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超 《情报杂志》2007,26(6):91-94
分别将情报学特点和发展历程与“自组织”理论进行比较,论述了“自组织”理论对情报学发展的启迪,提出情报学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应该主动适应“自组织”理论,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柏拉图以来,著名的“非存在之谜”一直吸引着哲学家们为之绞尽脑汁。那么,非存在存在吗?到底有没有非存在对象呢?如果有非存在对象,那么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对象呢?它们能被描述吗?有可能提供有关非存在对象的统一理论吗?这样的理论的解释力又如何呢?在当代哲学研究、尤其在心灵哲学意向性等问题的研究中,非存在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对象属性策略体现了非存在问题的传统哲学解决方案的现代拓展,语言策略体现了非存在问题的语言学研究的当代趋向,可能世界策略则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精细的逻辑论证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到“五位一体”,再到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足以看出党和国家是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后,做出的重大决定。我们如何走一条既可持续发展,又绿色发展之路呢?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来把握“美丽中国”建设就将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意义十分重大。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人的“硬实力”建设.现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旨在推进中华民族的”软实力”建设。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软实力”建设的意义一点不亚于硬实力.因为,”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是国民的“理念建设”,唯有了理念的进步,我们的发展才真正是可持续的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什么是“理念文化”?它与文化建设是什么关系?理念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又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先从最为基础的什么是文化谈起.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对此做一解读。  相似文献   

5.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他所倡导的“生活”就是教、学、做合一。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怎样才能体现理论与现实的链接呢?本文从充分利用时政新闻、讨论两难问题、优化课堂氛围、创新作业设计等方面,深入挖掘“鲜活”实材,让思想品德课堂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6.
参加国际数学“奥赛”,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是当之无愧的数学“奥赛”第一大国。但少年数学人才辈出的中国,为什么屡现数学人才断层呢?这些优秀数学苗子中的绝大多数为何“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只开花、不结果的背后意味着什么?美籍数学家魏诗曙在对中外做法进行比较后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丰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并在赛前经过了严格的强化训练。“在国外,参加‘奥赛’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组织得这么好。”在我国,各种“奥赛”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这…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自组织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自组织理论方法,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视为“科技一产业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探讨了科技成果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微小涨落被非线性相互作用放大,形成巨涨落,实现产业化的自组织机制。  相似文献   

8.
科研活动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科研管理是高校组织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文章从高校面临科研环境入手,分析了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开心剧场     
都有事呢 (二一)班小学生上室内体育课。铃响过去了,可同学们乱哄哄地站不成队。体育老师走过来,大怒:“张强呢?体育委员张强哪儿去了?”有同学回答:“他生病了,今天没来!”老师便叫王刚同学组织整队,并告知大家今后再上体育课若是张强有事不在,就让王刚暂时代替体育委员一职。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一名学生发问:“老师,要是张强和王刚同时有事没来,咋办呢?”  相似文献   

10.
请客吃饭向来是中国人沟通感情的常见方式,尤其过年过节更是饭局不断。海吃海喝过后你是否听到“胃”在抱怨呢?“保胃”,从现在做起。我们请专家给各位推荐了一个24小时保“胃”秘诀——  相似文献   

11.
VISA International创造了一种把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与复杂性理论融为一体的智慧型组织,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组织新范式,在“混沌”和“有序”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产生了竞争与合作相互协调的机制,使组织呈现出既有适应力又有创新力的特点;VISA International体现了信息化、知识化组织的核心本质,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大众科技》2009,(1):7
加密数据能共享吗?传统的做法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数据的解密只能由拥有密钥者进行。能否“多把钥匙开同一把锁”呢?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有了肯定的回答。近期,世界上第一台加密数据共享移动设备在上海交通大学可信任数字技术实验室研发成功,并完成了服务器上的加密服务和个人电脑上相关程序的研发工作,专家认为,“移动设备共享加密数据从理论构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3.
知识型企业知识经营的自组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知识被认为是新经济时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时,知识型企业迅速崛起,知识经营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趋势。本文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知识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析了知识经营系统自身存在自组织现象及其自组织过程;对于知识型企业知识经营系统如何实现自组织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企业的组织与自组织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高技术企业的运行特性,为此,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新的管理观念“组织与自组织”理论,新观念强调管理是管理客观的内生因素,表现为组织与逢组织两个过程,自组织包括,员工间的自组织,员工与“事”的自组织工作时间的自,组织包括, 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资源配置的组织过程和系统内环境的组织机制,新观念旧观念的显著区别表现在:关于管理客体的总体观念,管理扩散,控制观念和企业进行化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那么我国高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包含哪些方面呢?本文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做了阐释,并根据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的具体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德育内容。强调“八荣八耻”是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创新系统理论是西方学者针对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否同样存在创新系统呢?在深入理解创新系统理论内核的基础上,本文对1949年以来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体制下创新系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并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GDP总量持续攀升、全球竞争力指数持续攀升、全球创新指数持续攀升和世界500强企业总数持续攀升等方面阐明了不同时期我国创新系统的存在以及在相应创新系统作用下中国创新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主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系统都是客观存在的,且不以创新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主导一个国家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关键原因,不是创新系统由哪类创新主体主导的问题,而是不论何种经济体制下,国家都需要努力建立与本国发展阶段、创新要素和制度环境相匹配、相适应、相协调的创新系统。不论创新系统如何演进,国家在其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 1997年7月15日至18日,由在全球工商管理学界极负盛名的世界管理协会联盟(IFSAM)和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等在上海召开了“’97世界管理大会”,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经济学和管理学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管理专家提出了未来世界管理变革的十大趋势,把“学习型组织”指认为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指出“未来时代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一、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管理理论? 1、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它适…  相似文献   

18.
“天文是什么呀?”“地动仪是什么样的呀?”“为什么会地震呢?”“这次汶川大地震,地动仪的那颗龙珠掉了吗?”“宇宙到底有多大呀?”“星星都有什么样的名字啊?”“北极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吗?”“地球是怎么来的啊?”。  相似文献   

19.
缘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方法与手段,实际上也适用于从事知识生产的科学研究部门。随着"大科学""大工程"和跨界交叉等科研活动越来越深入,科研活动也需要采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理推进科研行为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本文在阐述科研活动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探讨了科研活动标准化的内涵及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认为在对各类科研组织实行标准化管理,对科研项目实行流程化管理的同时,要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论述了科研活动标准化的管理框架;最后,提出了我国科研活动标准化体系的推进策略,即完善科研活动标准化组织架构,构建标准化文件体系,明确科研人员标准化工作职责,强化科研标准化信息系统应用,建设我国科研活动标准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康永斌 《科教文汇》2008,(36):270-270
从2002年的《英雄》之后,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大片”时代。年复一年,众多实力派导演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中国式大片”,刷新着一个又一个的电影票房纪录。然而在这些一连串的票房数字之后,隐藏的又是什么呢?今夏的《赤壁》是一个标志?还是一个终结?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