个关键”(即提高新闻摄影在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关键在报社的领导),范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