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美好教育生活是学生在学校吃住、交往、闲暇等日常生活以及通过教学生活认识在非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美好并习得美好生活能力的一种生活形式,其具有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相统一、自在性与自为性相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等特征。美好教育生活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学校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在各自边界范围内健康有序互动的关系,学生通过教学生活能够在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中自由穿梭,在非日常生活引领下实现对日常生活的现代化改造,最终活在有日常生活根基的非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好教育生活需要彰显学校教育的美好价值、培育学校教育生活的美好意义感和实施学校日常生活的美好教育改造。  相似文献   

2.
校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是“学校管理”。他需要有明确的“管理”意识.而不能总是停留在“教师”的角色意识上。他是学校管理者。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需要意识到学校变革的方向、学校教育日常生活形态改革的内涵,需要将学校的发展、新型学校的创建,视为管理的目标追求。在学校这块土地上,集聚发展的力量.推动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不断实现学校教育的价值。而这样的实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同定的道路可走.只能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重建。只有在这样的研究性实践之中.才可能生成新型的学校与新型的校长。  相似文献   

3.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基于学生的成长视野,按照“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大领域进行编排设计,在劳动教育主题内容的编排上也遵循着这样的线索,体现为个体成长视野、社会成长视野、公共成长视野三个领域,从微观到宏观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教师可结合不同领域内容的特点,进行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设计。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源于生活,许多中学生都有着丰富的地理学生活体验,它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生活宝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合理地对它进行发掘、提炼,选择一些跟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成分与鲜活范例,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变空洞说教为现实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并领悟生活中的地理。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提示我们生活的不确定性与危机的潜在性。我们的教育需要积极寻求应对生活世界之复杂性与突变性的有效变革。疫情后的教育变革应包括:重构学校的生活教育体系,系统科学地训练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建立完整的危机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尤其是必要的自救意识与自救能力;深化教育中的人机互动机制,构建新的师生交往方式,在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变革需求之时,也能积极应对特殊时期的教育需要。儿童的生命教育变革路径:引导儿童进入"世界""之中"思考自身生命的意义;把疫情当成具体的事件,在对具体个人的关注中,唤起对自身生命存在价值的持久性思考。学校体育变革应从更加重视学生体质的改善与健康教育,推动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开展与强化体育生活理念,提高身体锻炼意识与培养终身体育观,推广大众运动项目与优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等四个方面进行,以期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建设。  相似文献   

6.
已有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往往立足于“顾客—服务者”的视角,更多关注大学生对学校教育各项产品和服务等“客观”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应关注的问题是其本身的“成长和收获”.大学生自我成长和收获的满意度与其成长需要有关,也与学校教育发挥作用的效果有关.本文借鉴需要理论、大学生发展理论和学校影响力理论,利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2014年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构建“大学生成长需要与学校教育影响力”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学生成长基本需要和学校教育影响作用两者的匹配水平与大学生成长和收获满意度的关系,本文发现,大学生成长和收获满意度调查可以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需要以及学校促进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工作:一是为了契合学生社会性成长需要,改善学生与教师、同学、管理者等人员之间的关系;二是为了满足学生认知发展需要,提升有效教学实践、高影响力教育活动质量水平,并通过它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7.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随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已经两年了。课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的变革,应该是学校最重要的变革。两年来,这个变革给学校管理机制带来了什么冲击?给学校管理者带来了哪些思索?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价值取向。然而,具体到一个校园里,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学校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我想,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让选择在“市场教育”中成为一只无形的手,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介绍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精神文化改造的背景导出了本研究的必要性。从学校精神文化“四维度”,结合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具体的改造情况对“改造的理念”“改造的方法与手段”“改造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对其他地区薄弱学校改造提供借鉴乃至于为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论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变革中的价值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学校变革内在需要的立场看,学校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校长和教师成长、促进学校系统整体变革的重要改革实践。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乃是一个研究自己的学校、形成办学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对学校变革的时空与实践进行具体策划、执行中不断调整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实现,需要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内在条件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